池國棟
【摘 要】在我國投資者識別能力較差的現實背景下,審計質量將成為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正因如此,審計質量得到學術界以及實務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從公司治理的視角出發,分別從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兩個角度梳理了現有公司治理對于審計事項影響的相關文獻,在對現有文獻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嘗試對現有研究做出評價,最后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審計質量;公司治理;審計收費
一、引言
審計質量一直是審計實證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對審計質量的有效衡量無疑是該項研究的關鍵。審計質量的高低不僅會影響審計師聲譽成本及利益,還會影響其他市場參與主體的決策行為。目前,理論界對審計意見類型影響因素的探討和研究逐步深入,并將研究視角從審計主體角度轉向了審計對象角度。而審計對象的公司治理因素與審計意見類型的相關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因為審計師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對作為風險制度性根源的內部治理更加敏感,因而會充分考慮公司治理狀況,修正審計風險判斷(潘克勤,2008)。因此,眾多學者研究了公司治理與審計質量的研究,本文旨在總結現有關于公司治理對審計質量研究的基礎上,對現有研究進行評價,并嘗試提出現有研究的不足,并嘗試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內部治理與審計質量
(一)董事結構與審計質量
委托代理問題是現代企業所面對的一個重大難題。代理問題的存在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效率和企業價值。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獨立董事被認為可以發揮良好的監督作用。現有關于董事會結構對審計質量的研究也極為豐富。Hay和Knechel(2005)認為,獨立性較強的董事為了履行勤勉職責,保護聲譽而產生高質量的外部審計需求。周澤(2014)實證分析了女性董事與審計努力程度之間的關系。發現女性董事顯著降低了審計努力程度,進一步將女性董事區分為女性獨立董事和女性非獨立董事后,發現主要是女性獨立董事在其中發揮了作用,且女性董事的這一效應隨著法律環境的完善明顯減弱。況學文和陳俊(2011)以董事會中至少存在一名女性董事和董事會中女性董事比率度量董事會性別多元化考察了董事會性別多元化對外部審計需求的影響。綜合上述觀點,我們可以發現整體而言,董事會結構(尤其是獨立董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其監督作用,對審計質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二)高管背景與審計質量/收費
高管作為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的決策者,也會對審計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眾多學者從高管背景角度出發研究了高管背景對企業審計工作的影響,如蔡春等(2015)分別從高管審計經歷與事務所關聯兩個維度研究了高管背景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其研究發現高管具有審計背景的公司為了實現較低風險水平下的私有收益最大化,有從應計盈余管理轉向實施真實盈余管理的傾向,事務所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增加額外的審計收費以彌補過高的審計風險,而“校友效應”卻使事務所顯著減少該類公司的審計收費。同上述關注高管審計背景對審計質量/審計收費的文獻不同,何威風和劉巍(2015)其認為企業管理者是異質的,不同管理者有著差異化構建控制環境和控制風險的能力,其研究發現公司管理者能力越強,其支付的審計費用越低。
(三)股權結構與審計質量
股權結構作為內部公司治理結構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性必定會對公司治理效果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審計質量。廖義剛和王艷艷(2008)認為大股東控制、股權制衡以及大股東的政治聯系對審計師行為均有顯著影響。具體說來,對于存在持續經營問題的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不可能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而第二大股東相對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可能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第二、三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相對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公司也越可能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總的說,獨立審計作為公司治理中的保證機制,與大股東之間的制衡是一種互補作用,良好的股權制衡有利于外部審計師保持獨立性。面對公司中的政治關系帶來的政治風險和信息風險審計師會通過發表恰當的審計意見來保護自身的聲譽。
三、外部治理與審計質量
微觀企業的經營總處于一定的宏觀經濟波動環境中,因此宏觀經濟環境必定會對企業行為產生影響,企業為適應外部環境也必定會作出相應回應。我國正處在新興加轉軌階段的關鍵時期,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的不完全使得公司治理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此時,產品市場競爭、媒體治理等一系列外部治理作用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一)產品市場競爭與審計質量改善
眾多學者認為產品市場競爭不僅是約束管理層、提升經濟效率的一種有效治理機制(Shleifer和Vishny,1997),而且還作為高效的、非標準的外部治理機制支撐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李維安和韓忠雪,2013)。然而關于產品市場競爭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尚未一致的結論。一方面,作為一種外部公司治理機制,產品市場競爭能夠緩解管理層和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Leventis et al. ,2011),減輕盈余管理,降低審計風險,審計師只需投人較少的審計工作就可以在同一保證水平上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可信性做出認定,審計收費應該更低。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面臨的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個股盈余波動、流動性風險和破產風險等越高,營風險也就越高(吳昊旻等,2012)。
(二)媒體監督與審計質量
隨著國內改革環境的逐步寬松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為了贏得社會聲譽和獲得商業利益,媒體有動力去監督公司中存在的治理問題。媒體之所以能夠起到這種積極作用,主要是因為:第一,媒體對企業的報道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緩解代理問題;第二,媒體對企業的報道有助于引起社會的關注,發揮聲譽機制的作用;第三,媒體對企業的報道尤其是負面報道有助于形成社會輿論壓力,促使有關監管部門的介入。
(三)分析師跟蹤與審計行為
作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證券分析師會對審計監督產生一定的影響。部分學者研究發現分析師跟進能夠有效緩解上市公司和信息使用者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發揮信息中介的作用。并且分析師跟進能夠顯著降低審計收費,明星分析師跟進對審計費用降低的作用更明顯。如此看來分析師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夠發揮監督功能,但這并不意味這分析師對審計質量帶來的影響總是積極的。當公司意識到投資者會依據分析師提供的信息作出決策進而對股價產生影響時,企業有更強的動機通過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獲得更好的審計意見(翟勝寶等,2016)。
四、文獻評述
目前,提升我國企業審計質量這一目標任重道遠。未來研究應當繼續關注何以提升我國審計質量。除此之外,或許可多關注社會文化環境等非正式制度對審計的影響,并可嘗試探尋提升企業審計質量的模式抑或監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