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升 陳文民 劉路明
【摘 要】當下,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不平衡日益加大,導致大量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地區(qū)的勞動人員向發(fā)達地區(qū)轉移,高昂的生活費用并不允許他們拖家?guī)Э谌スぷ鞯匾黄鹕睿纱舜笈鷥和L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以往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多從父母親情的主體長期缺位對兒童心理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籠統(tǒng)地提出留守兒童有異與普通非留守兒童的錯誤觀點,且提出的解決措施過于片面。本次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全面探析留守兒童多維心理狀況,并從多方面探討解決方法。由于留守兒童在全國范圍內分布廣,產生原因有多重細微差異,不便開展細致和行之有效的調查,所以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為樣本,調查昭通市留守兒童心理特征,分析這些心理特征的產生原因,并探討解決方法。
【關鍵詞】昭通市留守兒童;心理特征;依戀;孤獨;自尊弱化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xiāng)差距擴大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流入城市的農民工在為當地提供就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的動力的同時,并未享受到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每個家庭在權衡各種利弊之下,只能做出最符合家庭發(fā)展的選擇,即把孩子留在老家,夫妻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昭通市地處云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人口多達六百多萬。據調查,昭通市留守兒童多達90%以上,除了當地有國家公職的家庭,普通農民基本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外出打工的地點以浙江、江蘇、廣東為主,呈現一定的集群效應,老鄉(xiāng)之間往往聚在一起打工。昭通市外出打工的農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多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在外主要從事體力勞動,他們或每年過年回家一次,或幾年回家一次,由此造成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照顧。
作為低社會經濟地位的昭通市留守兒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未能達到成功銜接,在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習、生活上未能得到父母及時的關心與引導,心理健康極易受到影響。本研究主要針對昭通市留守兒童情緒問題、依戀心理、孤獨感、自尊、主觀幸福感、心理彈性等心理方面進行分析。
昭通市留守兒童的情緒性問題行為十分突出,其原因是父母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而這些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大多數孩子思念父母,消極情緒困擾著他們,據調查有近70%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75%的留守兒童沒有機會和代養(yǎng)人進行心靈溝通,其中20%甚至很少與代養(yǎng)人交談,還有30%的留守兒童不喜歡自己的父母。調查發(fā)現留守兒童在敵對性焦慮程度上都高于非留守兒童,加之無法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導致排解不暢,往往會有嚴重的情緒困擾。其中,中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的表現為焦慮、抑郁、學習壓力大、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情緒不穩(wěn)定。他們在強迫、焦慮、抑郁、偏執(zhí)、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方面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這些留守兒童常常有一顆孤僻的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不合群等。由于親子教育的缺失,我們對留守兒童的一些人格特點進行了總結:一是樂群性低,比較冷淡、孤獨;二是情緒不穩(wěn)定,易心煩意亂,自控能力不強;三是自卑拘謹,冷漠寡言;四是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壓抑,憂慮不安;六是沖動任性,自控力差;七是緊張焦慮,心神不定。
昭通市留守兒童親子依戀不存在性別差異,其原因是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缺乏父母的關愛,其親子依戀在年級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發(fā)現與父母分離時間長短不同,其親子依戀質量也有顯著差異,與父母分離時間在三個月內的留守初中生的依戀質量低于與父母分離三至六個月的留守初中生,在三個月內由于父母剛離開孩子,孩子對父母依戀的渴望十分強烈,但又得不不到滿足,故其依戀質量十分低。但是隨著分離時間的延長,孩子開始慢慢適應,因此其依戀質量開始有所改善。留守兒童的同伴依戀沒有年級方面的差異,但是有性別差異,女生的同伴依戀質量高于男生,其原因是女生與男生在與同伴交往的方式以及對同伴的依賴程度方面是有差異的,當父母不在自己身邊時,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依賴自己的同伴,因此其同伴依戀質量高于男生。
