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讀寫延展表達課課型的實施策略,提出導入新課,引發學習興趣;發現表達技巧之美,賞析反復、排比手法的運用;觀看視頻《我有一個夢想》并閱讀選段,品析寫法;小結寫法,修改習作;交流展示,總結本課的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寫作水平。
【關鍵詞】讀寫延展表達課 課型 實施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045-03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小學部分總目標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可見,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寫作水平,是小學階段學生需要達到的目標。葉圣陶先生說:“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閱讀得其方,寫作之能力亦即隨而增長。”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閱讀是習作的基礎,閱讀就像蜜蜂采花,習作就像釀蜜,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而“語文主題學習”能很好地把讀和寫這兩者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有目標地讀、發現,在讀中感受寫作的技巧,最終遷移并創作。
讀寫延展表達課,顧名思義,即由讀學寫,以寫促讀,把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可以是一篇加一篇閱讀后的表達,也可以是多篇閱讀后的表達,還可以是與單元習作訓練相結合。教師要善于把時間留給學生自主發現、歸納文章中的寫作技巧,學以致用,達到表達訓練的目的。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執教的《學改演講稿》一課介紹讀寫延展表達課的實施策略。
一、導入新課,引發學習興趣
基于學生已經學習過第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但教學時的重點是對語言的理解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本節課一開始筆者就告知學生是為了探尋演講稿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片段實錄】
師:孩子們,在老師給你們上完第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之后,你們知道了這是一篇——
生:演講稿。
師:是的,而且是一篇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那么是什么讓它有這般美譽,它的獨特魅力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個神秘的面紗,并且學著用相關技巧修改寫過的一篇演講稿。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與習作中,要求學生學寫演講稿。之前學生已經寫過一篇主題是“祖國在我心中”的演講稿,本節課讓學生在習得表達方法后,運用于修改自己寫過的一篇演講稿之中,具有實際意義,有利于提高學生寫演講稿的能力。
二、發現表達技巧之美,賞析反復、排比手法的運用
【片段實錄】
師:孩子們,《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有一句話出現了好幾次,一起說是哪一句?
生: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師:這樣反復講同一句話是在強調什么?
生:是告訴人們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師:是呀,他要讓美國白人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好,你們看,演講中一句話反復出現(板書:反復),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就是不斷強調自己的觀點,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
師:三次強調的內容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第一次強調的是什么?
生:第一次強調的是河水是神圣的,要善待河水。(師板書:河水)
師:第二次強調的是什么?
生:第二次強調的是空氣是神圣的,要善待空氣。(師板書:空氣)
師:第三次強調的是什么?
生:第三次強調的是動物是神圣的,要善待動物(師板書:動物)
師:河水、空氣、動物是神圣的,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由此看來,作者通過反復的手法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片土地上的一切——
生:都是神圣的。
課文中三次出現“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句,是為了強調在印第安人眼中,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神圣的,突出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學生一旦發現了這個修辭技巧,就能更好地體會課文主人公的情感,同時有利于其在習作中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
【片段實錄】
師:其實,除了“反復”的手法,這篇文章的魅力,還有一個方面。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這段話,看看你們都聽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課件出示: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只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云,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圣潔的)
生1:我感受到西雅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師:是的,在這段文字中,我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情感,就是西雅圖先生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這片土地的神圣。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西雅圖是用什么方法來表達出這種強烈的情感的呢?
生2:運用了排比來表達。
師:你真會學習,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呀?
生3:這樣讀起來更優美。
師:是的,多么生動優美。還有嗎?
生4:這樣的形式可以讓人感覺語氣越來越強。
師:是的,你知道嗎?通常在演講中都會運用大量的排比手法,就是為了表達強烈的情感,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讓演講更有氣勢,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懾力,達到鼓動聽眾,以及認可他的觀點的目的。
師:讓我們想象自己就是演講者西雅圖先生,你要用你的話告訴每一個白人——
(生朗讀)
師:這生動有力的排比就是這篇演說的另一種魅力了。
師:經過你們的努力,我們很快就發現了這篇演說的魅力所在,也就是在語言表達上,要善于運用反復和生動有力的排比,做到語言美。我們寫演講稿的時候也要體現這兩點,才能成就一篇優秀的演講稿。
上述教學環節中教師出示的是一段寫景的短語排比句,通過教師的抒情朗讀,加上排比依次疊加出現“每一”,達到了節奏鮮明、層次清楚、景象豐富多姿、形象生動傳神之效,學生在體會了排比可以加強語勢之后,又以讀促悟,加深了對排比作用的理解。
三、觀看視頻《我有一個夢想》并閱讀選段,品析寫法
【片段實錄】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篇著名的演說,它是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演說對美國甚至世界影響很大。接下來我們先看看當時演說的視頻資料。
師:看完視頻大家一定有了自己的體會,而課前老師也已經叫大家查閱資料了解事情發生的背景了,那么接下來請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一起讀讀你們學習單上的演說稿,然后再互相交流一下,說說哪些地方也運用了反復和排比的手法。
(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學習,交流體會)
師:誰來代表自己小組說說你們的發現?
