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深化產教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中還面臨著人才培養理念落后、實踐能力較弱、師資來源單一、師資規模不足、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發展制度缺失、評價激勵機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從發揮企業作用、完善專業發展制度、健全保障激勵機制、拓展引才渠道、建立雙師工作室等方面進行改進。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產教融合;師資建設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必須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才能在勞動力市場上占據就業的優勢。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持續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則是實現產教融合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提升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的雙師素質十分必要。
首先,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之間溝通的潤滑劑,能夠為學校和企業尋求利益共同點,促進產教融合項目的深入開展[1]。雙師型教師不僅具備理論知識,還具有在企業實踐的經歷。教師通過參加企業培訓,可以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并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可以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雙師型教師能夠代表職業院校與企業進行產教融合項目的會談,明確雙方的利益訴求,在雙贏的基礎上更好地深化校企合作。還可以根據行業企業的現實需求,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和員工培訓,為企業節約用人成本,為學校帶來相關的資源支持。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在產教融合項目中都能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產教融合項目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深化。
其次,雙師型教師作為職業院校的優勢資源,能夠吸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項目,與學校共建資源共享平臺。企業具備良好的經濟實力和實訓場地,學校擁有技術優勢和教學資源。雙師型教師會利用自身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技術創新,是學校吸引企業的一大優勢。由雙師型教師發起的科研項目可以作為產教融合項目,吸引企業參與教學過程,與職業院校共同培育人才。學校與企業之間可以構建一個資源共享平臺,由雙師型教師進行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實現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化。
另外,雙師型教師能夠促進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校園文化包括了學校的愿景、價值觀念以及育人理念,企業文化包含了企業的服務理念、信念、價值觀以及處事方式等方面的內容。深化產教融合亟需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文化認同感,雙師型教師則是形成這種文化認同感的關鍵因素。雙師型教師具有在企業實踐的經歷,可以將企業文化滲透到自己的課堂中,讓學生產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吸引更多學生參與產教融合項目。雙師型教師在平時也會有很多的機會到企業去交流和培訓,這樣可以將學校的文化帶到企業中,讓企業了解學校的文化,增加對學校育人理念的認同感和對學校的好感度,吸引企業深化與學校的合作。
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的人才培養理念與企業需求脫節,教師的實踐能力較弱
目前我國對于雙師型教師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院校根據校本標準進行教師的評價。大多數職業院校只是要求教師具有雙證書,或者具備相應的企業實踐經歷,就可以成為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標準較為寬松,對于雙師型教師應具備的教學理念、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水平沒有明確的評價指標。當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人才培養理念較為落后,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效果不佳[2]。企業所需的人才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而高職院校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項目不夠重視,產教融合項目流于形式,學生并不能通過在學校的學習和實訓獲得必備的技能。這就造成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學生畢業之后就業困難,企業卻存在很大的人員缺口。一方面由于雙師型教師在人才培養的時候不夠重視實踐技能,另一方面是雙師型教師的實踐能力本來就比較弱[3]。教師承擔著非常繁重的教學任務,很難抽出空閑時間去企業參加長期的培訓,因此,對于企業技術發展的動態不夠了解,教師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也比較缺乏,在教授學生實踐技能時教學經驗不足。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來源單一,師資規模不足
