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時代呼喚教育,教育呼喚和諧,學校的發展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需要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以及和諧的課程體系等方面內容,才能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和諧穩步發展。
關鍵詞:和諧教育;辦學思想;學校發展
和諧教育是遵循人的發展規律,有利于突出教育的人本理念,關注人的價值,為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提供廣闊的舞臺。幾年來,北門小學在教育實踐中,基于學校管理和學校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和諧教育”辦學思想,倡導要和諧育人和育和諧人。通過踐行“和諧教育”,讓每個學生快樂成長,讓每位教師幸福工作,讓每位家長充滿希望,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和諧穩步發展。
一、 倡導“三種精神”,打造陽光和諧團隊
一是倡導“雙贏共好的精神”。龜兔賽跑最好的結局是它們能互相合作,在陸地上,烏龜趴在兔子背上,在河里兔子趴在烏龜的背上,這樣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成績到達終點。這個例子說明,當今學校的發展必須依靠全體教職員工的團結協作、激發活力,實現共同進步,使學校充滿活力,同時也能把每個人的追求融入集體的成功之中。
二是倡導“自覺協調的精神”。據說有一種叫海貍的動物成群結隊地生活在海邊,它們可以搬運石塊和建造水壩,以防止海浪的沖擊,它們可以自覺地在沒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協調,這種精神是新時期學校發展所必需的。因為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需要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調,這種協調不應由領導者組織,而應該是教師的本能,只有這樣,合作才能成為生存的積極要求,和諧才能成為發展的自覺需要。
三是倡導“交替引領的精神”。當北雁飛向南方時,我們很清楚大雁的角色和努力,頭雁是由每只大雁輪流擔任的。為了打破一些教師的長期引領,如學科帶頭人、名師等,其他教師也習慣于跟隨這種現狀,我們學校根據教師的所長,在不同時期、不同方面發揮著不同教師的引領作用,讓教師在班級管理、社團活動、學科教學等方面發揮特長,這是保持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有了雙贏共好的愿望,有了自覺協調的習慣,有了交替引領的能力,近年來,北門小學教師團隊在踐行和諧教育辦學思想過程中取得了許多實績,學校被教育部認定并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被省教育廳評為“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和“省首批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榮獲“三明市中小學教師培訓實踐基地校”“三明市德育工作先進學校”“三明市未成年人零犯罪學校”“三明市優秀少先隊大隊”等榮譽稱號;教學質量位居永安市小學前列,學校教工男子氣排球隊連續三年榮獲永安市教育系統氣排球爭霸賽總冠軍。
二、 探索“一少二多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改革,著力推進和諧課堂建設
北門小學實施的“一少二多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改革,源于從本校王財花老師教學風格中得到啟發,王財花老師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倡導“思考表達,培養多向思維,適度整合教材,及時面批面改……”得到了專家和同事的認可。于是學校成立了王財花老師課改工作室,通過探究實踐,提煉總結出“一少二多課堂教學模式”,即:“一少”就是教師占用課堂的時間要少,要做到精講,講的高效,老師要做到“一少”,自然要在“教材的整合”“備課程標準”“備教材”“備學生”“優化練習設計”“分層教學”等方面進行研究,努力為高效課堂服務。“二多”就是讓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時間盡量要多,在課堂內通過“多說”“多練”來提升學習效率,讓學生在課堂內消化當堂學習的知識,課外少花時間來彌補當天的學習。“多說”就是老師引導學生在課堂內多說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說解題思路、說算理、說算法、說當堂課學習收獲、說當堂課學習存在的問題等;“多練”就是老師合理安排學生通過基礎練習、分層練習、拓展練習、自批互批等方式進行課堂練習。經過幾年的探索,已在全校鋪開實施,并且輻射到周邊一些學校,得到師生家長的認可,成效顯著。
三、 以“七彩心”德育特色為切入點,促進師生和諧發展
近年來,北門小學以“七彩心”志愿者活動為主渠道,以校園服務、社區服務、城市服務、關懷弱勢群體等為主要活動方向,積極開展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愛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宣傳、倡導志愿者為社會義務服務的重要作用和奉獻精神,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志愿者行動氛圍,取得了顯著效果。
2017年5月參加永安市首屆“天清杯”輪椅馬拉松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
2018年10月,參加“我是你的眼——2018國際盲人節活動暨殘疾預防活動”。
2018年11月,一年級師生志愿者到永安心語特殊學校慰問小朋友,給他們帶去舞蹈節目、水果和學習用品,并與小朋友一起互動一起游戲……