生1:老師,我們發現文章第6段反復出現了五次“現在是……時候”,以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說明了黑人要為自己的自由而戰,我讀出了黑人為爭取自由、平等權利的堅定決心。
師:說得真好,這是你們發現的運用了反復修辭的地方。還有哪個組來分享一下?
生2:老師,我們發現第18段連用六個“我夢想有一天”開頭,形成了一個排比段,這樣的語言表達讀起來感覺層層遞進,氣勢磅礴,我體會到了作者馬丁·路德·金對自由的迫切渴望和夢想一定能夠成真的堅定信念。
師:掌聲送給他,那么,請你們這個小組讀一讀這個排比段,好嗎?
(生讀)
師:還有誰想讀?哦,看來大家都把自己當成了那個即將獲得自由平等的黑人,讓我們都來夢想那一天吧!我有一個夢想,起!
(全班齊讀)
《我有一個夢想》以其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情感、磅礴的氣勢成為中外演講史上的經典。其中,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給它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文章運用了比喻、排比和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使作者的思想表達得更充分、更鮮明。在閱讀演說稿之前,讓學生先觀看視頻,直觀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其語言的表達作用。合作交流的設計讓學生互通有無,各抒己見,進而更好地理解反復及排比手法的作用。
四、小結寫法,修改習作
【片段實錄】
師:孩子們,通過賞析以上兩篇演說稿,我們知道了反復和排比兩種修辭的運用能夠讓演說稿更加優美流暢,能夠更好地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夠產生更強烈的表達效果。那么接下來,你是否也可以把這兩個技巧運用到你的習作當中,把你的演說稿修改得更加完美呢?請拿出你的習作本,用不同顏色的筆在原文上修改,使得文章更能表達出自己的心聲與感情。
(生修改習作)
通過前面兩篇演說稿的鋪墊,加上自身的理解與交流,學生已經具備修改習作的能力。由于原本的習作主題是“祖國在我心中”,經過學習,學生意識到完全可以嘗試運用反復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達到表達的效果。如果運用排比段,甚至可以使文章的條理更清晰。或許一個學生未必能想到,但是多個學生同時修改,總有不同的寫法和想象,再互相交流,那么學生的收獲就很多了。
五、交流展示,總結課文
【片段實錄】
師:有哪位同學先來給大家展示他是怎么修改的?
生1:(把稿紙放到投影上)我這篇演說稿的題目是《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把最后一段改成了一個排比段,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愿她如巨龍,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愿她如夜幕中的煙火,永遠在夜空閃耀;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愿她如江河,永遠綿綿不絕,氣勢磅礴。這樣寫更能表達我對祖國的祝福和熱愛。
師:你們覺得他改得怎么樣?
生2:我覺得他改得很好,這樣很有氣勢,很有震懾力,讓讀者信服祖國是很強大的。
師:謝謝你。還有誰來說一說你是如何修改的?
生3:我這篇演說稿的主體部分主要從國家的歷史、名勝古跡和科技發展三個方面來寫,現在我把每一段都加上一句“祖國在我心中,我時刻不忘祖國的……”,然后結尾又出現一次,也就是反復出現了四次。這樣寫我認為更能突出中心。
師:孩子們,你們太棒了!老師為你們驕傲,你們已經掌握了如何在演講稿中運用反復和排比兩種修辭手法。相信你們能把今后的每一篇演講稿都寫得更好。
學生的交流分享不僅能檢驗其是否掌握知識點,而且有助于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通過互評,學生思考、判斷對方對錯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的一個過程。
在讀寫表達課中,要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語言運用能力,以及鍛煉思維與想象為目的,盡可能以一帶多,引導學生從第一篇文本中發現并理解所要教授的寫作類型或寫作方法,并運用這種結構特點賞析后面同類型的文章。在上述教學環節中,本著由讀學寫、讀寫結合的原則,圍繞一個目標,筆者讓學生發現兩篇文章的共性——同時運用了修辭手法,進而鼓勵學生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同時注意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與效果,以加深印象。這個教學過程貫穿了“教—扶—放”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要領,并能夠實際運用,使自己積累閱讀量的同時,語言表達水平也更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簡介:韋夏(1992— ),女,廣西欽州市,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