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磊
摘 要:音樂是讓人們進行靈魂互動與情感交流的一座“鵲橋”,從專業藝術角度對其進行分析,音樂講述的是人們對于美的長久執著。因此,學習音樂、培養審美習慣以及鍛煉審美能力就是一個產生美的長期過程。高校音樂教師應拿出自己的真實本領,瞄準入口,抓住契合點,讓音樂課堂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不僅具備演唱技能,還要啟迪學生開發審視音樂美的慧眼,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優質發展。文章簡單概括了審美的有效價值,針對我國審美教學現狀進行說明,著重探討了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音樂教學;審美能力;培養
個人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中越發凸顯。為激發學生的音樂熱情,高校普遍采用自我教育為主、教師從旁協助為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理解音樂的同時,學習到創新音樂的方法。
一、審美價值
(一)引導作用
1.宏觀指導社會審美
集專業化與社會化為一體的高校音樂教學課堂是幫助學生審美培養的主要場所,應該從社會審美的宏觀角度注意引導學生審美朝著積極奮發的基調不斷靠近,依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流審美引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只有價值觀發揮決定性影響,學生審美方向才有指路燈,而這盞指路燈又需提燈人——社會風氣所帶領,讓燈光照亮更多的地方,照亮黑暗、照進心靈、照耀靈魂,達到以物帶人,讓學生看美、知美、懂美,讓音樂對平凡人來說不再遙不可及,讓更多的人看見社會靈活性的一面。
2.微觀指導個體審美
滿足社會實際需要、計劃性地培養音樂人才已是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大體走向。不僅在某些內容或形式上與傳統音樂教學大相徑庭,現代音樂教學還更看重學生的整體素能,在這方面學校及教師都在費盡苦心,努力培養與塑造高校學子,使其獲取高效學習方法,樹立正確核心價值觀,提高對美的審視能力,滿足對音樂美感的需求。盡管如此,其根本目標依舊如初:“培養人才、升華自我、服務社會。”
(二)帶動作用
1.價值取向帶動認知需求
為擴大學生對美的接觸面,為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什么是音樂美,為使學生正確理解音樂美的內涵,高校創建了社會化與藝術化兩相結合的大眾交流平臺,幫助高校學子從心理健康方面的審美角度過渡到社會大眾的審美角度,實化審美內涵。
2.價值取向帶動教學發展
引導社會層面的審美只是高校音樂教學審美價值取向的一個重要內容,實質性補充高校音樂教學內涵也是其重要內容。依靠社會價值取向與社會人文思想,發展全方位的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內涵,促進教學發展。
二、當下審美教學的缺點
(一)無高強度審視美的意識
受20世紀某些落后教育觀念的影響,現今我國某些高校的音樂教學理念還存在保守、與時代特色不相符的滯后性。對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講,高校只把音樂教學作為簡單向學生講授基本樂理知識、分享歌唱方法以及樂譜基礎知識的一門算不上專業課的課程,這樣的教學模式,雖顧及了理論知識的普及,卻忽略了培養學生一雙審視美的慧眼,學生領會不到音樂本身的美感。
(二)教學團隊不夠完備
部分高校還把音樂教學看做是活躍課堂氛圍的一門課程,從而忽略了可幫助學生領會音樂美感的引導方式,進而忽略向院校內引進高層次音樂人才。觀察現今各高校中的音樂教師,大體而言,他們的整體素能算不上最佳,具備的專業知識、腦子中的教學觀念等與時代所需的實用性人才還有一定的距離。弱點會制約自身發展,教育也不例外,教師存在不足之處,音樂教育事業的前進之路必定有無數荊棘。
(三)學生對美未“上癮”
高校學子作為音樂教學的主要對象,他們是否具備對審美的興趣度直接影響著我國音樂教育中審美教學的發展前景是否良好。但目前調查報告顯示,高校中對音樂有極大興趣的學子并不多,一些有興趣的學子也不能耐住性子進行學習,致使學校即使擁有優秀的教育資源也無法以一方之力帶動整體發展。再因為我國的長期應試教育模式,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更多的交流溝通,音樂教師手中的學生實際情況資料并不多,較難找到突破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三、高校音樂審美教學的發展對策
(一)以基連教,提能力
將基礎知識與審美教學相關聯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途徑,最高限度地提高學生對美的審視能力,幫助學生打牢音樂整體素能的地基。要引導學生進行優質的音樂感知與鑒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是要讓學生擁有扎實基本音樂知識。擁有這些基礎,學生才能在音樂鑒賞與審視美的過程中有收有放。鑒賞音樂作品的基礎是要有一個良好的樂理知識,所以,幫助學生及時補充樂理知識是極為重要和關鍵一項教學內容。平衡教學量是教師為學生講授知識時應高度重視的教學問題,以啟迪學生自我學習為主,避免影響學生的審美感知。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對講解的音樂作品進行精挑細選注重精心挑選,通過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來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認知,增加講授的基本知識量,夯實鑒賞基礎。另一方面,音樂教師要注重整合音樂內容與形式,在引導學生鑒賞音樂作品時,幫助學生打破內容和形式的自我矛盾,增強學生的鑒別能力以及鑒賞水平。
(二)聯情景與想象,強化技能培訓