2019年4月,六年級師生志愿者走訪慰問燕北社區老軍人吉平和林澤霖,重溫紅色歷史,接受革命教育。
2019年母親節,參加永安市愛心協會開展“義賣鮮花為困難母親買保險”愛心公益活動。
四、 積極開設創新課程,構建和諧的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開設創新課程,創建和諧教育課程體系,確保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我校盤活現有教育資源,依托社區少年宮以社團活動為載體,開發校本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社團活動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多年來,學校每年都組織3~6年級學生到社會實踐中心參加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每周三下午開展校本課程教學,已開設聲樂、中國畫、電腦繪畫、圍棋、軟筆書法、硬筆書法、閱讀、科技航模、“小荷詩社”、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花樣跳繩、跆拳道、葫蘆絲演奏、電子百拼等近二十類課程,激發培養學生興趣愛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五、 創建“詩書校園文化”,營造和諧閱讀氛圍
我校是三明詩詞啟蒙教育試點校,19年來,以“小荷詩社”為平臺,開展詩書校園文化創建活動。走進北門小學,詩書文化特別濃厚,教學樓、辦公樓的樓梯、走廊,以“小荷揚古韻、稚筆冒春芽”為主題,懸掛學生詩詞聯優秀習作,這既是成果展示,也是營造詩書文化氛圍,讓師生耳濡目染,陶冶情操。
我校把“中華優秀文化啟蒙教育”特色活動與“小荷詩社”進行融合提升,提出了“讀經典之書,做智慧之人”的詩書校園文化,以形式多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以此提升學生各學科的核心素養。一是閱讀環境布置:投入近7萬余元把教學樓架空層柱子貼上百首詩詞,東面修建漂流書吧供學生課間閱讀,西面有《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各班教室設置智慧圖書角,教室后面拿出一定版塊設置讀書智慧墻。二是編印教材,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納入校本課程,編印專門教材,在班級開展經典誦讀。三是印發“書香留痕”閱讀寫作本,讓學生把閱讀一本書后的感受和體會、優美詞句記錄在冊,并由學生保存。四是迄今為止已辦了四屆校園讀書節,依次主題是:親近閱讀、學會閱讀、愛上閱讀、海量閱讀。
值得我們北小師生驕傲的是“小荷詩社”詩教興趣小組的傳承。19年來,燕江詩社社長、退休教師李廉德堅持不懈義務為北小“小荷詩社”授課,參加社員累計達1600多人次,考入清華、北大就讀的劉欣宇、張森、陳潔等“北小人”,都是當年“小荷詩社”社員。詩社社員創作詩詞聯習作幾千首(幅),先后編入學生詩詞聯習作集《雛鳳清聲》第一、二、三輯。有100多首習作分別在《燕江詩訊》《永安報》、福建省詩詞學會《通訊》《詩詞之友》《對聯》《詩詞》等報刊發表,有6首學生習作在《中華詩詞》(第六期)發表;組織學生參加《全國首屆“秦皇杯”保護地球詩文大獎賽》中,有兩首習作獲優秀獎,有8首入編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保護地球詩文藝集錦》一書。
六、 家校攜手,和諧育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尤其是性格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發展關系到兒童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基于這一理念,我校為構建家校合作教育平臺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通過家校群、微信公眾號、家長課堂、志愿者活動、家校零距離等獨具特色的家校活動,形成教育合力,營造和諧教育氛圍。
如針對高年級的學生家長,我們邀請家庭教育專家蔣秀清老師主講了《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主題講座,蔣老師用幽默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家長頻繁地熱情互動,掀起課堂一陣又一陣的高潮。家長們熱情高漲,有時使勁地鼓掌,有時又欣喜異常,有時埋頭沉思,有時點頭稱是,家長們從中領悟到家庭教育的意義。
七、 營造和諧安全環境,共建和諧平安校園
多年來,學校牢固樹立安全新觀念,從不抱任何僥幸心理,從沒有絲毫松懈麻痹思想,真正做到思想重視、措施有效、防范到位。
一是強化責任意識。學校以創建平安校園為目標,實行安全責任包保,堅持與各科任教師、班主任、學生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崗、到位、到人。
二是管理過程規范。充分發揮國旗下講話及晨會、班隊會等教育平臺的作用,常態化開展法律法規學習,加強安全檢查、督促、評比。
三是完善保障措施。在校園內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對學校實施監控;讓同學們正確認識交通安全標志和道路交通標志,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四是深化教育活動。組織收看安全專題教育片,開展防震減災疏散演練、消防安全疏散演練和突發事件應急逃生演練,開展法治宣傳、防溺水、預防毒品等專題教育活動。
五是配齊安保設施。學校為保安配置了警棍、頭盔、防護背心、辣椒水等防范設備,還安裝了一鍵報警器和校園監控。
和諧能凝聚人心,和諧能凝聚力量,和諧能發展事業,北門小學和諧教育正穩步推進,內涵不斷拓展。和諧教育的構建和幸福生活的實現已成為我校辦學的追求,期待和諧教育的陽光照亮每個孩子的夢想,溫暖每位教師的心田,幸福每個家庭。
作者簡介:姜昌財,福建省永安市,永安市北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