大多數研究表明普通兒童孤獨感不存在顯著的年紀差異。留守兒童由父母外出導致的孤獨感存在年級差異,呈現出隨著年級升高孤獨感隨之下降的趨勢。說明留守兒童孤獨感與普通兒童之間存在不同。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在代養(yǎng)人類型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個別因素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與父親的相處關系中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其他人代養(yǎng)>媽媽>祖父和祖母代養(yǎng)>叔叔/伯伯/舅舅和嬸嬸/姨媽/舅媽代養(yǎng)。在這些方面昭通市較為明顯。
一般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所持的總體評價,包括自我價值,重要性和能力等方面。自尊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自尊水平高的個體表現出較低的焦慮、水平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高的主觀幸福感。自尊和自我認識密切相關,自我認識是自尊的前提,自尊是自我認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直接影響著他的自尊水平。昭通地區(qū)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心理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環(huán)境,他們的情感支持系統(tǒng)較之普通家庭兒童不健全,因而更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困擾,性格表現得更為自卑孤僻,任性,暴躁。研究表明昭通市留守兒童由于其家庭環(huán)境的改變往往容易形成兩種比較極端的心理品質,一是極度的自卑心理,另一種則是自我中心主義。對昭通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發(fā)現,心理健康和人格發(fā)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一般表現為柔弱無助,自卑,寂寞空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里對父母充滿怨恨。研究發(fā)現有60%的留守兒童表現出任性、冷落、內向孤僻。長期的與父母分離使他們顯得更加自卑和暴躁,出現一些極端的性格。昭通市留守兒童的害羞敏感情緒是比較嚴重的,他們自我感覺對自己沒有信心,平時很敏感。中學生自我報告結果來看,這些兒童在人際關系和自信心方面顯著的不如父母在家的兒童,而在孤獨感,社交焦慮和學習適應方面與其他兒童沒有顯著差異。有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的自身發(fā)展存在著一定的年齡和性別差異。留守兒童的自尊水平隨著年級上升呈現不同的發(fā)展趨勢,四年級到五年級上升,但是,進入初中階段后急劇下降,初一初三是自身發(fā)展的低谷。昭通地區(qū)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自尊總分存在顯著差異,留守兒童的自尊水平總體上要低于非留守兒童。在自我認識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因素中,自我認識對留守初中生自尊發(fā)展影響最大,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一個基本條件是自我認知同他人理解之間能夠逐步達到平衡,如果一個兒童的自我認識能力比較差,不能對自己做出切合實際的認識,就很難完成角色識別與角色定位。研究結果發(fā)現自我概念清晰性與自尊呈正相關,與消極情感焦慮和抑郁成負相關,這說明人們對自我的認識與信心,有利于自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只有恰當的評價才會形成恰當的自尊心,自尊的產生依賴于主體的自我評價,這是因為只有通過自我評價產品產生主觀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對自己感到滿意。因此要改善留守兒童的自尊水平,可以著重從自我認識這一變量著手,通過改善他們的自我認知狀況來提高他們的自尊水平。
目前關于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偏低,也有學者認為外出打工家庭的經濟狀況高于非外出打工的家庭,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應該高于非留守兒童,就昭通市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略低于普通兒童,但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女孩的主觀幸福感顯著低于男孩。處于青春期的女孩,她們在生理上的改變需要母親朋友似的指導,母親在女兒青春期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女孩主觀幸福感降低,并顯著低于留守男孩,這可能因為缺少父母的直接關愛和情感交流引起主觀幸福感的降低,從而削弱經濟狀況優(yōu)勢及相關幸福感的增加。當一個人正常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就會降低。對兒童來說,父母與其的聯(lián)系是最緊密的,父母是兒童獲得主觀幸福感的主要來源。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們面臨的的親情缺失將直接導致其主觀幸福感的降低。對寄養(yǎng)兒童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寄養(yǎng)兒童在家庭寄養(yǎng)中得到了高質量的生活照料,生活滿意度較高。寄養(yǎng)家庭人員越多,兒童的生活滿意度也越高。和諧的夫妻關系、家庭的主導情緒都易影響寄養(yǎng)兒童的情緒,從而影響其生活滿意度。寄養(yǎng)兒童的主觀幸福感與家庭結構、寄養(yǎng)家庭夫妻關系、社會支持有較大相關。
