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生 祝雨潔 王柳佳 宋李紅
摘 要:文章以大類招生背景下,闡述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涵,分析其落實“立德樹人”的現狀與困境,建議從構建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師德師風建設、加強道德修養等方面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要求。
關鍵詞:大類招生;立德樹人;困境與對策
當前,高校招生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按照專業方向招生,另一種是高校將學科門類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合并后進行招生,即大類招生。大類招生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國內眾多高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培養方式,目的是強化基礎教學、拓寬人才口徑,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大類招生涉及課程體系建設、教育教學資源分配與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類招生培養與大學生入學后重新選專業必然是一種趨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指明了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努力豐富“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探索實踐路徑,提高成效。特別是在大類招生背景下,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下,高校如何實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作為,尤為必要。高校唯有充分審視、客觀分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踐困境,對德育自身存在問題深刻反思,對受教學生主體進行微觀剖析,才能從中找到破解困境方法,找到具體實施路徑。
一、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涵
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德。“立德樹人”不僅是一種德育關切,更是一種整體的育人理念,關系大學生的生涯、道德和理智的和諧發展,在能力、美德、智慧、人格等方面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根據教育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是一個包含各種教育關系、教育環境和影響因素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更是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必須解決好的根本性問題。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在與北大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總書記對“立德樹人”的闡述, 明確了“德才兼備, 以德為先”的培養標準, 明確了“大德”、“公德”、“私德”之間的層次與關系。時代新人要“明大德”, 即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正確的政治信仰體現在對國家政治理想、政治目標、政治制度的理性認識上。大學生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 激發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 確保自身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經受住風浪的考驗。
立德樹人,既強調了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又強調了成長成才要素的全面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有其深刻內涵,其目標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核心是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和強有力的保證;其根本就是要讓學生樹立起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超越性道德標桿。
二、大類招生背景下高校“立德樹人”現狀與困境
當前,高校的行動指南是如何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新時代背景下,大類招生培養實施下,推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需要有寬廣的視角、全面的要求與洞察力去把握可能面臨的問題。據統計,全國幾乎所有的“985”、“211”及“雙一流”工程院校都已全面實施大類招生政策,這些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改革與實踐的方向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力軍。百年樹人,德育為先,強化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德育工作,保障實現大類招生效果。高校在進行大類培養的同時亟需同步進行與強化“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
首先,高校“立德樹人”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以市場經濟利益為導向下多遠道德體系、互聯網時代的新思維,彰顯社會轉型的矛盾,多元化的文化傳播方式增加德育工作的難度和深度。各種信息與價值觀充斥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一些消極信息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與健全,種種跡象表明高校的德育工作不僅局限“象牙塔”中,而是要跳出“圍墻”看世界,從更加宏觀、微觀的視角,多渠道、多手段來面臨和解決高校“立德樹人”的困境。市場經濟是以“利益”為導向的,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必然會促使人的價值觀發生改變,使得人們更加的功利化、現實化,特別對價值觀尚未建立或形成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影響巨大。
此外,信息全球化使得西方的文化廣泛進入我國,特別是一些不良的西方文化帶來錯誤的、片面性的觀點對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選擇與形成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譬如,一些西方媒體傳播一些委屈歷史、扭曲現實的網絡文章,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沖擊不容小覷。
與此同時,教育者自身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立德樹人”工作的影響不容忽視。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的德育成效整體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特別是在習近平新時代思想的指引下成效顯著,但是還是有部分高校更多的將精力、物力、財力放在了學科建設與項目上,熱衷關注學校排名和科研績效上。尤其是大類招生背景下,眾多高校模糊專業概念,按大類培養,停招弱勢專業,強化強勢專業,導致對德育工作的忽視更多,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忽視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必然就降低了“立德樹人”的效果。
三、強化高校“立德樹人”對策與思考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強化優化路徑、著力踐行成為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因此, 要從構建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加強道德修養等路徑層面進行設計, 進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樹人路徑的精準性與有效性。
首先,德育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不僅是學校“圍墻”里面的事情,而是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德育資源,努力搭建與共享德育資源平臺,形成合力,提高“立德樹人”成效。加強高校協同育人的領導,建立健全育人工作機制和領導機制。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把思政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用好課堂的上課渠道,實現思政課與其他課程的協同互補。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明晰課程價值取向,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同時又有正確的價值觀的導向功能。另外,思政課自身也要加強改革,實現理論實際相結合、教學內容之間的協同融合,引導學生形成整體理性認知思維。
其次,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高校要建立教師“立德樹人”評估機制,教師的職能不僅是教書與科研,更要育人,用科學的評估機制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強教師自身道德修養,強化“四個服務”意識,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和要求。
教師在對學生的德育修養實踐中,要樹立以生為本的德育觀。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的自我意識。通過解析案例、講好故事等教育形式激發學生道德發展的內在動力,提高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實踐。
總之,在大類招生背景下新時代的“立德樹人”內涵,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 立足當下, 著眼長遠, 引領大學生樹立牢固的共產主義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學校、社會、家庭育人等方面結合起來形成合力, 不斷有效拓展延伸高校“立德樹人”的深度與廣度。
參考文獻
[1] 顏兵兵,魏天路,李德君.高等學校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背景下的課程體系設置研究以--以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156-157.
[2] 徐彩球王凌璐.高校立德樹人實踐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8(5):111-115.
[3] 李力 金昕.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內涵、難點及實現路徑[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49-154.
[4] 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3):39-43.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輔導員工作委員會專項課題(編號:18FYHLX010);2018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8SJSZ025);南京林業大學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編號:2019NFUSPITP0902)。
作者簡介:呂海生(1985- ),男,安徽合肥人,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