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摘 要:本文通過認識注冊護士核心能力、認知能力的內涵,分析現在中職護生在認知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培養中職護生認知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護生;核心能力;認知能力;培養策略
一、什么是注冊護士核心能力
2003年12月,我國首次在《三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指導方案》中提出了護士核心能力的概念,明確指出護士要掌握規范的護理基本操作技術,具有對護理對象實施整體護理的能力、對常見病、多見病病情和用藥反應的觀察能力、對急危重癥病人進行應急處理和配合搶救的能力,具備社區護理老年護理等專業方向的護理能力。
二、什么是認知能力
基于臨床調研,初步制定基于臨床護士核心能力架構下中職護生在校培養方案,并將其劃分為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與職業能力四個維度進行培養。而其中認知能力的培養是核心能力培養的基礎。
認知能力簡單理解就是認識知識的能力,其實際就是一名中職護理學生通過護士資格證考試成為注冊護士的過程。在校期間每一位護生由對醫護知識一無所知,要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新編碼記憶,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新舊知識不停碰撞產生聯系,最終融會貫通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中職護生在認知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中職教育迅猛發展,但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卻在明顯下降。經校內調查只有極個別的同學高分選擇中職學校,更多的同學是中考失利的無奈之舉,對護理專業一無所知,也就導致入學后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一)缺乏主觀能動性
由于對護士職業缺乏全面性的了解,片面的將護理工作簡單化,致使護生學習熱情不高,缺少主動學習意識。
(二)自信心缺失
中考失利,讓護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有些同學甚至產生反正也會不會干脆不學、反正也聽不懂干脆不聽的心理,自我厭棄情緒較多。
(三)學習能力差、方法不得當
部分學生學習刻苦努力、態度積極認真,但成績并不理想,付出和收獲并不對等,歸其原因只是死讀書,不能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四)注意力不集中
一方面,手機等電子產品大量涌入我們的生活,網絡大范圍的普及,護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進行社交或是娛樂消遣,這嚴重分散了護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中職學生大多處于15至18歲的青春期,內心叛逆、敏感、好奇,也是注意力無法集中的重要原因。
四、如何培養中職護生認知能力
由一名中職護生成長為適應職位要求的注冊護士,認知能力是其成功的關鍵,認知能力的提升是其核心能力整體提升的基礎,是評判護生是否具備注冊護生素質的重要考慮因素,對護生認知能力的培養要高度重視并貫穿護生學習時期的始終。
(一)提高認知職業內涵,激發主觀能動性
一是要邀請護理專業的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分享在校的學習生活并反饋畢業后工作中遇到的理論、技能難題,讓護生對即將開始的三年學習有一個大體的概念;二是讓護生利用業余時間到附近醫院對病人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病人對護理工作人員的滿意度,讓護生明白做一名讓病人滿意甚至喜歡的護理人員應具備哪些條件;三是讓護生走進醫院,利用假期時間在醫院見習;最后護生根據優秀畢業生經驗、調查問卷結果、見習體會所得形成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學習計劃,產生自我學習的能動力,并組織“我的未來我做主”演講比賽、“爭做最美中職生”主題班會等,調動護生積極性。
(二)用小成功點亮大信心
如果沒有成功的激勵,剛剛燃起的滿腔熱血,很快就會燃燒殆盡,尤其是對經常經歷失敗而很少成功的中職護生來說,這個時候一個個的小成功就是點亮自信心的關鍵。這些小成功可以是各科知識小競賽,也可以是一個簡單的技能操作,都可以由小到大,形成比賽,不在于比賽的級別而是讓護生感受努力就會收獲成功的喜悅,點亮學習的大信心。
(三)各個突破,告別“差生”
普通意義上,不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學生本人總是將學習成績不好歸為“差生”,學生產生“我笨”“我學不好”的心理,甚至是為自己找到一頂帽子,成績不好都歸為“我就是差生啊”。對于這類學生找到閃光點,以點及面,觸類旁通,找到對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求成,急于出成果,會造成巨大壓力,起到反效果。
(四)翻轉課堂,你的時間你做主
在網絡信息的普及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學不能只局限在三尺講臺,手機可以作為教學的工具,教師可以將枯燥、難懂的知識點制成微課、動畫等簡單、形象、具體的視頻資源,也可以讓學生自行制作操作視頻上傳抖音等網紅APP獲取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是在吸引了注意力的同時還可以將整塊的上課時間在課下碎片化,護生直接獲取所需要的知識點,有效提高認知效率。
總之,辦法總是比問題多,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并對面問題,總能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好的方法提高了認知水平相應的核心能力就會提升,對臨床工作會受用一生。
參考文獻
[1] 程方園.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中旬-雙),2018(1):83—84.
[2] 曲娜,瞿桂紅,袁媛.中職護生就業現狀調查與心理狀態分析[J].科教文匯,2018(1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