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清
摘?要: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應當注重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對于外部世界的深入認識,并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寫作教學本身屬于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環節中強化學生的語文寫作興趣則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重點思考的問題。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環節中,積極創新寫作教學方式,放飛學生的寫作思維,這樣才能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關鍵詞:興趣?寫作教學?言之有物
小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各個方面都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小學生在學習環節中雖然富有好奇心與學習的熱情,但是在遇到寫作環節中,依然會選擇逃避。目前,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理論的有效傳播與發展,在寫作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深思與探討的實際性問題。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一)學生基礎薄弱,缺乏系統化的訓練
在進行系統化寫作教學環節中,相信語文教師在教學環節中并不難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本身缺乏一定的文字組織能力,并不能很好將自己的想法或者感想有效地表達出來,最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學生們在進行基礎性的寫作教學中,尚未在大腦中形成基礎性的框架結構,之后再次根據實際性的框架結構充實具體的內容,因此在具體的語文寫作環節中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很多語文教師往往會因為語文寫作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無法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自然缺乏系統化的訓練。
(二)學生具體生活經驗不足,無法進行具體構思
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因此學生們在進行具體的寫作環節中,難以進行有效構思,比如在寫作環節中,教師為學生們提供最為常見的主題,引領學生們進行積極有效的寫作,其實,處于這個環節中,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并不知道應當如何入手,無法有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語文寫作,但是這一點需要教師進行深入思考的。
(三)語文教師寫作教學方式落后,降低學生寫作興趣
在語文寫作教學環節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興趣,本身就需要創新教學方法,但是當前語文教師本身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以及基礎性素養,在具體的寫作教學環節中如果單純地依靠語文教材以及教科書積極展開具體教學,往往這樣的課程教學會非常的乏味,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寫作興趣的激發,長時間下去則會降低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二、不斷激發習作興趣指導小學生習作“言之有物”具體實施策略
(一)創新語文寫作教學方式,盡情釋放學生寫作靈感
在具體語文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語文寫作興趣培養,那么教師則應當從課堂教學入手,語文教師注重創新教學方式與手段,有效吸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于無形中強化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比如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合理性的應用多媒體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有效導入寫作教學內容,從而吸引學生的寫作學習注意力,之后組織學生們集中進行討論與分析,將語文寫作課堂營造成溫馨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釋放自己的寫作靈感,教師有效指導學生的語文寫作,必然會促進學生的語文寫作質量提升。
例如《我的植物朋友》寫作教學環節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然后為每一位學生安排植物扮演角色,之后進行植物對話,從植物的出生到成長環境的不同進行分析,在討論中很好地認識各自植物的特點,為學生習作做好鋪墊。
(二)注重語文讀寫結合,促進寫作教學目標完成
讀寫結合具體是在學生的具體生活經驗缺乏的基礎上,語文教師善于引領學生多多閱讀,從閱讀中尋找寫作靈感。比如語文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多種體裁的文章,借助閱讀的形式強化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從而為學生后續的語文寫作奠定有效基礎。當學生在完成具體閱讀任務的環節中,教師注重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具體文章內容,從而形成具體的知識積累體系,之后組織學生進行集中討論,有效完成語文寫作教學目標。
例如《奇妙的想象》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推薦愛麗絲夢游仙境故事書,組織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并發揮自己的想象,高效完成語文寫作任務。
(三)打開學生想象翅膀,完成高質量語文寫作
處于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因此學生的形象思維占據主體性地位,教師在積極展開寫作教學環節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善于利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充實語文寫作的內容,針對具體的圖片內容進行有效的構思,有效完成高質量的作文。
例如《這樣想象真有趣》寫作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充分想象,并對于想象的內容進行構思,學生習作片段內容如下:一天早上,月亮和太陽打起來了。但是由于月亮的體型不比太陽大,所以月亮便敗下陣來。月亮很不服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寫作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寫作興趣的激發,是當前語文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要求語文教師善于結合實際性情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興趣,有效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桑小紅.淺議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興趣與能力[J].學周刊,2018(1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