以前依靠錄音機播放音樂作品,是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審美鑒賞和學習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以這樣的方式進行音樂教學,即使播放的音樂再優美動聽,也無法從根本讓學生如臨實地的感受到音樂當中的情趣,更無法提升學生的審美技能。如今依靠科技的進步,教師通過關注音樂教學中的情景設置,慢慢指引學生充分發揮自我想象,高效能地訓練學生的音樂素能,讓情景帶動學生的審美情趣,再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展現多方位的音樂形象,在學生豐富想象力的支持下,引導學生掌握其中的音樂美韻。
(三)聯創新、改隊伍,提技能
高校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能是否完善,直接關系到學生審美方式方法是否能夠得到良性發展。高校教育資源的明顯匱乏受到低重視度的影響,尤其是教師層面,沒有強大的教師隊伍就無法讓學生享受優質的教學服務,學生的審美素能因其而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高校學習部門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壯大高校的教師隊伍,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能。因此,想要高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能,高校就要從培養高素能的音樂教師著手,讓師資力量不斷向前發展,為音樂教學的長存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除此之外,還要在創新教學方法和改良教學策略方面加大執行力度,通過合理調整教學模式,將自身知識悉數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感受和體驗音樂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的終極教學目標——學會審美,提高整體素能。為了幫助學生增加自我的審美熱情,教師在講授樂理知識的過程中,除了給予學生嚴格要求外,也要顯露微笑,為學生增添信心,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鑒賞,在豐富學生體驗情感的同時,拓展學生的對美的審視方式。高校在音樂教育中多把關注點著重放在了技術培訓方面,對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方面缺乏重視,限制了學生審美素能的發展,還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用武之地。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的音樂教學現狀,高校音樂教師應該就其舊有教學模式進行改良創新改革,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能,把教學目標定位為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將樂理知識與情景式教學相整合,促進我國音樂教學良性發展。
(四)聘請民間藝術家走進音樂課堂,開展教學
民間的一大部分音樂家,對于我國來說是一筆非常可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在高校音樂課堂上出現民間藝人身影并不稀有。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種現象已經開始出現,一群優秀的民族音樂家因民間藝術團體或個體的努力奮斗而產出。報告顯示,如今民間藝人的身影已難在高校音樂課堂看見,音樂教學與民間藝人雖都在向前發展,卻無相交點。有些人漸漸認為不能讓民間藝人登入高校講臺,因為他們所講的民間音樂是不能與高校音樂相比較的“低端之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漸漸意識到,這些“低端之物”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因為認識不深入才會貶低民間藝人及藝術作品。為糾正這一錯誤,更好傳承與發展這些文化,政府頒布鼓勵與支持政策,將民間藝人重回高校課堂作為重要政策,讓學生體驗原汁原味的音樂氛圍環繞身旁。但在聘請民間藝人進行高校音樂教育授課時,專業的音樂教師應在旁輔助,進行聯合授課。安排專業教師的主要目的在于解答民間藝人所不能回答的專業性問題,為學生進行有效講解,完美結合理論與實踐,促進當地音樂教學工作效果倍增。
(五)建立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基地
想要促進高校音樂教學模式與地方音樂的有機融合,就理應對當地民間音樂作品進行精挑細選,立足地方實際,完善非遺文化建設工作,聯合高校與地方政府一起為文化基地選址;為縮短建設日期與提高建設效果,要積極撮合地方政府與文化部門多多交流,加強聯系,提高配合度、親密度;用實力贏取政府的鼓勵與大力支持,使其派遣專業人員與高校共同監督項目建設;為確保工程按時完成以及日后正常運行,組建基地管理委員會作為基地必備的建設部門,安排專業人員監管各部門工作,使建設完的文化基地能滿足學生的基本文化活動需求,包括田野采風與實踐音樂操作等主要內容。
根據具體報告研究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堅持特色教學的辦學理念,向教育部提交本校發展的具體目標,獲取教育部的大力支持。為實現民間藝術與高校音樂教學有機結合,應立足地方文化,了解地方背景,提高辦學特色,主動承擔發揚民間優秀文化的重任,組織人員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延長文化產業鏈,為民間文化謀取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東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融入[J].北方音樂,2018(17).
[2]楊帆.如何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體現審美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6(19).
[3]徐震宇,肖雯庭.高校音樂教學中流行音樂的應用分析[J].黃河之聲,2017(7).
作者單位:
南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