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 閆召媛 蘇暢
摘? 要:高職院校是直接面向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學生在入學后需要確定奮斗目標,矢志不渝。大學生職業生涯工作坊是依托招生就業辦設置的工作室,其基本職能便是對學生就業、心理等方面進行專業疏導和規劃,幫助其高質量就業。在當下互聯網時代,職業生涯工作坊應該廣開渠道,積極探索,實現線上線下多渠道輔導就業的功能。
關鍵詞:職業生涯工作坊? 就業?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b)-0088-02
1? 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職業生涯規劃的由來:社會上出現多種關于職業生涯的定義,社會學家邁克·法蘭德曾給出定義: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依據理想的長期目標所形成的一系列職業選擇,以及相關的教育和訓練活動,是有計劃的發展歷程。一個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相對于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體能夠根據目前的主客觀條件,分析、測定、權衡自身優劣勢、興趣愛好、能力、個性等因素,并根據當前社會環境與就業環境,制定科學的職業發展計劃,確定最佳職業目標,并為這一目標提升自身能力、矢志奮斗。因而,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生活目標,實現就業,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合理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掌控人生發展方向,提升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生活質量。
對高職院校而言,既要培養學生高等教育知識,又培養其具有一定專業技術技能,其掌握的知識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而現實中,卻有不少高職院校忽視其培養目標,無法順利幫助學生完成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最終導致學生畢業后職業期待吻合度較低,尤其是畢業一年后學生的離職率較高。據統計,高職高專院校2017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分別為42%較大學本科畢業生高出19個百分點。因此,在高職教育階段,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使他們能提前了解未來就業市場,預測就業前景。
2? 當前職業生涯規劃在高職院校的應用與存在問題
職業生涯規劃自1908年起源于美國后,世界各地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而當前高職院校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況卻不容樂觀,其存在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高職院校中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意識。由于當前大學生在校期間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強,往往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同時,經調查在不少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存在上課模式單一,課程內容僅僅涉及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及一些理論知識,學生無法真正的將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應用到實踐。
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確,未來職業規劃缺乏個性化。在與學生訪談中發現,當前大學生缺乏基本的職業測試能力,無法準確匹配自身特長與就業市場中職位需求。在進行未來規劃時,也常常受到家庭、同伴群體的影響,出現“考證熱”“公考熱”的現象,學生未來想要從事職業出現趨同性,當前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業,偏離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
大學生就業方向不清晰,就業信息不對稱,對當前就業形勢和未來就業市場缺乏預判。當前存在部分大學生在入學前報考專業時,對本專業就業前景并不清晰。同時,隨著當前家庭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當前大學生普遍缺乏與外界溝通的實踐能力,對外界社會的了解也僅僅是通過互聯網、課本及教師傳授,無法直觀感受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缺乏準確地就業信息。
國家就業環境影響,學生盲目跟風嚴重。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實施,到不少地區教師招聘擴招,不少學生盲目跟風嚴重,盲目創業、跟風考證考編的現象比比皆是,但學生卻忽略了自身專業的針對性和自身特長。
因此,在高職院校中,職業生涯規劃依然形勢嚴峻,應當順應社會發展形勢,創新職業生涯規劃發展模式,借助互聯網等新媒介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坊,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
3? 高職院校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工作坊的實現路徑
3.1 大學生職業生涯工作坊的主要功能
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是能夠洞察自我,了解自我,提煉自我,進而準確提升學生自我評估能力,因而職業生涯工作坊首先應通過MBTI人格類型量表、卡特爾16PF人格特征量表、霍蘭德職業興趣量表等測試量表幫助學生進行職業測試,完成自我評估,從而培養學生自我分析的能力。其次,工作坊應及時收集社會就業信息及國家出臺的有關就業的政策性文件,召開講座、論壇或是培訓,幫助學生了解當前就業信息、預測未來就業市場及行業發展。再次,工作坊應主動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目標設定,并合理的幫助學生對總體目標科學分解,在實施期間,幫助學生通過自身專業定位與未來就業方向分析,適時對目標進行逐步調整,最終克服困難,順利實現設定目標。最后,工作坊在與學生進行訪談時,收集資料,及時歸納學生共性,并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提供相關資料。同時,工作坊會根據當前企業現有的招聘情況,為提出就業指導意見,提高學校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提高學生就業的匹配度。
