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移動學習是近年來隨著網絡智能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全新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模式,對以往的教學模式起到了多方位拓展和補充作用。本文分析了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的主要手段,并探討了在此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轉變的必要性和方向。
關鍵詞: 移動學習 ? ?大學英語 ? ?教師角色
1.移動學習的理論依據
移動學習是指在移動設備的幫助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的學習。王竹立(2011)提出的新建構主義理論強調“要教會學生學會選擇,即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根據個人的需要和興趣討論選擇學習的內容,構建個性化的蛛網式知識結構;同時,采用零存整取式學習策略整合信息與知識碎片,實現知識內化乃至知識創新”。移動學習具有可攜帶性(portability),即設備形狀小、重量輕,便于隨身攜帶;無線性(wireless),即設備無須連線;移動性(mobility),指使用者在移動中可以方便使用。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隨時隨地地接觸到海量的碎片化知識,并進行查詢和求證,然后根據個人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內容選擇,達到知識體系的重構,最終實現知識創新。
2.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的主要手段
大學英語的移動學習可以通過英語學習APP、英語學習公眾號和微信、QQ、微課、慕課等方式進行。本文著重討論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基于智能手機的英語學習APP和英語學習公眾號和微信。
2.1英語學習APP。
英語學習APP使用簡便,成本低,針對性強。目前大多數英語學習APP主要分為背單詞、聽說、新聞報刊和詞典四大類。背單詞APP主要通過場景記憶法、圖片記憶法、游戲記憶法等方式幫助英語學習者加深理解,強化和延長記憶。英語聽說APP通常有龐大的資料庫,而且每天更新,能為英語學習者提供海量和最新的聽說學習材料。新聞報刊APP和詞典APP實質上就是紙質詞典和新聞報紙雜志的網絡移動版。調查發現,大多數英語學習APP交互性不夠,缺乏與學習者就學習內容、使用體驗和技術支持的溝通互動。有些APP資源更新較慢,有些缺乏幫助學習者鞏固復習的設計。而且,學習者難以通過APP形成學習小組,缺乏真實的學習環境和實踐機會。多數學習者使用英語學習APP的時間不固定、無規律,而且偏向于選擇較為簡單的APP。此外,由于目前監管不到位,英語學習APP中夾雜不健康的內容、詐騙短信和虛假廣告。分辨力和自控力較弱的學習者很容易被這些信息誤導和欺騙,以致浪費大量有效的學習時間。
2.2英語學習公眾號和微信。
英語學習公眾號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相結合,即時更新,關注熱點,是大學英語教學資源的有效補充和拓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大多數英語學習公眾號以雙語推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的難度,留言板功能為學習者的提問、建議和分享提供了平臺,避免了虛擬場景學習所缺乏的交互性。教師可以通過建立英語學習的班級群,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的互動。教師還可以在班級群中組織口語練習,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話題討論,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還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學習進度,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英語個性化自主學習。
有些英語學習公眾號更新較慢,甚至長期不更新,無助于培養學生堅持學習的習慣和態度。一些公眾號推送的內容未劃分板塊,將詞匯、報刊導讀、聽力和考試等混雜在一起,不利于學生選擇適合內容自主學習。而且,公眾號推送的內容過于碎片化,跳躍性強,缺乏深度,不利于長期系統性和針對性地學習和提高。有些公眾號相互抄襲,缺乏原創性,推送的內容無趣味性或可學性,或推送各類廣告,有些解釋模棱兩可,甚至時有錯誤,容易誤導學生。
3.大學英語教師角色轉變的必要性
3.1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在多媒體教學、自主學習、微課等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還是圍繞一兩本主干教材進行,教學內容固定單一,以至于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一些教師只是把講稿從黑板搬到了投影屏幕上,在教學模式上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教師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而且,近年來各高校都在縮減大學英語課時,學生每周在課上接觸到的學習材料的數量隨之大幅度減少,看似課業較之前輕松了,但長此以往,如果僅靠課堂教學進行英語學習,學生總體的英語水平必然會下降。移動學習理念的出現,為扭轉這種趨勢提供了極其有效的解決方法。
3.2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
教育部2007年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新的教學模式應體現英語教學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有利于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尤其要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李風琴,康俊英對2001年—2017年中國知網收錄的有關大學英語教師角色研究的核心期刊論文的分析指出,學者們共提到了57種教師角色,體現了網絡時代教師角色的多元化,“出現頻次較多的主要是引導者/指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協作者、評估者/評價者、設計者等6類,這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推進關系密切”。由此可見,教師的角色是多樣化的、綜合性的,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轉變。這些角色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和非此即彼的,而是動態地共存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教學情境適時承擔不同的角色。
4.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轉換
教師角色指社會對教師職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情境中應該表現的心理和行為方式。教師角色主要包括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學習的促進者、教學的設計者、家長的代言人、社會規范的象征者及人際關系的協調者等。在傳統意義上,教師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學生的領導者,家長的代理人和心理工作者。當教學環境、教學手段、評估方式和教學理念等都發生變化時,教師的角色應隨之轉變。
4.1大學英語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搜集者、整合者和分享者。
以前,教師備課的材料主要來自教學參考書或教材所附的光盤,這些材料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在移動學習時代,教師除了熟悉教材之外,還要關注和熟悉常用的、好評度較高的英語學習APP和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和功能,成為教學資源的即時搜集者和推薦者,就像以前把最適合的詞典、工具書和學習材料推薦給學生一樣,要把最新、最適合、最地道、最優質的移動學習材料推薦給學生,并幫助和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可信的和個性化的大學英語學習資源,并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整合碎片化的學習資源。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英語學習APP和微信公眾號中的學習資源,適時、合理地調整和更新課上和課外的學習內容、方式和比重,并通過對這些學習資源的整理、加工和提煉,彌補其不足,再結合時事熱點和現實需求,創設有效、新穎和多樣的教學情境,打造包括多種元素的多元化課堂,使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實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4.2大學英語教師應從學習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