雙師型教師來源較為單一,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通過學校和企業的聯合培養,將學校內部有潛力的教師培養成雙師型教師。這種方式為學校節約了引進人才的成本,但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時間周期較長,難以解決當前學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而且很多學校的教師本身承擔的教學和科研壓力比較大,對于高職院校和企業組織的培訓沒有時間參與,或者只是簡單參加一下走一個形式,很難真正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通過校外招聘引進雙師型教師。這種方式可以在短期內壯大學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但是存在明顯的缺點,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資金[4]。很多高職院校由于缺乏人才引進的經費,所以較少采用校外招聘的方式引入人才。而且雙師型教師的就業前景非常好,可供選擇的職業也很多,學校有時候難以在短期招聘到合適的人才。通過引入企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的方式擴充雙師型教師隊伍。這種方式既能節約人才引進的成本,又可以增加雙師型教師數量。兼職教師首先要做好自己在企業的本職工作,才能有精力去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溝通不暢反饋不及時的情況時有發生。高職院校需要面向企業需求培育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型人才,所需要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巨大。當前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規模較小,每位雙師型教師所承擔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師資規模不足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所以急需創新雙師型教師引進渠道,解決雙師型教師師資規模不足的問題。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人員結構不合理,科研服務能力不強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結構不夠合理,一方面高職院校對于引入兼職教師不夠重視,沒有建立與企業長期合作的機制,導致兼職教師數量不足,在雙師型教師隊伍中的比例偏低;另一方面高端領軍人才較少,教師普遍存在學歷偏低、科研能力不強、實踐技能較弱的問題,缺少能夠獨當一面的高端領軍人才,雙師型教師隊伍缺乏帶頭人,發展方向不明確,進步動力不足。高職院校的教師更加重視教學而不是科研,科研能力較弱,取得的科研成果較少,能夠為企業提供的高新技術比較匱乏,科研服務能力不強,難以吸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項目。
(四)雙師型教師職前培養制度缺失,職后專業發展制度不完善
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師時,更加注重教師的學歷而不是能力,導致教師的實踐能力普遍偏低[5]。入職前的培訓,高職院校更重視教學理論方面的培訓,欠缺實訓環節。新入職的教師大多數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職前培訓不重視實訓環節,新教師的實踐技能得不到提升,導致步入工作崗位之后很難進行有效的實習指導,學生在進行頂崗實習的時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且教師入職之后的專業發展制度不夠完善。高職院校各自為政,缺乏組織和領導,尚未明確一個全國統一的雙師型教師資格評價標準,雙師型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6]。沒有明確規定教師在入職之后應該參與何種專業技能培訓,才有資格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候選人。
(五)雙師型教師隊伍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健全
雙師型教師隊伍由學校內的全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組成,相應的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夠完善。首先,尚未建立專門針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與激勵制度,學校對雙師型教師在績效評價、等級評定、職稱晉升、項目申報等方面缺少政策傾斜[7]。是否被評定為雙師型教師對校內教師的影響很小,教師缺乏深入企業進行實踐的動力。其次,缺少分層分類評價和激勵機制,兼職教師缺乏職業上升渠道。高職院校對于兼職教師的評價與激勵工作不夠重視,兼職教師隊伍管理較為混亂,兼職教師在學校被邊緣化。兼職教師本身有自己的工作,只能在空閑時間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缺少相應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會導致兼職教師的工作動力不足。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發揮企業在雙師型教師培養中的作用,建立雙師型師資建設平臺
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之一,在雙師型教師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師資隊伍培養。對于積極參加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企業,給與政策優惠、稅收減免以及資金補貼,減輕企業參與教師培養的經濟負擔,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其次,企業要轉變觀念,重視與學校的人才交流,不僅要為學校提供更多的兼職教師,還要為參與企業實習和培訓的雙師型教師提供良好的實習環境,不斷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關系。最后,構建雙師型師資建設平臺,推動產教融合的深化,校企合作協同創新。企業和高職院校共同建設師資平臺,整合學校和企業的人力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企業建立高職院校的實踐基地,為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和實踐提供場地,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鏈的銜接,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例如杭州市十分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專業課教師要到企業實踐兩年兩個月,積極組織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到企業鍛煉,2011年杭州市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到企業鍛煉的人數高達1000多人,提高了杭州市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素質。
