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英 鄧棋衛
【摘 要】班級管理好壞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質量及學生的成長。而旴江醫學淵遠流長,若在班級管理中能融入旴江醫學,將能大大提高班級管理質量,將使中醫學生篤定醫學之路,立志醫學;培養學生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情懷以及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新時代復合型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中醫院校;班級管理;旴江醫學
中圖分類號: G645.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1-0158-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1.076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良好班風、學風形成的重要保證和前提條件,是醫學發展和新時代進步的迫切需求,是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的要求。當前,中醫院校大學生面臨的嚴峻問題主要有部分學生意志不堅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吃苦耐勞的求醫精神;缺乏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醫德精神;缺乏勇于創新、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而旴江醫學歷史悠久,根底深厚,內容繁富,符合實際,為我校中醫班級管理增添了新的色彩。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一種新的班級管理模式,擬與旴江醫學相結合,使學生易于接受,最終實現一種新的、高效的、潤物細無聲的班級管理模式。
1 立志成才,立志醫學
北宋文學家蘇軾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曠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結合旴江名家成才之路經典案例,引發學生對學醫成才的思考。同時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經常教育學生,要學好中醫必須要有堅實的文化基礎,應精通經典,博覽群書。如旴江名醫們經常認真研讀研中醫經典案例、古方,博覽歷代醫書,勤奮好學,最終學以致用,醫術超群。并通過旴江醫家經典事跡,如危亦林“幼而好學,弱冠而業醫”;陳自明自幼熟讀家藏醫籍,游遍大江南北;龔信博覽群書,精研經典,在《古今醫鑒》中批評庸醫“不學經書,不通字義;龔廷賢幼承庭訓,博考歷代醫書;喻嘉言勤奮好學,上溯《內經》,下及諸子百家等等[1]。讓中醫學生去圖書館借閱喻昌《寓意草》一書,認真仔細研讀,感受其立志成才的醫家氣息[2]。鼓勵學生要立志成名醫,必須要有艱苦奮斗的學習精神及扎實的理論基礎。如江名醫對《內經》、《難經》等歷代經典都很嫻熟,在他們著作中應用自如,俯拾即是。其次,要求同學們熱愛中醫,對中醫學事業信念堅定[3]。在開展旴江醫家圖譜展、旴江醫家學術思想座談會、江醫家醫案展等一系列主題活動,通過旴江醫家的案例,如講述危亦林、龔廷賢等人專業領域享譽世界的經典案例以及宋代陳自明對婦科知難而進鉆研精神[4],時而不時的灌輸此類思想,使學生感嘆旴江醫學文化,培養熱愛中醫的感情,鼓勵學生奮發向上、刻苦鉆研、獻身醫學、篤志方書、精研醫理。
2 救死扶傷,醫者仁心
旴江醫文融會貫通,德文并茂,人們常用“杏林春滿”等成語來褒贊醫生高明醫術以及高尚醫德。其實,“杏林”文化正是旴江醫家仁心仁術的一個縮影,“仁德”早已成為流淌在旴江醫家的血脈,世代傳承,是旴江醫家必須恪守、明文規定的基本準則,為贛鄱文化注入了以“仁德”為魂的“旴江元素”[5]。如旴江南城謝氏六世業醫,對因病求診者,從不推脫,對各種病患盡心盡力施救,對貧苦之人不計報酬,受益者不計其數。同時,臨川陳自明摒棄陳年陋習,不顧世俗眼光,甘愿做一名為人們所不屑的“帶下醫”,救婦人無數。因此在日常中醫班級管理中,應注重學生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培養,亦即德育培養。德育是班級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整個醫學教育的中心和統帥,應努力讓德育在學生的心靈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在日常班級管理中,運用旴江名醫的經典事例,鼓勵中醫學生樹立新醫風,努力傳承并發揚旴江醫家治病救人、懸壺濟世、仁心仁術的優良傳統[6],使中醫學生認識到要學醫必須先做人,立志做一名德藝雙馨的好醫生。在主題班會中反復宣講旴江醫家的道德風尚,強調中醫院校學生要踐行仁心仁術,救死扶傷,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高尚的敬業精神。
3 勇于探索,敢于創新
馬克思曾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學醫同樣如此,學醫便要有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旴江醫學最突出、最鮮明的學術特征便是傳承和創新。在眾多的旴江醫書中,既全面繼承了前人的經典遺產,又有所發明創造,提出了許多的新理論、技術及方法,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因此,在中醫院校班級主題班會中,引經據典,講述旴江醫家創新及傳承故事,如骨傷技術、產科技術、舌診技術、針刺技術、灸療技術及重要方劑創新等[7]。再比如一代醫家龔廷賢成名的故事,他之所以成名,源自他大量探索和創新,不畏艱辛,走南闖北,既入宮廷,又入民間。著名旴江醫家黃宮繡搜羅歷史醫書,刻苦鉆研,結合親身經驗,著《本草求真》、《脈理求真》等名著[8],將創新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在日常班級活動中,組織同學們集中學習旴江醫家獨特、新穎,尊崇經典著作,博采眾家之長;鼓勵學生具備師古而不泥古的創新精神。如元代南豐醫家危亦林首創“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比英國醫生Davis采用同樣方法早了600年 [9]。旴江醫學是歷代地方學派中創新性較強的一族。如上所述,旴江醫家和醫著填補了很多我國醫學史的空白,創造了多個“之最”[10]。這是江西醫學史上引以為傲的寶貴遺產。因此在班級管理中,加強宣傳旴江醫家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為中國未來的中醫學發展添磚加瓦,貢獻自身一份力量。
總之,將班級管理與旴江醫學相結合,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篤定立志醫學的信心,勇于探索及敢于創新具有深遠的影響,讓學生更加堅定的獻身醫學,大力發揚銳意進取、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醫學精神。
【參考文獻】
[1]何曉暉,李叢,徐春娟,謝強,王河寶.旴江名醫成才規律探討(續一)[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7(05):4-6.
[2]夏漢寧.喻嘉言《寓意草》的文學解讀[J].江西社會科學 ,2000(12):47-49.
[3]徐春娟,王河寶.在教學實踐中傳承江醫學[J].江西中醫藥,2016,47(01):6-8.
[4]何曉暉,李叢,徐春娟,謝強,王河寶.旴江名醫成才規律探討(續二)[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7(06):4-7.
[5]張安然.旴江醫學:薪火相傳的國醫瑰寶[N].中國中醫藥報,2016-05-16(008).
[6]鄒來勇,涂國卿,湯群珍.淺析旴江醫家醫德的價值[J].中醫教育,2014,33(05):54-55.
[7]何曉暉,徐春娟.傳承創新是旴江醫學最鮮明的特征(續)[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6(03):1-4+12.
[8]鄒來勇,涂國卿,湯群珍,朱玉輝.旴江醫學中醫傷科學術思想及特色傳承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02):16-18.
[9]南東求.從《黃帝內經》到《世醫得效方》看骨傷科的發展[J].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4.3(4):47-48.
[10]徐春娟,何曉暉,王河寶.試析旴江醫學中的醫學獨創性[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08):2744-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