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茵
【摘要】隨著國內國際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碰撞交鋒日益頻繁,社會思潮在發展中表現出種類多樣化、內容現實化、傳播網狀化等新特點。建設和發展高校思政課這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應對各種思潮影響的路徑所在。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轉變教學理念、創新話語體系、提升教學科研水平,有效回應各種思潮,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思潮 有效回應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面臨各種新情況與新問題,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表現為各種社會思潮的交鋒交流與交融。一些思潮的出現,深刻影響和困擾遮蔽著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這些思潮容易誤導青年、混淆視聽,干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播。因此,歸納總結社會思潮發展中出現的新特征并積極應對,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縱深推進,經濟穩定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對外開放程度加深,國內國際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碰撞交鋒日益頻繁。作為社會發展現實狀況的反映,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一是社會思潮發展的多樣化。社會思潮是指“社會變革時期(在社會心理演化的基礎上),由一定思想理論引領,反映社會變革發展道路訴求,影響面很廣的思想觀念或傾向。”社會變革是社會思潮產生的必要條件。在社會變革中,經濟基礎的變化引發各種利益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不同階級、階層和相關利益群體從自身出發,對社會變革中產生的各種思想觀念、感情傾向和價值追求進行取舍,形成了對社會變革中發展道路訴求的不同認識、理解甚至斗爭的各種思想觀和傾向,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特征。據有關學者統計,自改革開放以來,影響中國社會的各種社會思潮多達30余種。
二是社會思潮發展的現實化。社會思潮反映了一定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如果某種社會思潮能夠代表人們的利益訴求,體現利益主體發展需要的物質利益,那么這種社會思潮就會得到廣泛的接納認同。反之,如果不能反映人們利益訴求,甚至制約和阻礙人們物質需求滿足的社會思潮,必然為人們所拒斥和批判。與人們的需求相關聯,新時代社會思潮的發展呈現出現實化的特點。
只有關注利益主體的現實利益,重視特定階層、階級、群體的現實利益,反映特定階層的政治、經濟、文化訴求與利益,才能獲取相應受眾的支持,才能使其思想理論得到社會群體的廣泛認同和接受,從而完成社會意識—社會思潮—社會心理的轉換,最終影響相關國家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這是社會思潮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社會思潮傳播的網狀化。隨著新技術的出現,不論是人際傳播還是大眾傳播都告別了單一化的直線式傳播方式,而呈現出復合網狀化的新趨勢。社會思潮傳播也以此呈現網狀化的發展趨勢。從人際傳播看,社會思潮的傳播者不僅直接使用語言、動作與群眾進行交流與溝通。同時,宣講過程比如演講、報告、會議、講課等人際傳播方式,通過新技術可以制作成課件、視頻,遠程播放甚至網絡直播,線上線下、虛擬與現實進行整合,使傳播信息更加豐富,雙向互動、反饋更加及時,個性化和針對性更強,影響力更大。從大眾傳播看,社會思潮也是復合性地選擇使用圖書、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方式。例如,在線圖書、離線視頻、網絡熱點追蹤的出現,脫離了時空限制,拓寬了傳播渠道,擴大了社會群體受眾面。正是新媒體技術的大容量、快速度、超文本、及時互動的特點,使得社會思潮的傳播實現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全面整合和網狀化的對接。
四是社會思潮發展的斗爭化。社會思潮的斗爭指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群體對社會變革發展道路不同訴求的對立與沖突。革命的、積極的、進步的社會思潮與反動的、消極的、落后的社會思潮之間的斗爭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動力。社會思潮實質上是社會文化意識的表征,在特定社會條件下,一定思想觀點和文化觀念及其實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社會層面體現出來而形成的。社會思潮的斗爭往往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背景下激烈地呈現出來。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新興的社會階層基本成形,社會思潮有了現實的社會基礎?;ヂ摼W的興起和普及,使社會思潮傳播的主要陣地從傳統媒體轉到了網絡,社會思潮出現的頻率更高,傳播的速度更快,相互間的斗爭也更加直接。
面對來勢洶涌的社會思潮,何以爭鋒?其關涉的是 “搶人”“搶奪青年人”的價值預設,其實質在于“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問題的不同立場。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與定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陣地、主課堂和主渠道”。建設與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應對各種思潮影響的路徑所在。對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有效發聲和回應各種思潮。
第一,轉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根據社會思潮變動發展的多樣化特點,首先,需要轉變傳統的知識本位教學觀念,注重方法引導,強調情感認同,引導、喚醒、激發和培育年輕學生學會選擇判斷、學會辨析各種思潮,自覺抵制其影響。其次,強調人文關懷,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社會思潮俘獲人心的根本途徑就是強調特定群體的價值訴求和情感體驗。樹立和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訴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既是思政課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清除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影響的根本要求。最后,確立開放發展的教育觀念。思政課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教學理念、模式、內容與方法,吸納各種有利于學生成長發展的積極內容,分析和駁斥各種消極負面內容,進行開放發展式教育。
第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體系。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加強思政課話語力度,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提高學生的獲得感,抵御各種錯誤思想觀點的侵蝕和滲透。一方面,改革教學模式。針對社會思潮發展的新特征選擇調整教學模式,不僅要有教育者的視角,還要有受教育者的視角,以富于時代氣息的人生和社會問題去吸引學生,以項目式、演講式、對話式、討論式等復合教學模式比較分析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專題設計教學內容,積極回應各種社會思潮的挑戰。把學生最關注、最有疑惑的問題擺出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專題化設置。讓學生在課堂上切身感悟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科研水平??蒲谐晒墙虒W內容的奠基石,教學內容是科研成果的檢驗尺。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具備研究思潮的能力,在研究基礎上分析、評介各種社會思潮,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教學中學生的反饋也會實證教師對社會思潮的研究是否符合學生實際,能否解決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困擾,能否真正厘清各種社會思想的本質特征。只有做到教學科研協調一致,才可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撥開迷霧,講清、講透各種社會思潮的錯誤本質,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加強自我學習。思政課說到底是要“以情動人、以事實征服人”,教師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積累,是確保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析各種社會思潮的前提。
思政課教師只有真正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厚學養,堅信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 自覺把馬克思主義轉變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自如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才能使教學充滿激情,從而激發和啟迪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腳踏實地,勤奮學習,自覺成長為新時代的筑夢人。
(作者為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貴州大學青年研究與發展中心重點項目“建國70年高校共青團建設發展的歷史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019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林泰:《社會思潮概念辨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②林伯海:《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責編/常妍 美編/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