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


【摘 要】本文論述立德樹人是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學的頂層設計是有效進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前提條件,面對新高考,要多管齊下有力地推進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活動,有效地推進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保持專業的穩定性和學習的積極性,為終身發展奠基。
【關鍵詞】新高考 高中生 生涯規劃教育 立德樹人 頂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B-0010-02
新一輪高考改革以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旨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追求。廣西正在探索高考綜合改革方案,探索高校招生錄取如何實行“考生總成績+綜合素質評價”方式。《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與改革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必須“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指導”。在新高考背景下,穩步推進選課走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引導學生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系統的規劃,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意義。
一、積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根本目的—— 立德樹人
面向全體學生,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滿足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這是國家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隨著選科選考的推進,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實施選擇性教育的載體備受關注。
對于普通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生涯規劃既是學生對自身生涯發展自主地進行探索、選擇和決策,進而追尋理想專業和職業的過程,又是學生深刻認識自我,不斷優化、完善自我的過程,是關涉學生整個人生滿意度的重要內容。
對于學校來說,生涯指導側重于教師對學生的生涯規劃過程給予適當引導。根據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與學科課程標準,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為學生的生涯發展奠基。在此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豐富學校的課程內涵。
從落實教育根本任務來說,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教育不僅要提升個人自我發展的能力,而且需要不斷強化個人對國家、社會、民族的使命。因此,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核心理念和主要內容,緊緊圍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展開生涯規劃教育,是生涯規劃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有效進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前提條件—— 科學的頂層設計
生涯規劃教育主要著眼于讓學生逐步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樹立明確的目標,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這就需要學校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職業生涯教育專職教師,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做好科學的頂層設計。生涯規劃教育的頂層設計包括規劃的層次、實施的途徑和教育的目標,見表 1。
三、有力推進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路徑—— 多管齊下
為了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做好生涯規劃教育,筆者對學校高一年級 750 多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情況如表 2(見下頁)。
從問卷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通過學科滲透、綜合實踐活動、生涯規劃課程、心理評估等途徑增強高中生生涯規劃能力充滿期待,對職業所需的學歷、專業以及對性格、能力方面的要求頗感興趣。因此,筆者在這著重從學生關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在學科滲透中進行生涯喚醒
學科知識是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對職業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學科教學中融合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思考所學科目與職業生涯規劃的聯系,使學生由粗略到細致進行職業圖景的描繪,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醒其自身的生涯規劃意識,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或專業領域,有力地提升高中生的生涯規劃能力。
與學科融合的生涯課可以從四個角度考慮:生涯意義、生涯選擇、生涯素養、生涯信念。以化學科為例,探究生涯意義,即探索化學對人類、科學、社會的價值。例如,探究“暖寶寶”中涉及的化學反應原理,體會化學對人們生活的重要作用。以語文學科為例,要引導生涯選擇并培養生涯素養,可以通過書法比賽、詩歌朗誦、征文比賽等活動,適時介紹與語文相關的職業,如新聞記者、電視編導、自媒體作家等相關行業的特點及從業能力要求,從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素養。以生物科為例,為堅定生涯信念,可從生物相關領域的故事獲得啟發。例如,觀看醫療類新聞紀實片《人間世》,讓學生接受生命和死亡科普,從而更能理解生命、醫學以及醫生這個職業。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統籌規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解決“我是誰”“該如何成長”“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我能為他人貢獻什么”等問題,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為自己將來的發展做出適宜的選擇。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職業體驗
2017 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如軍訓、學工、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由此可見,職業體驗活動是一種鏈接生活的課程形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落實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以促進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啟蒙學生的職業理想。學生在真實或仿真工作情境中進行職業體驗,能夠有效地獲取職業知識和技能,明確職業發展方向,進而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對接。
學校在選擇和設計職業情境時,要力求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不同職業,親身體驗不同的角色,增強學生對職業的感知,并深刻認識自我,這是職業體驗的前提;在職業體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對自身的職業興趣和能力進行評估,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生涯規劃進行及時調整,這是職業體驗的關鍵;在體驗中堅定志趣,助益決策及行動,這是職業體驗的目標。總之,讓學生進行職業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職業生活,從而滿足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并在審視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找到自我與外部世界的匹配點,合理地發展自我。
(三)在選課和志愿填報中進行生涯選擇
2014 年 9 月,中央發布《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浙江、上海率先進行高考改革。新的高考政策打破了“文理套餐”舊格局,考試科目由語數外和選考(“6 選 3”或“7 選 3”)科目組合。新高考形式多樣的“自助餐”,給學生提供了一系列選科、選課、選考、選學校、選專業以及選未來職業等選擇機會,這是實現加速自主發展的良好契機。這就需要學生對未來的生涯發展有科學明確的認知,對所學內容、所選學科做出有效選擇。學生不僅要符合高校專業的招生要求,而且要符合本人的學習興趣、認知特長、專業方向及生涯規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發展。
生涯規劃需要學生具有持續而穩定的志向,不因為學習過程中遇到艱難險阻而停下前進的腳步。因此,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師應該在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更大的知識圖譜,了解所報專業的大致內容,明確研究的方向。同時將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以昂揚的進取心代替急切的功利心,成長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總之,面對新的高考形勢,我們要以立德樹人為目的,做好科學的頂層設計,多管齊下,有效地推進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保持專業的穩定性和學習的積極性,為終身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屈 玲.職業體驗:一種鏈接生活的課程[J].職業教育研究,2019(01)
[2]魏善春.生涯教育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J].江蘇教育,2019(02)
[3]吳曉英.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高中生涯教育課程體系設計與創新[J].教師教育論壇,2019(02)
[4]許芳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參考,2018(12)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