3.2 職業生涯工作坊的工作途徑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在校期間,工作坊不僅幫助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還需要培養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夠順利化解工作中的困難和阻礙,尋找正確的人生方向。在職業生涯工作坊中,其工作途徑主要有:
3.2.1 在官網建立預約和咨詢頻道,實現線上線下雙渠道溝通
互聯網時代,萬物鏈接。在學校教學系統及官方微博微信上開通網絡預約頻道和網絡咨詢頻道,讓學生遇到問題可以直接在線咨詢。學校及各系部設置專業的值班教師,并對學生進行跟蹤服務,在進行網絡咨詢時。網絡在線咨詢的最大優勢是能夠讓學生將真實想法表露,能夠真誠的交流并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同時,學校應該利用多媒體進行就業信息發布,設置專業的職業測試,并通過后臺收集學生測試結果,各系部輔導員及時查詢本系部學生的測試結果,并幫助學生進行目標設定。
3.2.2 大學生職業生涯工作坊的定期舉辦活動,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角色轉換
大學生職業生涯工作坊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定期舉辦活動,其內容涉及簡歷制作、面試技巧,職場經驗及個人氣質培養等。一方面,學校通過錄制一些基礎理論課程,按照積分制,引導學生積累學時,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其課程理論涵蓋個人形象氣質提升,職業分類介紹,溝通藝術、情緒管理等相關知識,同時學校線下應通過“鎖定未來—職業規劃大賽”“白領衣櫥—個人形象設計大賽”“真槍實彈—現場模擬面試大賽”等相關賽事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另一方面,職業生涯工作坊應及時對接國家級、省市級的專業性比賽,讓學生能夠在賽事中獲取知識與經驗,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3.2.3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探究新模式,打破傳統的傳教授課方式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改變原有的授受模式,采用相互合作的模式,進行團隊式教學,在教學時應對學生按照專業測評進行分類,然后形成團隊,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在上課是,應該主動激發學生對熟悉行業內的人物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職業規劃歷程,并對此進行分析,從而能夠找到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途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需要邀請相關行業的人士進行職業生涯分析或組建相關項目,讓各個小組或是團隊探討、實踐、完成項目。另一方面,《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應該選擇專業型教師,按照當前的教育模式,很多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師一般有輔導員或是就業處的相關教師擔任,有些教師缺乏專業知識或者是經過短暫的培訓即上崗,因此學校要針對選擇專業型教師擔任此課程教師,并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按照心里輔導、職業測評、職業生涯管理等項目分類,邀請相關項目教師進行專業授課。最終期末側平時,可以選擇開放式測評,讓學生團隊獨立完成項目,完成打分。
3.2.4 學校實行產教融合或訂單式培養,幫助學生提前適應社會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自19大以來,我國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各職業院校也逐漸開展此項工作。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根據所學專業、職業測評結果選擇合適的產業,提前進入企業進行社會實踐,完成由學生向職員的角色轉變。同時,當前不少學校已經開展了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在此背景下,可以幫助學生在選擇適合的目標企業,加入“訂單班”,并對其進行跟蹤服務,克服困難,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4? 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最大區別是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而目前職業教育中,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還遠遠不夠。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應該積極探索與實踐,學生形成專業的職業技能,幫助學生完成高質量就業,發揮高職畢業生的作用與優勢,填補我國技能型人才缺失。
參考文獻
[1] 朱惠斌.基于大學生核心能力提升的 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新嘗試[J].才智,2014(25):176-177.
[2] 徐茂紅.高職院校“訂單式”培養育人模式的現狀及思考[J].職業教育,2016,15(11):41-43.
[3] 何翠萍.將職業素質培養融入課程教學[J].勞動保障世界,2018(3):33-54.
[4] 趙樹森.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淺談[J].中北大學學報,2009,25(4):83-85.
[5] 龐德強.淺析新形勢下外語類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與改革[J].現代交際,2009(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