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俊哲
摘 ? ?要: 學好語文不僅是為了有效掌握漢語言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更是為了提高中學生的人文修養和道德修養。本文首先對核心素養和人文修養做了簡單的闡釋,其次針對現在高中生人文修養存在的問題,提出培養人文修養的措施。
關鍵詞: 高中生 ? ?核心素養 ? ?人文修養
高中是學生成長成熟的關鍵期,學生不斷獲得來自老師和課外的更多更深層次的知識。這一階段,高中生的人文修養決定了其以后的發展深度,影響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國家的文化軟實力。2017年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修養,為終身學習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應有的作用[1]。在語文核心素養導向的大背景下,課堂上語文老師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外顯功能,更要重視課程的隱性價值[2],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情感、語文態度、語文習慣、語文方式,甚至文化素養、審美情趣、人格個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和教養的整合?!案咧姓Z文新課標”把語文核心素養定義為四個發展層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發展和理解。前兩者可以看成語文能力,后兩者可以看成人文修養,如果說語文能力是高中生必備的基礎素質的話,那么人文修養就是高中生的必備品質,同時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輸送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
二、人文修養的內涵
人文修養的內涵很豐富,體現出一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學習語文的態度,看他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使人優秀,使人產生學習的動力。價值觀是對是非好壞的判斷和選擇,語文課應該承擔起“文以載道”的功能,弘優良品德,傳正氣之風。人文修養還包括審美情趣,審美情趣要培養學生感受美、判斷美、發展美、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么是丑,什么是美。真誠是美,善良是美,心存惻隱是美,懷有風骨是美等,讓學生在語文的熏陶下擁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另外,文化底蘊是人文修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生必然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要求一個人對經典文化有一定的積累,具有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近現代的新體詩,中國的詩文化燦爛輝煌,讀詩使人靈秀,讀詩使人高雅。文化底蘊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如我國古代四大名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有我們的民族精神、民主靈魂在其中。文化底蘊還表現為文史哲的底蘊,文學給人靈感,讀史使人明智,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科學,當擁有文史哲的底蘊時,學生就會充滿智慧。
三、高中生人文修養缺失現狀
1.語文教師的教學重心偏離。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相應的,語文課程也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要求語文老師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關注的是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技巧等,人文性則更傾向于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價值態度等。然而,無論怎樣強調或者淡化考試的權威性,怎樣不遺余力地宣傳素質教育,高考始終是高中教學的指揮棒。部分教師不可避免地把教學重心放在答題的準確性上。受應試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影響,部分教師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重識記和訓練,忽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較重,只會機械化地學習,體現不了高中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其次,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被拆解,導致學生感受不到其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及觀念,久而久之,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2.理科生對文史知識不夠重視。
在教學中,部分理科生通常認為文科知識不重要或根本不需要學,對人文文化的理解不容樂觀。一些學生對人文文化的概念停留在一知半解或表面的粗淺階段,甚至望文生義,或曲解原意。只簡單背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愛、非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名篇,只為了應付考試,實際上根本沒受到傳統優秀思想的熏陶,在實際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包容,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不到足夠的繼承和發揚。部分理科生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論調影響,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文科生的任務。
3.對經典文學缺失興趣。
現在的高中生幾乎與互聯網和多媒體共同成長,接觸的新鮮事物多,知識來源更加豐富,不懂電腦等現代科技的越來越少,卻對傳統文化知識缺乏了解,對長篇文章及詩歌的閱讀缺乏耐心,對古人的傳統道德、禮節缺乏敬畏的越來越多。一些學生讀古文、背詩歌純粹是為了應付高考,不把這當做一項興趣,不愿意也不耐心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業余時間或電腦打游戲或看電視節目,不讀書,少寫字。有些學生只愛看那些消遣性質的、搞笑的、簡單易懂的讀物,認為中國古典文化讀起來深奧、難懂、花費太多時間,認識不到經典文化對人精神方面的熏陶感染。
4.教師對學生情感成長的忽視與壓抑。
思想成長對高中生來說是其個性發展、生命表征的體現。一個思想上空虛麻木的人很難實現人生價值?,F在一些教師更關注學生認知能力方面的發展,忽視情感需要。有的老師認為:學生的思想成長是難以量化也是難以考核的,因此教材里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沒有被教師充分發掘,加以利用。語文學科本應該是能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學科,但如果只是學究式的經史注解,語文課程就成了單調乏味的課程,學生不能從中感受美、欣賞美。此外,部分教師忽視對學生人文修養的培養,因為學校思想情感教育邊緣化,部分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對開展學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即使一些學校設有政教處,也只是管理那些惹事搗亂、出現違紀行為的學生,方法大多是寫檢查,很多情況下沒有花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容易變成空洞的道德說教,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會引起處于叛逆期、敏感期學生的厭惡和反感。
四、加強高中生人文修養的方法
1.培養高中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正確的價值觀。