以前,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和內容都圍繞教師展開,忽視個體的實際能力和需求。在移動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講解和梳理重點和難點,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個性化的學習體系和思維框架。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教學方法的運用應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和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策略,學會學習。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自主學習路徑和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教師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選擇適當的學習材料和方法,并給予恰當的建議和針對性的指導。此外,教師還應在課堂上積極營造有利于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組織安排鼓勵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中心。
4.3大學英語教師應從作業和試卷的批閱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態監督者和評估者。
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對學生學習的評估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形成性評估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估,即根據教學目標,采用多種評估手段和形式,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性評估特別有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在實施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教學模式中尤為重要。形成性評估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等。形成性評估可以采用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多種形式,以便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價和監督,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在移動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平時作業和期末試卷進行批閱,給出反饋,還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督促學生及時完成課前和課后的學習任務,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表現給出實時的、切合實際的評價和反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互相評價,或由師生共同評價。這些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外自主學習的必要監督和激勵,相比期末考試,能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實際習得和水平,有利于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給出適當的建議和指導,形成良性循環,逐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成效。
4.4大學英語教師應從教材的執行者轉變為教學資源的編寫者和設計開發者。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執行者。在移動學習時代,大學英語教師除了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總體水平和個性化需求,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外,還可以成為大學英語移動學習資源的編寫者和設計開發者。大學英語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技術,不斷強化使用教學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融入并合理使用技術元素,積極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課堂。
5.結語
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是對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重要而有效的延伸和補充。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選擇利用各種移動學習資源的能力,成為學生移動自主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有效的咨詢、鼓勵和評價,幫助他們養成個性化的學習習慣,保證學習效果。同時,大學英語教師要與時俱進,轉變思路,轉變角色,認識到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傳遞者,要與學生共享知識,共同學習。教師還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學習教學技術,不斷反思,努力提升綜合能力和素養,正視挑戰,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容和過程做出科學合理的調整和安排,達到良好的移動自主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高一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課堂角色問題探微[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6(4).
[2]郝晶晶,程劍峰,劉橋.對大學生英語學習APP的個性化適應研究[J].教育科研,2018(03).
[3]蔣學清,張玉榮.教育信息化時代大學英語教師作為反映性實踐者的角色嬗變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5(1).
[4]李安娜.“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定位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2).
[5]李風琴,康俊英.大學英語教師角色研究分析及啟示——基于2001—2017年中國知網核心期刊數據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9).
[6]雷丹,柳華妮.外語教師角色與教師生態位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5(3).
[7]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J].遠程教育雜志,2011(2).
[8]須文瑜.試論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J].文教資料,2017(15).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教學指南[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
[11]教師角色[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99%E5%B8%88%E8%A7%92%E8%89%B2/8098260?fr=aladdin.
[12]移動學習[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piHK_AldUo- vjxQOkuvN2W5XKHr2C2NQctmPAUrcEfNm_ ?o_LosCged5OLxk9eH15olZIdGhtbzTzq_1KNFhbE9PgioxTWIb96jc6Oh9HdutYp8jbaxDDPDX-sEAbk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