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該文對湖南工程學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數據,并分析高校大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同時以校、院職業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探索工匠精神引領職業素養教育實踐的各種有效途徑,建設實踐平臺,打造“做匠人、懷匠心、踐匠行”三位一體實踐活動體系,實現“專業精神、人文素養、職業態度”三維度職業素質教育指導形式,構建高校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工匠精神? 職業素養?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b)-0179-02
目前,高校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職業道德缺乏,職業規劃意識淡薄、就業準備不充分、職業觀念不強、職業心理素質有待加強等方面。這些都阻礙了高校學生的成長成才。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是“工匠精神”成為了紅遍大江南北的熱詞。各行各業都開始重新審視并提倡工匠精神,它也成為了衡量職業素養的標尺。李克強強調“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故在工匠精神視域下探討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既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弘揚和發展,也有助于彰顯高校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切實提高高校的實際就業質量。
1? 實證調研
我們以湖南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學院為試點,進行調研,發出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數據顯示:針對“在校期間,您什么時候為求職做準備”這一問題,有31.11%的人選擇“大一”;42.22%的人選擇“大三”,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有職業意識。47%的學生意識到了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相信通過提高職業技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40%的學生不了解什么是職業素養或者是了解片面。大部分的學生認為進行職業素養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有效規劃大學時間,提前鍛煉自身職業技能,為求職做準備,并提升個人價值等等,但是仍然有34%的學生認為職業素養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含義,可見對大學生開展有效的職業素養教育很有必要。而關于職業個性與事業的成功是否有聯系,大部分人還是很認可。根據專業方向,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大多數人將來會從事壓力較大的IT行業,但在學生的眼中什么樣的職業才是好職業?25%的人重視薪水和福利待遇,只有11%的人注重自己的個人發展空間,大家都更傾向于選擇穩定和壓力較小的工作。36%的學生認為自己當前的個人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需求,但是有提升空間,35%的學生認為自己勉強達標,只有22%的學生對自己的個人素養充滿自信,學生還是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只是缺乏有效的途徑來提升自己,而這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意識、管理能力、實干精神、團隊精神等各類職業素質中,35%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23%的學生缺乏團隊精神。為了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72%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進修高學位、出國留學、專業學習等方式來提高職業素養,卻忽視了社會實踐在職業素養提升方面的作用。只有34%的學生經常性地參加職業素養方面的培訓,故我們高校還是應該針對性的多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職業素養教育實踐活動,實現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在調查中還發現幾個突出問題:大部分學生以為職業素養就是職業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忽略了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就業中,這幾者是密不可分的,故在后續的職業素養教育中,我們要同步加強學生在這兩方面的教育。目前,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道德現狀也給我們敲了警鐘:很多90后,95后對自己定位不準確,他們就業觀念模糊,求職時往往更看重待遇,忽視了敬業精神。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缺少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工作中急功近利,缺乏誠信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意識等等。這些情況會對學生的就業、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F如今,用人單位選人時往往更看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職業態度、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等,故我們通過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素養教育,可以利于學生自身發展、提高競爭力,幫助他們更快地找到心儀的工作,更快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2? 以工匠精神為指引,構建兩位一體的高校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新模式
2.1 開展三維度職業素養教育系列實踐活動
(1)做匠人——培養學生專注、細致于工作的專業精神。
在各類實踐活動中進行滲透教育。通過各類“創客工作室”、“創新創業工作室”,組織學科競賽、雙創培訓和典型宣傳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敬業精神。如計算機與通信學院已新建湖南省普通高校計算機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1個。中心涵蓋15個創新創業工作室(分布于新校區E棟3、4、5樓,F棟6樓),面積1000多m2,可同時容納學生350人。中心以各類學科競賽、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創新創業大賽等軟件條件來聯動,推進雙創實踐教育的有效開展。從學生的創新創業優秀成果中遴選出有潛力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并集合校內外資源,為其提供技術指導、政策支持、場地配套、融資機會等,促進成果有效轉化為創業基礎,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質量、職業認知與素養水平。
結合“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大學生特色成長輔導室”的學生思政教育模式構建“分年級導師制”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在學院內開展“學生輔導員+專業教師”的雙導師模式來指導學生的學習,開展各類養成教育。如根據四個年級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分別進行專業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態度與職業道德、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就業能力與職業發展指導,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選擇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教育學生養成良好職業習慣、提升職業技能,成功就業。
校企文化融合工程。利用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校地聯動實踐育人項目多渠道促成學院與企業的深度合作。計算機與通信學院已與湖南省郵電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長沙市源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愛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聯合培養學生。一方面學生可下到企業進行學習實踐,另一方面也把企業的優秀文化和企業精神引入高校,實現“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在學校內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業大講堂”、“應聘模擬大賽”、“營銷大賽”、集體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等受學生歡迎的校園文化類實踐活動。通過以行促長,培養能工巧匠,傳承工匠精神,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精神的提升。
通過“雙創教育中心+名師工作室+成長輔導+校企合作基地+校園文化”五條路徑,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2)懷匠心——培養學生樂于工作的人文素養。
開設顯性和隱性兩類德育課程。顯性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課、創新創業課、思政課、就業指導課;隱性德育課程包括養成課程與實踐課程。養成課程以學院的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大學生特色成長輔導室、學生社團為平合,結合校園文化,邀請企業成功人士、社會知名人士和優秀畢業生為在校生講授自己的就業、創業經歷,讓學生感知到職業素養在就業和未來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性。實踐課程即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輔導活動和就業指導活動。舉辦各種講座、培訓、科技文化節,開展專業性科技活動,以學科競賽和雙創項目為龍頭,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組織、管理、協調能力。
(3)踐匠行——培養學生忠誠、獻身于工作的職業態度。
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開展“求真、求善、求實、求強”四類活動。即以基本養成教育為核心的“求真”活動,如“創業大講堂”;以感恩立德為核心的“求善”活動,如誠信教育系列活動;以公益志愿活動為核心的“求實”活動,如“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云盤社區定點志愿服務活動;以學科競賽為核心的“求強”活動,如“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并為學生建立誠信檔案,通過數據來量化四類活動,使點滴行為習慣化,依托學院團學會實施。學生參與活動的同時,各方面能力得到穩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活動的能力,社交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分析和總結問題的能力,以及敬業精神、誠信意識、社會責任感等。通過搭建校內社會實踐、為人民服務實踐、專業技能實踐3個平臺,打造職業生涯規劃與應聘模擬大賽、品牌志愿服務、學科競賽等三類項目,形成社會實踐與社會體驗緊密結合、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與創新創業就業緊密結合的“三結合”社會實踐育人體系。
2.2 打造職業素養教育新媒體平臺
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來加強職業素養教育。聘請學校優秀畢業生、優秀輔導員、知名專家、創新創業典型、企業代表為職業導師,同時在網上開辟相關論壇、公眾微信號并引入職業導師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打造學生喜聞樂見,具有影響力的職業素養教育宣傳陣地,逐步建立“入校專家導航+團體專家輔導+個體專家引導”的全時性、全方位性的職業素養教育長效工作機制,務求將職業素養教育滲透于整個教育過程,讓學生懂得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自身安身立命之本。
3? 結語
綜上,在呼吁工匠精神回歸的今天,把職業素養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以各類實踐活動為載體,將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就業質量,解決就業難題。
參考文獻
[1] 曲長海,王越芬.高校多元協同培育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12):3-5.
[2] 顧艷林.探究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及其培養策略[J].科技資訊,2015(24):209-212.
[3] 程志林,劉贊.專業教學課程與職業素養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探索[J].廣州化工,2014,42(1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