高中生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發展階段,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正確的價值觀是成功的前提,應該在課文中對學生融入生活、生存和生命的教育,教會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珍惜生命、改善生活的人生觀,讓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應對生活中的困難。還應開展有關價值觀的專題活動,開展辯論賽,借此機會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金錢觀的專題活動可以讓學生正確認識金錢與生活的關系,避免拜金主義。另外,培養高中生的感恩之心、寬容之心和奉獻之心也是語文教師需要考慮的。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想想父母關愛自己的細節表現,有意識地了解父母的艱辛,對高中生的感恩之心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又如教學“君子和而不同”時,教學生什么才是朋友相處之道,珍惜真正的友誼。每個學期可以多舉辦幾次愛心活動或公益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語文核心素養,使理念內化為行動。
2.加強高中生對人文知識和風俗的了解[3]。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化長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頁。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們更應該深刻理解中國的人文與風俗?!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版)[4]針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出“文化傳承與理解”,指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應該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對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進行理解、借鑒,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文化視野,具有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度。在語文課中通過一些方式加強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如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收集中國各地的人文知識與風俗習慣,之后再把收集到的知識進行匯總與分享。還提倡學生閱讀有關中華民族人文與風俗的知識,然后在班上展示演講?;蚴窃谡n下、自習課時播放相關的一些視頻片段,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中國民俗大關》《文明密碼》等優質的紀錄片,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引起學生對各地區各民俗民風的興趣,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貫徹“高中語文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3.延長高中生課外閱讀時間。
課外閱讀是一種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的有效方式,“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意圖[5]。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讀經典作品。高中語文老師完成課堂教學之后,可以以教材內容為核心,引導學生閱讀與其相關或者類似的文章,感受同一個作者或者同一類文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情感、人文精神、人文哲理、人文理想等,比如教完《陳情表》之后,可以讓學生閱讀同類形式的文章,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在自習課上讓學生誦讀文學作品,中國的如《紅樓夢》《平凡的世界》《活著》,國外的如《解憂雜貨店》《一個人的朝圣》《追風箏的人》,使學生在閱讀中體味感動、歡樂、妙趣橫生,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擴大閱讀視野,積累文學知識。
4.運用古詩文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古詩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舞臺上涌現出一大批風云人物,他們留下了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足跡,供后人追憶憑吊。這些歷史遺跡最能發人思古之幽情。如戰國的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蔽翰苤玻骸熬柢|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碧贫鸥Γ骸皣粕胶釉冢谴翰菽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彼挝奶煜椋骸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鼻妩S遵憲:“寸寸河山寸寸金,離分裂力誰任?”從戰國到清代,漫漫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一批批愛國文人,他們用文字警醒著后人。還有表現愛情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古今抒發友情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等,這些優秀的古詩名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還可以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讓處于信息噴薄時代的青少年能夠在古詩詞中找到一片凈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5.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核心素養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尚的審美品位,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高中語文課本幾乎涵蓋美的各個方面,有山水美,有人性美,也有人文社會的美。比如《邊城》中不僅有唯美的湘西風情,還有古樸淳真摯的人性人情。讀《滕王閣序》感受其語言的流光溢彩、美不勝收;讀《聲聲慢》體會詞人的憂郁感傷;讀《蜀道難》感受神奇的自然之美,高中生可以從這些詩歌中感受音律美、節奏美、意象美。
6.學校轉變教育觀念,堅持育人為本。
人文修養和教育的本質是分不開的,一個人接受了什么樣的教育及這些教育活動對他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會或多或少地決定一個人的人文修養。另外,人文修養是教育的一部分,現代教育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一個高中生如果不具備人文修養,就算不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從本質上說,人文修養不僅是核心素養的一部分,還是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學校教育應在新課改、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回歸育人本位的教育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人文修養”培養目標具體化、可操作化。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既是實現高中語文最終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又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更是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必須加大重視力度。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延伸到學生學習中,結合課外閱讀、詩歌教學、審美教育、學校管理等途徑,充分發揮高中語文在培養學生人文素修方面具有的優勢,使學生的人文修養得到提升,改變當前高中生人文素養偏低的狀況。
參考文獻:
[1][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黃維助.如何通過語文教學提高中學生的人文修養與道德修養[J].知音勵志,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