心理彈性,指個體在面臨嚴重壓力和逆境時,其心理功能沒有受到損傷性影響,相反表現出良好發(fā)展的現象。研究結果表明,昭通市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存在顯著差異,留守女童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童,不同年級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父母外出情況不同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父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以“尊重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為前提,先從完善制度和政策入手,強調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政府的文件和政策認識到了留守兒童問題的源頭。接下來,如果在認識和行動上分清主次,則更值得期待。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快速城市化和大規(guī)模人口流動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凡是涉及到了中央和地方間關系、地方之間的關系,政府應該考慮從財政制度安排出發(fā),建立對于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作為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手段之一。對于廣大愛心人士來講的,強調愛心是好事,但中國有那么多的父母把孩子留在農村老家,自己在城市里打拼,放到世界上其他國家都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如果簡單地歸因于農民工父母不理性、沒有愛心,恐怕說不過去。在先進國家沒有出現的問題,在中國出現了,如果要找原因,就先問問是什么樣的制度和政策讓人們做出了目前的選擇。
從昭通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第一,加強中央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但是除了增加投入總量以外,要讓中央投入的基礎教育資源要變成可攜帶的。換句話說,中央加大對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投入,但是錢在哪里花也要考慮,既可以在原地花,也可以由勞動者在流動過程中帶到工作地來花,同時可以解決人口流入地覺得這些都是當地的財政負擔的顧慮。在這個基礎上,努力促進人口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務化,逐漸讓隨遷子女跟本地的孩子獲得同樣的公共服務。
第二,多種渠道增加教育資源總量。不要說民辦學校的教育質量不好,就關掉。對于民辦的學校特別是專門針對農民工子弟的學校,質量比公立學校差一點是正常的,問題是差到什么程度?如果設定一樣的標準,只要低于本地的公辦學校質量就關掉,還不如允許存在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差的。
第三,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快實現進城務工人口的安居樂業(yè)。一方面,對于外來人口來講,他可能覺得這輩子絕大多數時間在這里度過了,他們就會愿意為自己長期從事的工作而接受技能培訓。另外,人口流入地政府會覺得,這些人已經納入本市的居民,就應該投資他們的技能培訓,適應產業(yè)結構調整不斷產生的勞動力需求。在企業(yè)方面,由于勞動力定居了,流動率就會下降,企業(yè)對員工的技能培訓就能獲得長期收益。只有這樣,勞動力自身、政府、企業(yè)等多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方的激勵就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從人口大國逐步轉變成人力資本大國,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四,強化家庭教育。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影響極大,要強化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要和孩子成為朋友,彼此謙讓,相互關心,監(jiān)護人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采取民主高效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要予以啟發(fā)性的引導教育,不偏激,不溺愛。為了孩子在外奔波的父母要時常和孩子們聯(lián)系,常回家看看。
第五,加強學校心理教育。昭通市教育資源較匱乏,但是還是要極力去爭取更多的資金,加強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全方面的發(fā)展。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開展心理教育幫扶課堂,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學校還應該多開展一些文體活動,豐富同學們的業(yè)余生活,促使他們融入集體生活,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和自卑感。
第六,留守兒童自身應該加強自我提升能力,培養(yǎng)堅強、樂觀的心態(tài)。
【參考文獻】
【1】陳旭.留守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問題與社會支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2】張梅.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6年第一版
【3】劉霞.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2007年第3期
【4】沈莉.小學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狀況調查,2008年第2期
【5】陸銘.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唯一的辦法是讓他們進城,2018-09-02
作者簡介:謝東升(1996—),男,漢族,云南省昭通市鎮(zhèn)雄縣五德鎮(zhèn)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陳文民(1997—),男,漢族,云南省昭通市鎮(zhèn)雄縣魚洞鄉(xiāng)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劉路明(1996—),男,漢族,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qū)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項目來源:本文系江蘇大學2018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7C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