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導下,研究新機制傳媒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觀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新機制傳媒高校是培養黨與國家文化傳媒工作接班人的主要陣地,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新機制傳媒類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目前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文章首先對新機制傳媒類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觀教育所面臨的難點進行了分析,然后結合多年的實踐教育經驗歸納總結,對其原因進行剖析,對在新時代新機制傳媒院校大學生思想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內外成因進行了較全面探討。
關鍵詞:新機制傳媒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觀;難點;存因
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是指引大學生未來行為走向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如果具有正確先進的思想價值觀,對其畢業后的未來發展將會起到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于國家來說,大學生是國家的主要儲備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才,只有大學生擁有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國家的發展才能朝著積極向上、自信強大的方向發展,最終才能在新時代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研究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教育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機制傳媒類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誠信、不懂感恩、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
大學生進入大學,面臨突如其來的社會群體生活,在社會群體生活中表現出缺乏誠信意識,以自我為中心,與人接觸待物具有隨意性的問題。部分學生不懂得感恩,不珍惜學習資源,對父母、對家庭的養育缺乏感恩之心,對學校、老師的培養缺乏感恩之心,對同學、朋友的關愛幫助缺乏感恩之心,對國家的資助、扶持缺乏感恩之心。筆者在學生資助工作中就遇到不少這類型問題的學生,家庭條件一般,父母傾其所有供養讀書,學生卻并沒有把心思用在學習上,而更多的是與同學攀比,虛榮心強,并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同時這類學生不太會與人交流溝通,在學校這個小社會里,不懂得如何為人處世,遇事不愿意尋求積極正面的處理方式,容易動怒,思想容易走極端。遇事往往首先指責對方,沒有自我檢討意識,對自我沒有正確認識。
(二)崇洋媚外、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與關注甚少、缺乏愛國意識
大學生過早、過多接觸現代化的信息工具與生活方式,盲目的崇拜國外的節日、國外的品牌以及國外的文化現象,對中國傳統文化陌生與排斥,缺乏愛國意識。在意識形態方面缺乏正確的主觀立場。筆者所接觸的藝術傳媒類大學生,其課余時間的主要精力用于逛街購物、上網社交、玩游戲、看網劇,而真正關注國家體育賽事、政治會議、傳統文化節目的學生少之又少。學生利用父母給予的物質條件過分追求物質生活,將盲目的崇洋媚外當作一種時尚追求,缺乏愛國、護國的正確思想意識。
(三)政治素養低,無法抵御互聯網中不利于國家發展的輿論誘導
大學生普遍比較缺乏政治敏感,對互聯網中的不利于國家發展的輿論導向無法準確把握。一些別有用心者以文化傳播、追求時尚、共享新科技為由頭,利用新媒體來吸引缺乏政治理論覺悟的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利用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對時尚信息的濃厚興趣,以及對新聞時效性把握的職業敏感,來進行不利于國家發展的文化思想的傳播擴散。藝術傳媒類高校的學生對新媒體工具的使用是非常頻繁的,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百度貼吧都成為學生的思想表達、信息接收、話題關注的主要場所與聚集地,在這樣復雜的網絡環境里,學生對輿論傳播的信息無法及時核實與判斷,對互聯網平臺中輿論傳播的信息無法準確把握,部分學生因此而關注并傳播對國家形象、國家文化、國家的社會發展不利的負面信息,損害了國家與民族的利益。
(四)思想不求上進、好高騖遠
進入高校之后,大學生的課程設置與高中時期的課程設置截然不同,大學的學習更要求具備主動性與自我管理,而藝術傳媒類大學的課程更加偏重于實踐性與操作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在自我管理的學習狀態下,大學生容易思想懈怠,行為懶散,目標不清晰,久而久之,在思想上不求上進,對專業課的學習也抱著不重視的態度,好高騖遠。這一部分學生缺乏鉆研精神,缺乏嚴謹治學的求知精神,更加缺乏做學問持之以恒的精神,其思想價值觀就會逐漸發生偏差,抱著僥幸心理求學,變得懶惰、不嚴謹,出現一系列學習問題,進而對其思想價值觀形成負面的影響。
