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作用,特別是從小開始培養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是學科當中的基礎學科,注重語文學科學習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文本解讀在語文學習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正確的文本解讀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接受。本文從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的重要性著手,重點對文本解讀及教學的策略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還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注重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思維、創造和想象能力的開發,這種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學校和教師都應當重視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的能力訓練。將語文文本解讀向教學策略轉化,通過結合課程內容應用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率提高,從而使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加強和培養。
一、 語文文本解讀重要性
一方面,文本解讀的學習不僅對語文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篇文章或者一篇課文,每個人讀了之后有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認識,也不能強求每個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觀點,但是培養正確的文本解讀和正確的理解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歷年來中考高考的作文經常會出現考生以另類的觀點來解讀和寫作一樣,或許作文本身并沒有對錯,但是對于學生在學習階段就應當培養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樣才能在今后的發展中以正確的道德理念和觀念去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更應當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進行文本解讀的學習和練習,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和正確的人生觀。
另一方面,文本解讀對于教師理解課文和教學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備課和教案編寫時首先要通過對課文的通讀和研究,通過解讀課文來分析和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確定選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所以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思路和理解程度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只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充分重視文本解讀的作用和重要性才能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本解讀能力,才能使學生通過文本解讀得以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 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 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解讀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育教學中也逐步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現階段大部分的學校和教師雖然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容易忽視這個問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培養,而不一定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進行能力培養。在小學語文課程學習中,文本解讀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環節,但是很多教師在備課和教案編寫時,常常是把問題范圍和學習重點放在了考試范圍內所涉及的內容,對于課文的講解也僅僅局限在考試范圍內,而忽視了提高學生解讀的能力和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 教師傳統教學觀念得不到突破
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下看,很多教師雖然在教學手段和方式上都做到了一定的創新,但實際上傳統的教學觀念卻還在影響著教師教學。特別是在語文的學習中,一些教師會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只要學好考試的相關內容,在考試時取得理想的成績就是學好了語文,于是在語文教學中習慣性地用背的方式,讓學生將課文相關的考試內容背下來。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文本解讀是非常關鍵的,里面包含了對作者情感表達的揣測,對文章背景的探討,還包括了在文本解讀時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如果教師還是像以往灌輸式的教學,讓學生根據問題回答答案,不僅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 不注重學生個性差異在文本解讀上的體現
在教育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開始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很多方面也都能夠做到遵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進行教育教學,但是這僅僅在大的方面表現得突出,而忽略了在某一個學科的某一個版塊上的應用。例如某個班的學生在作文上寫作不是很理想,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寫作方面的訓練和指導,然而卻忽視了學生寫作能力不強、作文水平差,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學生閱讀范圍小、思維能力有限等因素所導致的。同樣的,學生個性的差異還會體現在文本理解上,如果教師無法了解,就很難做到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 加強小學語文文本解讀向教學策略轉化的分析
(一)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重學生情感體會
文本解讀能力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不僅影響著學生在學科上的學習能力,還影響著學生在其他綜合素質方面的發展,因此注重培養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注重對學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培養,最終目的還是在于使學生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學生在發展中,思想品德和素質品質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僅要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加強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今后的發展中可以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學習和工作。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通過加強對文本理解的訓練和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情感體會能力是一個有效的方式方法。例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語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文本解讀的方式,通過學習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對祖國自然風光、山河的熱愛之情。在學習時,要求學生先自己通讀全文,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景物的特點,并講解較為難理解的句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在學習雙龍洞的重要景觀孔隙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它的特點:窄、險。通過學習孔隙險而有趣的特點,使學生著重體會這種奇妙的情感和產生對自然景觀的興趣。由于小學生大多數都沒有去過巖洞參觀和游玩,因此有條件的學校,教師還可以準備一些巖洞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觀看,使學生能形象地理解《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作者的用詞和句子表達特點,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作者寫作的目的,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二)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于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實際就是教師教、學生原班不動的學,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很難培養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有些教學內容之前相互是有聯系的,如果學生善于思考和發展,不但可以提高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文本解讀,可以將兩篇看似不一樣的文章聯系起來,這是因為很多文章雖然所描述的事件、現象或者作者不同,但實際上所要表述的情感和觀點都是具有共性的,在表現手法上很多是一樣的。因此,只要學生善于觀察和發現就可以通過文本解讀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和學習更多的內容。
前面舉了一個有關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例子,《記金華的雙龍洞》記敘了作者葉圣陶游覽金華雙龍洞,表達了作者葉圣陶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向往。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同一個單元中,《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是作家陳淼通過運用各種表達手法對桂林山水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兩篇文章雖然描寫的景物不一樣,但是在情感表達和寫作手法上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中,作者為了表達外洞的寬大,把外洞比喻成“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桂林山水》中,作者要表達水的綠,把水比喻成了“一塊無瑕的翡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兩篇文章作者在表達手法上的運用,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談他們對這些表達手法的見解。通過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文章特點,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三) 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過程離不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小學生的成長中受家庭教育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學校的教師不一定能夠時時刻刻掌握學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因此,學生在個性上的差異問題需要教師通過觀察和研究才能有所了解。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人,都具有個性上發展的差異,但是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教師只有掌握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將學生引導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上來。
在進行文本解讀中,每個學生可能會對文章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情感體會,這些理解從廣義上來說不能評判學生理解得錯與對,但從學習的角度上來看可以判斷學生的理解是否存在誤區,是否違背了教學理念,所以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當通過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本,使學生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例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文章時,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有些學生可能理解為文章想表達世界需要和平、對和平無比渴望或者“我”對父親無比思念的思想感情,但有些學生可能會理解成是命運不公平、生活太艱難。雖然不同的理解不一定是錯誤的,但是教師要將學生的理解引導到教學的重點上來,不能依照學生而行,要以學習語文的角度,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去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四、 結束語
總的來說,文本解讀在小學語文課程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對語文文本學習和理解產生強烈的積極性,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同時幫助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和素質得以提升,使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得以更好的貫徹和實施。
參考文獻:
[1]邵卓超.論生動課堂中文本解讀與教學策略轉化的智慧[J].神州,2017(7):146.
[2]危文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神州,2018.
[3]胡星.探究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策略的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8(2):37.
[4]鐘蘭.小學語文對話教學中教師文本解讀的策略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8).
[5]加永卓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上),2016(3).
[6]寧春梅.淺談小學語文文本解讀[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4).
作者簡介:
許瑋虹,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蓮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