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開展高校黨建進社區的意義的思考與探究,解決高校黨建進社區工作面臨的困難,深入探討高校黨建進學生社區內涵,構建新型黨建進社區的模式,夯實高校黨建基礎,創造更為和諧、美好的學生社區居住環境。
關鍵詞:黨建;社區;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點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學生社區是高校管理模式的創新與發展,融合著社區育人、學生工作、思想教育、素質培養、文化建設的綜合功能。黨建進社區作為一種順應新時代發展的社區管理模式,在帶動學生社區化建設與社區管理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分析與探討學生社區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積極探索黨建進社區的工作方法,創新形式與效果。
一、高校黨建進學生社區工作的背景與意義
高校黨建工作是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我國,學生社區是逐步興起的較為新型的二次管理模式,學生社區既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又是我國高校黨建工作的發揮作用的第二陣地。以學生社區為平臺與途徑,黨建工作進社區對于黨的政治思想建設、培養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思想以及對推動社區育人更深入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背景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黨建工作進入學生社區,是夯實黨的基層組織,加強黨的全面建設與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表現,也是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務必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社區、學生公寓這一陣地。加強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既是加強高校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校園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工作機制的必然要求。”
(二)意義
高校黨建工作進入學生社區,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與實踐;有益于學生社區文化的建設,有利于高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判斷,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作用;有益于培養新時代新學生,保持黨員的先進性與先鋒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黨員主體意識,創新從下而上進行管理和教育的方式,學生黨員主體意識的覺醒,能夠讓學生黨員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高校黨建工作進社區有利于促進學生社區學風建設,優化學生社區的全育人環境;增強學生社區的育人功能,利于建設穩定安全和諧的學生社區;黨建進社區是高校的黨建工作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入推進高校的政治教育發展。
二、高校黨建進學生社區工作的困難與挑戰
我國高校黨建工作進社區工作,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困難與挑戰:
(一)當今新時代下大學生受到新媒體網絡化的影響較大。智能手機及網絡化的普及,使得當今大學生思想開放,思維活躍,但同時也對他們的思想及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沉迷手機成為“低頭族”,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更為明顯,集體意識與團隊合作意識淡化,自律性較差,功利性行為較為明顯,學生對班級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參加社區黨建活動積極性不高,比如黨日活動、社區志愿活動、公益活動。學生這種不積極的心態及行為對傳統的以院系為主的大學生社區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阻力,不利于對大學生進行黨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社區黨支部黨務工作人員全為兼職,并且目前是跨學院管理模式,開展工作存在一定困難,支部日常工作計劃性不強,節奏比較散亂,隨意性比較大。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社區工作的穩定性還未完全形成,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參與度不高,個別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與服務意識較為薄弱。
(三)社區黨支部要求社區黨員過雙重組織生活,是“三全育人”理念下的積極探索。但由于與各個二級學院黨組織的溝通聯系不夠緊密,造成社區支部組織生活的時間、內容和形式與各二級學院時有沖突、重復,一定程度造成黨員精力疲憊。
(四)學生社區工作缺乏相應的獎懲機制和處分權利,沒有充分形成對學生的約束力和推動力。學生、黨員、社區輔導員缺乏與之相對等的權利,存在責權不對等現象,某些黨支部崗位分工不明確,面對學生需求多樣化的要求,不能做好及時處理、存在社區服務不到位現象。
(五)學生樓棟黨支部建設整體依舊薄弱,某些樓棟黨支部建設存在固定化形式化表面化教育引導的形式,缺乏對大學生思想動態的了解與把握。由于一些駐樓輔導員一般為剛入職不久的年輕老師,由于學歷提升、家庭組成等需要,會發生較大變動,影響駐樓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學生工作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大部分輔導員無法將更多時間花在社區指導,導致樓棟黨建工作隊伍缺乏強有力的執行力。
(六)學校各級黨建部門重視程度不夠,有些高校在黨建工作開展過程中相關配套機制不夠完善、制度設計不夠科學,在執行環節上落實不到位、效果不明顯,沒有充分發揮社區黨建工作的作用。學生社區黨建管理由學生社區黨工委進行管理,與院黨總支和黨支部的配合度以及共同育人的黏合度不高。
三、黨建進學生社區工作的路徑探索
(一)高校黨建工作進入學生社區的實踐工程,立足于學生社區的自身特點,在學生社區探索建立黨建工作的新模式,做好黨建工作與學生工作、社區建設的相結合,將黨團組織、學校學生隊伍、社團部門前置到學生社區中,充分培育社區的黨風建設與培養優秀的現代大學生。
(二)在校黨委、社區黨工委的領導下,創立創新黨建工作新機制,搭建學生社區的管理架構,培育黨建與社區育人的文化建設,引領高校培育人才與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實現實際功能與政治功能的統一,在幫助學生的實際需要,也突出政治教育功能,從新時代新思想出發,突出“文化自信”、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讓學生耳濡目染,對社區、學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作用。
(三)社區開展的“家門口”黨課,在激發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積極性、創先爭優的作用,
(四)不斷完善社區制度與頂層設計,建立新時代大數據統籌技術運營協助,建立大數據管理機制,量化管理與服務,更加清晰與透徹掌握好大學生社區成長動態,收集并利用好學生的信息,汲取合理的學生意見,
(五)從學生、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了解大學生的理想情趣,傾聽大學生意見呼聲,把握大學生思想脈搏,深入挖掘大學生理想的契合點,做好黨建工作的思想、政治、組織引領,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并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與人才個性化培養,做好對社區優秀學生與優秀黨員及社區管理老師考核,建立全面增強學生社區的綜合戰斗力,更好建設學生社區。
黨建進社區工作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高校學生社區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社區黨建工作必須改革與創新,我們應該努力使學生社區在作為高校黨建工作的新平臺與新載體的同時,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智慧平臺,攜手大數據,也成為與大學生相適應發展、更加深入、更加貼近與符合、全方位把握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空間,為大學生做好、做實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Z].教育部黨組文件 (教黨[2000]21號).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
[3] 黃春雷,王思涵.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新模式研究[J].才智,2018(05):28.
[4] 林曉燕.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進學生社區創新途徑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1):33.
[5] 郭旭明.高職院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模式研究——以黎明職業大學為例[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8(1):75.
[6] 林曉燕.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進學生社區創新途徑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1):34.
[7] 潘勇軍.高校學生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建設初探[J].延邊黨校學報,2011(2):123.
作者簡介:梁志凱(1989.11- ),男,東莞理工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