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藝銘
摘要:“課程思政”實現了對大學生在知識傳播中進行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豐富知識底蘊的雙重育人效果。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探討如何以影視作品和案例分析為載體,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使大學生學習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在影視作品和案例分析中自覺地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等,使跨文化交際的課堂教學成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綜合課堂。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課程思政 影視作品 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150—02
課程思政在高校課程建設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其發揮著價值引領作用。又有隱性課程,即專業教育課程和綜合素養課程,在知識傳授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以強化顯性與細化隱性、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真正實現在課堂教學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育人。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我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和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的的精品選修課,旨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懂得對比分析中外文化的異同,了解跨文化交際對漢語教學、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影響,并把所研究的理論知識熟練運用于實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碰撞,導致當今社會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價值選擇,但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思想沖突。因此,解決學生的思想沖突和矛盾就要針對學生的現實需求,對癥下藥。思政教育的提出,可以通過挖掘思政映射點,寓教育于課程,進行本課程的再設計,會起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作用,滿足學生不同的思想需求、解決學生的思想矛盾。本課程以“影視作品”和“案例分析”為載體,將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以“基因式”融入課程,使跨文化交際的課堂教學成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綜合課堂。跨文化交際課程思政教育的第一個著眼點就是將課程思政與影視作品相結合。
一、利用影視作品進行思政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談到文化自信時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這里他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中國文化形式,肯定了這些文化形式對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這是我們今天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基礎。在此前提下,跨文化交際課程提出“課程+文化+思政”這一建設思路,這一思路的提出既是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時代選擇,又是完善我校跨文化交際課程建設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當代大學生之所以會出現思想上的矛盾、價值觀上的沖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自己文化了解不深不廣,缺乏對祖國文化的了解何談文化自信。因此,為落實本課程的思政建設,通過電影、電視這一大眾傳播媒介和借助文化傳播這一有效載體,用影像語言生動直觀地建構和廣泛地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與多元的世界文化進行平等交流的同時,要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何謂文化》中提出:“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當文化一一沉淀為集體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靈魂。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能使一個國家重新煥發活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文提到的傳統文化是指,積淀于人們內心的精神財富,它經由文學藝術、思想意識、民俗風習的潛在影響,表現為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與審美趣味。“它是這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所積累下來的內在文明,具有相當頑固的持續力量,直接間接地、自覺不自覺地影響支配甚至主宰著今天的人們的思想,從內容到形式,從道德標準到思維模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悠久的文化,也是飽經憂患的文化。本課程之所以會選擇以“影視作品”為載體向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是因為電影電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文化傳媒中傳播最快最廣、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藝術創造和文化傳播方式之一。中國電影具有傳達特定生活形式和表達價值理念的功能。如電影《醒來之愛的呼喚》,用樸實無華的手法,將中華傳統美德作了生活化、具象化的精彩演繹。這是一部讓愛回歸、讓靈魂覺醒,讓人性醒來的震撼之作。再如電影《老炮兒》,話題性來自它豐富的可解釋性,也得益于它成功塑造了一個“人人眼中的老炮兒”,并成功地在由“規矩”上升為“道義”,展開了一場哲學批判。為何古已存之的“道義法則”如今卻一石激起千層浪呢?最關鍵的是語境。它符合當下中國的環境,不完善的法制與道德的欠缺導致的“舉國疲軟”。類似蘊含豐厚優秀傳統文化的電影還很多,在課上播放這類題材的影片重要的是選好資源,讓學生感興趣,加上教師的講解方式、對比角度,讓學生真正從中汲取養分。
2.弘揚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事業中創造的充滿革命性的文化成果。革命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在革命精神上表現為高尚的革命情操,在革命論理上表現為深切的集體主義和為民觀念,在革命價值上表現為民主、科學、自由等價值理念,在革命目的上表現為對國家獨立、民族富強、人民幸福和共產主義最高愿景的追求,并在革命作品上涌現出很多記載革命歷史、描寫革命事跡的文學和文藝經典。它們共同構成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質的中國革命文化。這一文化特質也是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重點講述的我國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最為獨特,最具特色的文化特質之一。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主旋律影視劇作品呈現為較強的的勢頭,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的“建國三部曲”《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對歷史事件的記憶重構,對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場思想上的洗禮。一方面學生們重溫了書本中的著名歷史內容,銘記歷史,再次進行了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影視作品中演員生動、直觀的演繹,讓學生體會到中國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感受到革命人不屈不撓、頑強不息的革命精神。此外,現在各大電視臺熱播的《父母愛情》也可為學生截取片段播放,供其學習,讓學生在感受革命友誼、革命愛情堅韌不催的同時,意識到“家風建設”對個人發展、國家命運的重要性。
3.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精華,實現了價值觀與西方文化的對接,創造了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輝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基礎、鞏固了自信的物質根基、植入了自信的動力基因、實現了自信的開放包容心態。
世界上任何一種有價值的文化,不是靠自我命名、自我確認來實現的,我們的文化只有得到他者的認同、贏得他者的肯定,才能夠兌現我們文化的價值、實現我們文化的影響力。”近些年來的“漢語熱”“孔子熱”足以說明我們的文化價值、文化理念被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人民所接受、認可和追捧。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文化發展的指南,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靈魂。如電影《戰狼II》(2017)、《紅海行動》(2018)、《離開雷鋒的日子》(1996)等一系列電影都可以清晰地捕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特質和發展歷程。此外,鑒于跨文化交際課程重在中外文化分析與比較的特點上,導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1991)、《喜宴》(1993)、《飲食男女》(1994)也是作為重點播放學習的影視資料。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在小小的家庭中,新舊兩代人的成長環境和歷史背景有很大的差異,老一代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新一代人則接受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那么同處一室必將產生矛盾和沖突,這不僅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面性與復雜性,而且表現了東西方文化沖突及其化解過程,為學生在課本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提供了鮮活的、真實的案例。
二、結合案例教學開展課程思政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一個跨學科的應用課程,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會用大量的跨文化交際案例、漢語國際教學案例。跨文化交際課程思政教育的第二個著眼點就是將課程思政與案例教學相結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案例選擇
在案例選擇的過程中,重點選擇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案例。通過這些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利用案例進行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普及其中暗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才是本課程利用案例教學的重點內容。目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在于,學生只能簡單分析出哪些行為不合時宜,也對正確的做法略知一二,但究其改正的原因,學生不明所以。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利用專業知識解釋后,能將其中的核心觀念上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牢牢把握這24個字的深層含義及價值觀念,并指導其自身行為。案例教學是一項長期不間斷的工作,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能完成。因此,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案例教學活動并非一蹴而就的。
2.負面案例的分析
在進行案例分析時,注意對負面案例的分析。我們不能一味地教學生正確的跨文化交際原則、方法及行為,因為跨文化交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控因素諸多,這就要求我們也要鍛煉學生在出現跨文化交際障礙時該如何化解矛盾,解決沖突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著重對一些負面的交際、失敗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能站在批判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在以后的實踐活動中出現類似的錯誤。
總之,在新媒體背景下,要真正做好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思政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因材施教,不能生硬地將思政教育引入課堂,這樣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以學生為本,開展個性化、創新性的教學,促進學生從能力到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97.
[3]張建彪,田克勤.革命文化的歷史地位及當代價值[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7(5):54.
[4]李維武.中國文化的古今變化及其聯系——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系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9):116.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