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慶和
【摘要】閱讀本就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我們不應該代替學生分析實踐,應該將閱讀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思維與情感活動,在閱讀感悟與思考中收獲樂趣與啟迪。在新課改融入教學的今天,語文閱讀也應在理念上進行創新,在方式上進行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全體學生主動、積極、熱愛、享受閱讀。
【關鍵詞】感悟;閱讀;啟迪;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閱讀可以從朗讀模式開始
朗讀是感悟理解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學生閱讀速度與質量的有效方法。我們要用生動鮮活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只有我們擁有積極的情緒,才能感染學生。除此之外,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學生具備審美熱情,閱讀才能更有味道和持久性,并對學習有更深刻的思考,不知不覺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閱讀過程中。在閱讀過程中,尤其是朗讀時,體驗到作者情感情緒就會高漲,不由自主融入情境,激發大腦皮層的興奮點,逐漸對語文閱讀產生興趣。當學生情感被調動,就會有豐富的表情,有抑揚頓挫的聲調,這些是學生內心涌動的情感浪花,我們應該及時捕捉這些細節,檢驗大家的閱讀程度與能力,實現閱讀教學的實質性提升。
二、從興趣入手培養自主閱讀習慣
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來源于興趣,只有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才能高效地閱讀與學習,這直接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成敗。所以我們應該從興趣的培養入手,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大家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愿意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大家的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通過閱讀來豐富學識,以及鍛煉個性化的見解。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心理不夠成熟的特點,因此我們應當引入故事、游戲、多媒體等閱讀模式讓語文閱讀更加直觀有趣,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三、獨特感悟的形成離不開生活閱歷的激發
雖說小學生閱歷不夠豐富,但他們的學習生活與語文閱讀密不可分。每一篇文本并不是只為了讓小學生學習掌握文字,而是讓大家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真摯的情感,啟發小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加人生閱歷。要想實現小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就應當喚醒大家對生活的回憶,并融入生活情境中。小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獨特生活是不可復制的,有著豐富而多彩的心理情感世界,我們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個性化解讀。在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大家能夠聯系實際生活,以文本為中心,在此基礎上超越文本本身,對文本進行深刻理解,使思維與想象力得到有效調動,獲得個性化色彩的自我見解與看法。
四、信息技術多媒體的運用
信息時代多媒體融入課堂已經成為現實,它不僅為課堂注入了活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時語言無法描述,或者小學生滿足于感受的事與物,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填補空白,創建視覺與聽覺上的真實感,讓師生流連忘返。
例如我們在講“老師童年”時播放匹配的音樂進行渲染,這是對閱讀的輔助與補充,讓大家更容易融入文本情境,對于學生來說是閱讀的享受,是感受文字跳動的音符。
當然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多媒體應用的注重事項,切莫形式大于內容,過多濫用多媒體不僅不利于語文閱讀,反而會使原本豐富多彩的情感課堂變得機械化。
也有一些老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習慣了用嘴和板書講課,課堂教學太過保守,學生昏昏欲睡,學習興趣得不到有效開發。
五、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時間與空間
閱讀本就是一個學習積累的過程,要想讓學生多讀、讀好,就應該為學生創設更多的閱讀機會,借鑒采用多樣的閱讀朗讀形式。例如齊讀、指名讀、分角、引讀、對讀等。不同文本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讓大家保持高效閱讀的狀態。
例如《只有一個地球》這一文本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第一步,自讀。學生各自初讀課文,在腦海中留下大概印象,能夠對文本中心思想與主要內容進行前期了解。
第二步,隨機輪讀。為了讓一些不主動的學生積極參與,我們采用隨機指定的段落輪讀。
第三步,情感自讀。留給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進行有感情朗讀。
第四步,問題議讀。通過提出問題,讓大家在閱讀過程中尋找答案,掌握文本主要內容。
六、讀與畫的融合,激發趣味實現創新
大多數小學生喜歡畫畫勝過學文字,因此我們可以將畫與閱讀相結合,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其一,邊讀邊用筆畫出文中生字、新詞、句段。其二,將文本內容在自我的理解下用圖畫表達出來。新課改理念中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尤其是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整合,所以說融入畫畫也是可行的教學創新。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讓大家邊讀邊思考,引導小學生閱讀前,應該對每篇文章進行充分咀嚼,發現文本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要表達的含義,從中感悟出文章要傳達的真諦。采用畫的形式來標注摘抄重點,讓小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同時這也是對小學生自主學習動能的開發。我們也可以讓大家展開想象,將不同文本不同段落用畫的形式展現在畫紙上,用自我的理解讓作者的文字形成畫面,充分鍛煉小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
在這一模式下,我們還應該加強與小學生的互動,引導小學生聯系生活,將文本內容與生活進行融合,鼓勵小學生到課外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讀物進行閱讀,拓寬眼界與知識儲備。這不僅有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同時也有利于小學生個人素養的形成。
七、閱讀大課堂的拓展
閱讀不僅局限于書本內容,要想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有效的課外延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起到引導作用,挑選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篇目。
1.學會略讀標記。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傳授給小學生一個重要的閱讀技巧——略讀。雖說教師已經提前為大家挑選了一些適合的書籍,但小學生還無法通過書名來判斷其是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別,因此,教師就應當讓大家進行略讀,對文本書籍有大概的了解,從而快速挑選出真正適合自己的精讀讀物,實現課外閱讀的實效性,避免因為選擇不匹配造成無效閱讀以及干擾學生興趣情況的發生。
2.分享交流。閱讀可以是單獨學習活動,當然也可以是小組或者集體活動,最為常見的課后閱讀大多數是個人自主閱讀,但實效性不強,遇到問題無法找人交流,收獲喜悅也無法與人分享,就好比看電影,一堆人看氣氛就很好,大家一起笑一起驚訝一起流淚,可一個人看電影就無法享受那種感覺。因此,我們為了提升課外閱讀的實效性,可以將全班學生分層分組,按照大家的特點,讓選擇相同讀物的學生組隊閱讀,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交流體會,遇到困難一起探討解決,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率,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要想提升閱讀能力,首先應當培養閱讀興趣,傳授給大家閱讀的方法與技巧,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素養,最終實現小學生語文閱讀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銀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研究[J].科教導刊,2017(8).
[2]肖愛文.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研究[J].好家長,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