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福
【摘 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是小學生學習和認知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新課標倡導的主要教學目標。文章主要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活教育理念,打造生命力課堂的問題,談幾點粗淺認識。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數學教學進行著越來越多的改變,教師應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與生活脫節的現象,努力將生活搬進課堂,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消除數學知識的枯燥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實現“學以致用”。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問題談幾點實踐性的認識,與大家分享。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材是教學的“抓手”,是教學的基礎和依據。教師對于教材的熟悉度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前提。如果心中沒有教材,不能深入領會教材,談高效教學就有天方夜譚之感。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首要任務是潛心研究教材,抓住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確保完善利用教材,提高教材的應用效率,并尋求有效方法,讓生活化元素發揮其真正作用,讓生活化元素“活”起來,讓學生感覺教材的熟悉、數學知識的親近,引發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
如《1~5的認識與加減法》(分合)的教學時,教師應抓住教材中的插圖,運用插圖中的元素進行數的分合的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然而,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對這個插圖視而不見,沒有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讓生活元素在課堂上流失,造成資源的浪費,也讓生活化在數學課堂上繞道而行。
這幅插圖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并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張插圖有效導入,讓學生溫故知新,引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如教師用多媒體呈現出這張插圖,多媒體呈現與直接看教材相較而言,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呈現的插圖更具有立體感、畫面感。利用PPT呈現插圖后,教師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立刻會有學生說“一個老奶奶”“4只小雞”。教師繼續設疑:除了看到1個老奶奶、4只小雞,看看還有什么?比一比誰看到得多。這個活動的開展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表達能力,也以競賽性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關注力和學習的欲望,同時,通過人或者物的圖片與數量的聯系,強化學生認識1~5,幫助學生“溫故”。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巧妙導入“分合”的學習,如:圖中有4朵向日葵,2個籃子,要你把4朵向日葵放到這2個籃子里,你會怎么放?用你手中的學具試著分一分吧!
這樣的設疑,將學生從看圖、話圖中引領到教學的主題——“分合”的教學中,這樣的教學借助于插圖,在插圖中設疑,將插圖中的生活元素有效挖掘和運用,為有效課堂增趣加值。
二、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提高學生有意注意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公式的推導、方法的點撥等可謂事無巨細,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對知識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積極性減弱,課堂上學生思想“溜號”、注意力“走神”等,成為師生頭疼的事。小學生由于年齡、認知等原因,專注力時間較短,這就需要教師靈活創設生動、直觀的生活情景,以情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到課堂的學習中,促使學生迅速投入到課堂的學習,減少、避免“走神”“溜號”等現象發生,為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如學習“數字的認識”以及“順序”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的輔助作用,為學生創設“森林動物運動會”的情境,這個情景中各種各樣的動物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呈現猴子、兔子等賽跑的前后,感受誰的前面有誰、誰的后面有誰、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等,情景的創設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利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再如“時間”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鐘表王國”的情景:國王遇到了麻煩,被困住了,每找到一個鐘表標志,國王就闖過一關,學生需要找到18個鐘表的標志,就可以救出國王。這個情景的創設也快速調動了學生自主參與的主動性。鐘表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元素,設置這樣的情景,可以提高學生的代入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注重操作實踐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提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開展操作為主的實踐活動,構建自主、合作、實踐、探究的課堂模式。這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完全吻合,學生通過“做”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促進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促進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也彰顯“學以致用”。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做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做”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實踐活動的開展,首先應開放空間,向家庭、向社會延伸。活動的開展可以多樣化、豐富化,如開展調查、實踐活動等。如教學“統計圖”的內容時,鼓勵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調查活動,如調查家中的一個月的家庭開支情況,如包括用電量、電費、衣服、學習的費用等;調查班級同學業余愛好的情況,包括閱讀、球類、電影、電視、游戲、唱歌、跳舞、繪畫……根據調查結合分析數據,并制作統計圖。又如教學“元、角、分”時,跟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通過付錢、找錢,掌握元、角、分之間的換算;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鼓勵學生回到家量一量電視的長和寬,量一量課桌的長和寬等,并計算出面積;教學“中心對稱”時,鼓勵學生制作飛車……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親近感,通過在生活中運用,也讓數學知識彰顯出作用和意義,強化學生學習意識。
生活化教學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理念,也是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更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生活化教學,將生活滲透到教學的始終,讓數學課堂因生活而有趣,因生活而高效。
【參考文獻】
[1]張雪萍.讓數學與生活比翼齊飛——探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的創設[J].學周刊,2019(15):81.
[2]王梅芳.淺談如何讓生活問題進入小學數學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