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方 徐莎

摘要:在“互聯網 +”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環境設計專業如何通過校企合作推動專業教育全面深化,是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本質的回歸,更是與企業雙方構建共同體的必由之路。本文依托“互聯網 +”背景,針對高等院校環境設計專業校企合作現狀,探討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從而更好的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變革,開創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局面,讓我國高等院校環境設計專業校企合作在信息化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設計:校企合作
一、關于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在如今高校教學大變革的時期,藝術教育謀求多元化教學模式以及靈活務實的教學方法。現今的藝術教育需要跨學科合作、需要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需要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以及協同合作精神等等,“環境設計”專業尤為如此。環境設計專業突出為實用性,通過將自身設計理念并結合巧妙的藝術手法對室內環境或室外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從這方面來講,環境設計專業不單單為簡單的線性設計,更多體現為復雜交叉的應用型學科[1],應更注重實踐教學,傳統的理論教學難以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因此,20世紀初美國一些高校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上世紀末開始,國內學者針對校企合作教學模式進行了諸多理論探討與實驗實踐,目前已有多項成功案例。具體如表1所示。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國傳統校企合作模式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產學研合作不暢、專業建設缺乏市場指導、就業創業能力及動力不足等。本文試圖通過研究“互聯網+”與環境設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從學校、企業及政府的角度,探尋我國高等院校環境設計專業融入移動互聯網技術后,在教育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實習實訓環境等方面的變化,建構新型校企結合教學模式。
二、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現存問題
(一)校企合作,合而不作
校企合作是保證高等教育教育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難點。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已與企業簽訂了合作戰略,但卻不能夠按協議有效實施。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等院校傳授的知識理論性較強,缺乏實踐環節,培養的人才在工作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積累工作經驗,調整自身節奏來迎合所在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對待校企合作的態度不溫不熱,參與欲望不高。企業為市場經濟主體[3],如果企業在校企合作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經濟目標甚至利益受損,會大大削減企業的主動性。難以建立企業與高等院校“雙贏”的合作模式。
(二)師資力量不足
作為應用型學科,高校教育更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旨在培養出擁有扎實理論基礎與動手實踐能力強的綜合技能人才,以上理論就為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高校教育師資更注重科研和教學,理論研究能力強,但與企業接觸較少,缺乏實踐經驗。從而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力不從心、紙上談兵的情況。
(三)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資源滯后
目前,許多高校建立的實訓基地(校內或校外)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資金投入短缺,使用期限較短等,這使得很多基地形同虛設,不能迎合時代步伐。一些企業思想保守,不懂得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加之企業資金投入不足。
導致硬件設施不能夠滿足行業前沿教育需要。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獲取當下最先進的行業理念和前沿技能,影響人才培養。
三、“互聯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一)“互聯網+”技術下學習資源共享教學模式
目前多數高校圖書館中環境設計專業的參考文獻、學術論文、國內外最前沿的優秀設計作品等資源都極其有限,難以滿足前沿性教學活動。“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突破了這樣的局限性,高校應鼓勵使用專業性網站,如:我要自學網、馬良中國、歐模網、網易云課堂、騰訊課堂等,形成學習資源無界限的共享模式。
(二)“互聯網+”技術下的設計競賽教學模式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參與到各類組織、協會、學會和學術團體舉辦的各類競賽當中,如“為中國而設計”、“CIID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等等。整個比賽過程中,學生們跨專業組建團隊,進行方案設計,不僅提高自身設計能力,還增強了與其他專業學生協作性,每位參賽者可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各展所長,從而實現培養創新意識,開拓創新頭腦,將創新、操作能力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目標。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學科競賽或創新競賽等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
(三)“互聯網+”技術下網絡實訓實踐教學模式
在當下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教師的角色不再僅僅是一名知識的傳授者,更應當成為一名方向指引者、平臺搭建者,讓學生獲取更多與校外聯系的機會,通過建立工作室來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實踐——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可以幫助學校搜尋合作項目,并通過簽約將企業項目或將參加的網絡設計項目[4](如設計本、土巴兔、豬八戒、谷德設計網)引入課堂,同時貫穿課下工作室教學指導,教師可依據案例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設計指導,學生可在此基礎上依靠團隊合作設計出自己的作品并能清晰展現出設計成果。通過以互聯網為媒介建立出的工作機制,完美的避開了部分高校因教學資源匱乏造成的缺陷,更為關鍵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4]。
四、結論
伴隨著“互聯網+”教育改革的浪潮,原本的教育理念已不能迎合社會的需求,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其需求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當今時代,在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模式的健康發展,使校企合作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并不斷提高合作質量成為了高等院校環境設計專業面臨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薛巍.“互聯網+”背景下民辦本科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方向課程教學模式與改革策略[J].現代裝飾(理論),2016(06):270.
[2]李雪梅.校企協同創新驅動要素分析[D].河南農業大學,2015.
[3]王艷.“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4):130-131.
[4]盧瑞光.“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