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社交媒體的人人參與、用戶互動和個性化服務等全新傳播理念的啟發下,思政課教師應當樹立全員平等參與、深化課堂互動和分類施教的全新教學理念。
關鍵詞:社交媒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理念
習主席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1]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究竟能否以及具體如何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取決于他們具備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如今,新興的社交媒體普及程度越發廣泛、功能越發強大、使用場景越發多樣,人們在充分享受社交媒體帶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諸多便利的同時亦變得對社交媒體越發依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傳統媒體向社交媒體“遷徙”。與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社交媒體無論是在媒體形態上還是在傳播技術上均與其存在巨大差異,然而,二者最根本的區別還在于傳播理念上的迥異,這也正是社交媒體更能贏得用戶喜愛的原因所在。
一、社交媒體的全新傳播理念
與傳統媒體面向廣大受眾進行無差別的信息傳播不同的是,社交媒體在傳播理念上更為重視人人參與、用戶互動和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一)人人參與
社交媒體出現之后,以往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常用的“受眾”一詞逐漸被“用戶”一詞取代,這一措辭上的變化實際上意味著信息傳播權力關系的改變。[2]社交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環境下少數專業的媒體人對信息生產權和傳播權的壟斷,每一名社交媒體用戶,不論其是普通的個人還是某個組織的“化身”,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能夠使用的功能和權限幾乎完全一致,每名用戶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沒有誰是絕對的傳播中心,人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參與到信息傳播的全過程。[3]
(二)用戶互動
與傳統媒體面向廣大受眾單向度地傳播信息不同,社交媒體非常重視用戶之間的互動。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用戶關系傳播信息。社交媒體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進行信息傳播的網絡傳播工具,這里的“用戶關系”既包括了現實中的熟人關系,也包括了在虛擬世界中結實的素未謀面的好友關系。也就是說,與傳統媒體并不知道自己的受眾究竟可能為何人不同,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信息的用戶清楚地知道自己發布的信息將會被何人看到,相反,如果用戶之間并不存在現實熟人關系或虛擬好友關系,則他們彼此將無法看到對方發布的任何信息。二是提供多種互動形式與功能。社交媒體為用戶提供了文字、語音、視頻和表情包等多種互動形式和“點贊”、“留言”和“評論”等多種互動功能,其目的就是要為用戶之間開展交流互動提供更多便利條件,不斷強化用戶之間的互動深度。此外,有些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內容來源正是基于用戶之間的互動,比如,在類似于“百度百科”、“知乎”這樣的問答類社交媒體平臺上,不同用戶需要圍繞同一個詞條或者問題共同參與編輯和問答,而這種頻繁的互動則正是此類社交媒體的內容來源方式。
(三)個性化服務
傳統媒體面向廣大受眾進行的是無差別的信息傳播,不同的受眾在同一種媒體上看到的信息幾乎完全一致,與之相比,社交媒體則更加重視為用戶提供具有差異性的個性化服務。[4]這種個性化服務一方面體現在賦予了用戶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上。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實際需求自主地搜索并獲取信息,并且,用戶還可以通過增加或刪除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抖音好友等方式選擇接受什么信息或屏蔽什么信息,這種選擇完全可以由用戶個人主觀意愿決定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體現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推送上。隨著web3.0技術的越發成熟,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能夠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持下主動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不同用戶的瀏覽習慣和信息偏好,進而依靠數據分發算法技術,根據不同用戶的不同習慣和偏好,向其推送不同的信息。
二、基于社交媒體優化教學理念
社交媒體的全新傳播理念體現了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意愿、順應了人們喜愛社交互動的天性、滿足了人們彰顯個性的需求,所以,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社交媒體更具傳播力,更能贏得用戶的喜愛和追捧。由于思政課教學本質上亦是一種傳播行為,因此,社交媒體的全新傳播理念對于優化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理念同樣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樹立全員平等參與的理念
與傳統媒體的少數人生產和傳播信息而多數人被動接受信息不同,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每名用戶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參與到信息傳播的全過程中。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應當充分借鑒社交媒體的這一傳播理念,進而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樹立全員平等參與的教學理念。具體來說,這一教學理念應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全員參與。思政課教學不應是教師的“自留地”,而應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責任田”。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發言、表達個人觀點見解,同時還應大膽地向學生授權,鼓勵學生走上講臺來扮演教師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前籌劃和課后總結這兩個階段中,既在課前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建議從而對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進行補充完善,又在課后虛心接納學生的評價反饋從而對后續授課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整改變。其二,平等參與。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身份地位差距客觀存在,所以事實上很難保證學生在參與思政課教學全過程時能夠完全放開手腳、無所顧慮,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以語言上的親和和實際行動上的主動來彌合與學生之間的身份地位差距,盡可能地打消學生的戒心和顧慮,讓學生切實感到自己的意見建議受到足夠重視從而充分調動和激發他們參與思政課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5]
(二)樹立深化課堂互動的理念
人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因而開展社交互動也是人類的天性,而如今社交媒體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在網絡空間中最為重要的聚集地,事實上與其順應人類天性,高度重視促進用戶之間的互動并為此提供多種形式與功能支持密切相關。[6]因此,思政課教師同樣應當借鑒社交媒體重視促進用戶互動的傳播理念,并在其教學實踐中樹立深化課堂互動的理念。一是要鼓勵課堂對話。在思政課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應只顧自己滔滔不絕,而應一方面時刻保持與學生之間的“眼神對話”,通過觀察學生聽課時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學生的內心反應,并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授課方式和講解重點做出調整;另一方面則應保持與學生的“言語對話”,允許并鼓勵學生隨時舉手提問、發言甚至提出質疑,通過這樣一對一的問答方式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更能以點帶面地及時消除學生的疑問、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二是要常態化組織交流討論活動。思政課教師除了應當在課堂上保持與學生的“眼神對話”和“言語對話”,還應常態化地圍繞某些既定話題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活動,并且,這種交流討論在組織形式上應當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心得交流、也可以是討論發言,還可以是辯論探析;在組織時間上也應當靈活安排,既可以安排在授課伊始,也可以安排在授課結尾,還可以拿出整堂課的時間專門組織上述交流討論活動。
(三)樹立分類施教的理念
盡管受眾為數眾多,但傳統媒體并不在意受眾之間的差異,而是按照統一格式、統一模板,向所有受眾傳播內容幾乎完全相同的信息。與之相反,社交媒體卻本著差異化和個性化的理念向用戶傳播信息,也就是說,不同的用戶即便在同一場合使用相同的社交媒體平臺,他們所能接收的信息則是完全不同的,而這種差異化的信息供給實際上是由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決定的。同樣,思政課教師也要面對為數眾多的學生,他們無論是在個人的學習能力上還是在實際生活經驗上均有所不同,自然,他們對于思政課的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的需求程度、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亦存在較大差別,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當樹立分類施教的理念,既要根據不同班次學生身份構成的差異而有針對性地籌劃授課內容安排和設計具體授課方式,又要借助社交媒體加強與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從而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動態,并適時通過信息分享、即時聊天、留言評論等方式對學生的疑問與困惑給予有效回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解放軍日報,2019-03-19(01).
[2] 李彬.傳播學引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7):39.
[3] [加]羅伯特·洛根著,何道寬譯.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08):26.
[4] [美]保羅·萊文森著,何道寬譯,新新媒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05):53.
[5] 師婭.互聯網信息傳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9(04).
[6] [英]湯姆·斯丹迪奇著,林華譯,社交媒體2000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05):16.
作者簡介:孫曉楠,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