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生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匯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底蘊。在眾多的學科中,語文是與中華傳統文化聯系最為密切的學科,作為21世紀的初中語文老師,肩上承載著祖國的希望和花朵,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向他們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還需要通過在知識的背景下滲透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祖國花朵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樹立弘揚并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筆者根據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聯系,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生活習慣、民族風俗、行為方式、活動以及情感價值觀思想等匯集而成的能夠反映民族特點的文化。傳統文化是對某個歷史時期特征的反映,具有較大的考古學價值,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的延續,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傳統文化的流失嚴重,甚至很多傳統文化流失到國外,例如北方的泡菜制作、圍棋文化、茶文化等,都通過不同的形式流失到了日本、韓國等國。因此,讓下一代樹立傳承并弘揚傳統文化的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可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面
當前國內的人才選拔方式仍然以考試為主,因此教師在課前備課和教學的過程中,都會把重心主要放在教材內容之上,希望學生可以通過對知識的掌握實現最快提分的可能。因此社會上出現了廣為流傳的對學生的評論:高分低能,意思就是說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只會考試,而在知識的應用和知識面層面上卻明顯欠缺。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面,積累相關的語文素材,在日常人際交流的過程中也會有更多的話題,同時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可以作為素材拿來用。
(二)樹立學生傳承并弘揚傳統文化的意識
我國夏商時期人們的政尚忠樸的性格特征,以及戰國時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夠傳承到現在,正是因為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人承擔著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任務。在當前貿易交往密切的全球經濟時代下,國與國之間的信息交流密切,很容易導致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被流失,傳統文化的流失不僅僅是對前人的辛勤汗水的辜負,還會給本國的經濟政治甚至國際地位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我們應該通過教育的手段讓我們的下一代樹立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意識。
(三)傳統是文化創造與創新的前提
我們知道詩詞一直是我國寶貴的文化精髓,在唐宋時期詩詞發展達到了頂峰,但是詩詞的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在某個時代突然發展起來的,而是不斷積淀,是中華民族一步一個腳印發展起來的。從西周時期的《詩經》開始,開啟了我國對詩歌文化的研究,再到戰國時期的《楚辭》,以及到了漢武帝時期受到秦國的對音樂管理部門——樂府的啟發,通過收集各民族的樂曲和詩歌最終編制出來《樂府》,到了三國時期出現了通過借鑒戰國時期《諸子散文》發展起來的一種詩歌文體——賦,是我國唐詩和宋詞的最初形態,到了魏晉時期又發展成為辭,代表人物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陶淵明,最后詩和詞的發展的頂峰分別是唐朝和宋朝。從詩和詞的發展的時間軸來看,其中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辛勤的付出,告訴學生每一個傳統文化都是在之前的文化的基礎上沉淀形成的,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我們創造出更具有創新特點的現代文化。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
(一)通過信息技術展示傳統文化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某一篇文章涉及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我們無法向學生展示該文化,因此學生就不能夠親身體驗到文化的魅力。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入,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豐富性和呈現資源方式的多樣性,向學生展示來自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例如筆者在講授八年級語文下冊《安塞腰鼓》的時候,本文通過一些動詞和形容詞,比如“發狠了”“忘情了”“千里的雷萬里的閃”來突出陜西黃土高原人民那種豪邁的性格,以及擊鼓時舞出了高原人民那種雄渾、奔放自由、萬馬奔騰的氣勢,單純依靠教師口頭朗讀與講解很難將文章所體現的氣勢展示給學生。因此筆者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了一段黃土高原人民擊鼓時的視頻,視頻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擊鼓前風吹草動,高原人民整裝待發的場景;第二部分是擊鼓時的壯闊景象,學生通過視頻可以看到人們擊鼓時的熱情高昂,一張張質樸的臉露出了對生活的熱愛,一陣陣猶如雷鳴般的擊鼓聲響徹了整個山谷,面對視頻可以感受到山在震動地在搖晃,擊鼓者越發有力地表演,他們的每一個組織、每一個細胞都在忘情地表演;視頻最后一個部分是表演結束了原本響徹山谷的聲音此時突然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子寧靜了許多,猶如來到另一個世界,隨著表演的結束空氣中的塵土也漸漸消散。通過一個視頻,學生不僅可以切身地體驗到文章的整個故事情節,猶如讓自身置于黃土高原中去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氣勢。同時學生通過視頻也親眼見到了我國傳統文化——安塞腰鼓的魅力所在,對陜北的民族文化特色產生了敬仰之情,本次教學也體現了信息技術在為學生呈現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過程中的便利性。
(二)通過指導學生課后閱讀來滲透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表現在歌舞上,還融入于很多文學作品中,比如最常見的四大名著就是傳統文化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必須要指導學生課后帶著興趣和目標去自主閱讀。筆者在講授九年級上冊語文《三顧茅廬》時,本文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經典內容,為了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三國演義》這部作品以及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筆者要求學生課后閱讀《空城計》和《七擒孟獲》這兩部分。在課后閱讀的過程中,筆者為了能夠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課后自主閱讀的興趣,采用直播的形式指導學生課后自主閱讀,在直播的過程中,教師充當指導者的角色為學生的自主閱讀進行點撥。最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這兩則故事的主要情節、分別體現了諸葛亮什么性格特征等等。本次教學筆者是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引導學生課后自主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從而讓學生感受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
(三)通過校外活動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之內,我們還可以結合文章內容,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例如筆者在講授八年級上冊語文《消息二則》這篇課文時,在講述完文章的主干知識后,帶領學生來到了本市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向學生解說了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我國革命先輩為了驅逐外敵,為了革命事業,不怕犧牲的精神。在這一次的教學中改變以往的以教室為場景的教學,將課堂搬到課外,同時也滲透了傳統文化元素。
三、結語
在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有著長遠的目光,重視傳統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有效地發揮語文教學在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學涵養,同時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者的一分子。
參考文獻
[1]張萍.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
[1]李培.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契合性[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