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回
摘 要:現今我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課堂中還存在很多的教學問題,其主要為教師教學過于單一、疏忽實驗教學、實驗前準備不足等等,對此,教師要對自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鉆研有效的教學方法,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利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推動教學課堂的質量,從而保證化學實驗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化學 實驗課 有效教學 演示實驗
初中化學知識內容與其他學科不同,化學知識主要以實驗為基礎開展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化學實驗內容對化學知識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學生在實驗中也能夠提高自身的化學思維和化學知識運用能力。對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極為重要,現今很多教師對化學實驗并不重視,且沒有高效的教學方法,本文主要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究,并為教師提供更為有效的化學實驗教學策略,以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當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實驗重視不夠
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老舊,在教學中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并不注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會開展實驗教學,但也是簡單的基礎教學,學生也沒有在實驗中自主操作與思考的時間,其教學實驗毫無效果,學生在學習中也不能提高自身的學習化學素養水平。
(二)學生的松散
初中學生的學業較為繁重,在化學實驗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感覺到輕松有趣,傳統死板的化學知識教學中,學生毫無學習興趣,學生在游戲教學中也會過于隨意、松散,學生在課堂中只會對游戲產生興趣,但學習知識就會不主動也不重視,實驗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實驗安排不合理,趣味性不強
在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但現今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應試教育和實驗結果,很多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也直接將實驗結果對學生進行灌輸,學生死記硬背相關知識內容,沒有自主對實驗探究與思考的過程,學生對實驗結果不能完全理解與掌握,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的實驗安排不合理,且實驗教學的趣味性不夠,學生的化學邏輯性實驗思維得不到提升,長此以往學生還會失去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質量也得不到提升。
二、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質量。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課業繁重情緒也過于緊張,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化學實驗的樂趣,學生在實驗學習中會更為主動地參與實驗學習,學生也能夠在實驗中更為認真地觀察實驗過程,學生對化學知識更為直觀的觀察,更利于提高學生的化學抽象性思維邏輯,學生對知識內容掌握也更為深刻,課堂教學質量也能夠得到提升。
例如在學習初中化學實驗九年級上冊中《制取氧氣》一課,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實驗器材,在實驗之前還要對學生開展注意事項教學,促使學生在實驗中能夠安全完成。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制取氧氣的實驗過程,并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能夠對其知識內容與實驗過程更為深入地理解。
(二)課外拓展化學實驗
在初中化學知識的學習中,其知識內容包含很多生活現象,教師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生活案例進行課外拓展化學實驗,生活化實驗內容教學能夠更為高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實驗也更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化學知識,學生也能夠將學習的知識內容有效地運用到生活中。
例如在學習初中化學七年級上冊中《水的組成》一課,教師可以將不同的生活物質加入凈水中,讓學生觀察水的變化,例如在凈水中加入食醋,水的顏色會改變,水中的物質成分也會改變,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再加入碳酸鈣,并細致觀察水的變化,學生看到水的顏色又變白了,其實實驗內容更為有趣,教師讓學生根據實驗內容對知識進行探索,更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能夠得到提升,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夠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更好地觀察,更利于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水平。
(三)靈活化課堂教育教學模式,打破傳統實驗思維
在傳統化學實驗的教學課堂中,教師都是基于簡單的實驗內容開展教學,學生很少會主動參與實驗學習與探索,教師會直接將化學實驗結果灌輸給學生,學生在學習中也不能高效理解與掌握。對此,教師要靈活化學課堂教育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實驗思維,讓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實驗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結語
在初中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極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與探索的實驗時間和空間,促使學生能夠直觀地通過實驗學習化學知識,學生在親自動手中其實踐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對此,教師要重視創新自身的實驗教學方法,并重視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宏超.淺議化學實驗的課堂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2011(3):67—68.
[2]劉琴.淺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方法[J].考試與評價,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