二、新機制傳媒類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出現問題的原因
新機制傳媒類高校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出現偏差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父母對學生從小到大的成長關愛與教育引導成為學生思想價值取向的關鍵。在藝術傳媒類高校從事輔導員工作的幾年時間內,筆者所接觸與處理的學生思想問題案例中,八成學生是存在家庭問題,其中包括父母離異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父母從小到大極度缺乏對學生的關愛與照顧,父母與學生長期分離異地,父母對學生的要求極其嚴厲,父母極少傾聽學生的困惑等,這些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學生在思想價值觀上難以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正確價值觀。相反,家庭教育的缺失讓學生一度缺乏自信,心理孤獨,缺乏信任感,排斥外界,學生難以懂的社會群體相處是需要誠信、需要感恩,在發生問題之后,抱著逃避、放棄、無所謂的思想,不能從自身的根源找出問題的本質,更難以解決自身的思想問題,長此以往,學生的心理變得更加陰暗,難以擁有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二)復雜的成長環境影響
成長環境對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影響更多是體現在其成長的社會環境下。藝術傳媒類高校的學生成長環境普遍較好,家境較殷實,加之90后這一代學生依舊以獨生子女居多,在其所成長的環境里多為關注的核心主體,這些學生接觸外界較早,見多識廣,其生活的環境里現代化的生活設施與產品較多,其接觸信息的方式也以現代化的新媒體工具為主。這些因素使得這些學生對傳統的文化與傳統的生活方式較為陌生與排斥,而對現代化的信息工具、生活方式過多的依賴與追求,對國外的節日、品牌等盲目過分追求,而忽略了傳統的中國文化,逐漸形成一種非主流的文化價值取向,在非主流的文化價值取向上,逐漸形成一種不太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同時,當代大學生生存的社會環境復雜,西方一些居心不良者利用互聯網的融媒體平臺來散播一些攻擊中國政治、中國文化的文章、言論觀點,利用文化的糖衣炮彈來誘導、迷惑缺乏政治素養與政治敏感的中國當代大學生,讓學生在錯誤輿論中迷失方向,走向錯誤的思想價值道路。
(三)個人認知的偏差
大學生的個人認知是形成其思想價值觀的核心部分,是建立在家庭教育與成長環境影響基礎之上的。大學生多為已經成年的自然人,已經建立了自我的一套個人認知系統,在其個人認知系統中,部分學生是存在個人認知偏差的。學生對人、對事、對物的個人看法,往往決定了其思想與行為的方向,而一旦個人認知走向錯誤的方向,其思想價值觀也不可能正確。筆者在輔導員工作中遇到部分學生對人對事的看法及其極端,例如:在寢室關系中,某同學認為寢室其他三個同學經常單獨竊竊私語,單獨外出吃飯,其認定這些同學的行為就是對他自己本人的蔑視,無論別人做什么,其都認定別人是要故意針對他,因而對別人非常仇恨,并因此堅決不愿意與室友交談,在室友遇到困難時也堅決拒絕幫助別人。學生的個人認知一旦形成,很難立刻改變,個人認知偏差也將直接導致其思想價值觀的偏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到位
大學生進入高校后,思想逐漸成熟,大學這一階段是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期,而大學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到位也是影響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因素之一。藝術傳媒類高校的大學生,情商高,思想活躍,活潑好動,對教育形式單一的思想政治課程缺乏興趣。藝術傳媒類高校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以思政課與形勢政策課的課堂教育為主,教育內容缺乏實時更新,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弱。同時,教育模式也非常單一,灌輸式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在藝術傳媒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較少,學生對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重視度也相對不夠。因此,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到位,導致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較薄弱,政治素養無法得到很好的提高,對其思想價值觀的塑造沒有起到有效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十九大報告[DB/OL].2017-10-19.
作者簡介:詹玉姝(1987- ),女,漢族,四川廣漢人,黨總支副書記,四川傳媒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