(二)完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制度,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必須完善相關的教師專業發展制度,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首先,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職前培養制度。在教師招聘的階段,改變考評機制,更加注重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師入職之前,鼓勵他們先到企業實習一段時間,采用企業和學校聯合培養的方式,既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又要重視他們的職業素養。其次,完善雙師型教師的入職培養制度。入職培養包括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教學實踐能力以及專業實踐能力等方面。建立分層分類培養的制度,全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入職培養側重點各不相同。全職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比較豐富,但是欠缺實踐技能,所以入職培訓的重點要放在企業實踐上;兼職教師大多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缺少教學理論,所以需要不斷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在入職培訓的整個過程中要發揮企業的作用,加強企業的話語權,對于不能通過企業實踐考核的教師,高職院校將取消聘用。最后,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職后培養制度。在入職1-2年之后,教師已經逐步適應了教學工作,于是要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科研能力,不斷鼓勵他們進行教學創新,尤其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職后培養過程中,采用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的方式,建立校企利益共同體,學校和企業雙方面共同努力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素質。
(三)健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保障機制,完善評價激勵機制
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需要從多方面進行保障。首先,政府政策的保障,要對雙師型教師隊伍進行編制、工資等方面的政策傾斜,鼓勵高職院校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素質。其次,經費方面的保障。形成政府、高職院校、企業多方成本共擔的經費機制。雙師型教師在學校內部培訓所產生的費用由學校承擔,在企業實習期間的費用由企業負擔,政府主要負責為學校和企業提供相關的補助和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最后,管理方面的保障。轉變政府在雙師型隊伍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將權力下放到具體的高職院校和企業。高職院校在教師崗位設置、教師選聘標準、教師晉升標準和經費使用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權。企業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更有主動性,能發揮企業的作用。高職院校要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激勵機制。一方面,建立以教學為中心,以雙師型教師素質為基礎的分層分類評價制度。例如在職稱評審的過程中,將實踐技能與教學技能并重,在企業實踐鍛煉的經驗將成為晉升的重要條件,鼓勵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發展。對于全職教師和兼職教師要設立不同的評價和激勵標準,為兼職教師拓寬晉升渠道,鼓勵兼職教師將更多的經歷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另一方面,將資源向雙師型教師進行傾斜,例如在培訓進修和項目申報中,雙師型教師具有優先選擇權。
(四)深化校企合作拓展人才引進渠道,擴大雙師隊伍規模,優化雙師隊伍結構
高職院校要擴展教師招聘的渠道,為那些教學能力不強但是具備很強的實踐能力的教師提供綠色通道。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發揮產教融合的優勢,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招聘企業的優秀員工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擴大雙師型教師的規模。并且在招聘教師之前,先對區域內的主導產業的人才需求進行調研,明確哪些專業是當前企業急需的,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調整教師招聘的計劃。在擴大雙師型教師規模和優化雙師隊伍結構時,需要秉承“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鼓勵學校內的教師到企業去掛職鍛煉,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企業文化,為有效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做好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將企業的優秀員工引入學校,壯大校內兼職教師隊伍,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素養,并且還可以邀請優秀員工開設一些論壇、講座,為校內教師提供培訓,提升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五)創新產教融合方式,建立“雙師工作室”,提高教師科技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的雙師型骨干教師和龍頭企業的優秀員工共同建立“雙師工作室”,將學生實習、教師培訓、技能競賽、科研項目開發融為一體。“雙師工作室”改變了以往實訓基地建設當中高職院校一家獨大的局面,引導企業主動將科研項目、人力資源和培訓場地加入工作室,密切了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雙師工作室”是在產教融合項目基礎上建立的,不用新增教學人員,節約招聘的成本。實訓場所不固定,可以在學校內部也可以在企業的相關場所進行實訓。實訓的導師不固定,可以是企業優秀的工程師或者校內的雙師型教師。實訓的對象不固定,可以是學校內的學生、教師或者企業員工。這種“雙師工作室”的形式能夠深化產教合作,提高教師科技服務的能力和科研水平。
參考文獻:
[1] 古翠鳳,喻晶晶.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師雙能型”教師團隊建設[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9(6):10-14.
[2] 李丹.高質量職業教育呼喚“雙師型”教師[N].中國煤炭報,2019-04-04(003).
[3] 吳顯嶸.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產業學院建設機理及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9):5-11.
[4] 顧志祥.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19,(2):99-102.
[5] 黃志遠,劉競鍇.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河北職業教育,2018,2(5):101-103.
[6] 潘玲珍.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59-163.
[7] 鄒豫榮.產教融合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