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證券發行審核制度是證券市場的準入制度,有效的證券發行審核制度對維護證券市場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證券發行審核制度作了具體介紹,主要就當今世界普遍采用的注冊制與審核制進行探討,分析了我國證券發行審核制度的現狀,并對其發展前景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展望。
【關鍵詞】證券發行;證券發行審核制度;注冊制;核準制
一、證券發行審核制度概述
證券發行是指符合發行條件的商業組織或政府組織,以籌集資金為目的,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向社會投資者出售代表一定權利的資本證券的直接融資行為。證券發行是一種直接的融資方式,必須符合法律所設定的條件和程序。證券市場既是證券發行者重要的融資平臺,也是投資者不可或缺的投資場所。因此,有關證券發行的法律制度安排必須兼顧作為融資者的公司和公眾投資者的利益。如果僅反映發行者一方的利益而忽視投資者的利益保護,就會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為了保護投資人的利益,維護證券市場的秩序,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一套有效的證券發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世界各國也都十分重視對證券發行的監管,紛紛建立和完善證券發行的準入制度,即證券發行審核制度。
證券發行審核制度,是指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證券監管機構依據證券法的規定,對政府債券以外的證券發行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同意發行人發行證券的一種法律制度。由于各國經濟、法律、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加之證券發行上市所在的證券市場乃至金融市場的特殊性,各國在證券發行審核制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筆者比較贊同將審核制度劃分為注冊制和核準制。
二、證券發行的注冊制和核準制比較
(一)證券發行注冊制
證券發行注冊制,又稱形式審查制,是指發行人充分、客觀地把發行人及發行證券的信息資料向證券主管機關提示并申請發行,經證券主管機關實施形式要件審查并合格后予以注冊,即可公開發行的審核制度。
注冊制可以減少政府實質審查,簡化審核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節省募集資金的時間,方便發行者及時募集到所需資金,獲取發展機會。真正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促使投資者審慎投資,提高市場整體水平。但是,由于注冊制建立在信息公開的基礎上,然而信息的真實性卻并非十分可靠,這樣就不利于充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另外一方面,注冊制中證券發行相對容易,一些質量較差的企業也進入證券市場,這樣就加大了證券市場的投機性,對投資環境的安全構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實行證券發行注冊制,對證券市場的秩序環境和投資者的素質條件要求較高。
(二)證券發行核準制
證券發行核準制,又稱實質審查制,是指證券的發行不僅應充分公開證券和發行公司的真實狀況,而且主管機關還應于事實公開前,對預定發行證券的性質、價值加以判斷,以確定該證券是否可以發行。對于不符合發行條件的證券,或對于投資人保護有危險的情況下,不予核準該證券的發行。
證券發行核準制,是在發行信息公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發行實質條件的限定,證券監管機構對證券發行申請的審核,重點在于發行人是否具備可發行證券的實質條件。這樣可以剔除不良證券,提高證券的整體質量水平,穩定證券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利益。其次,依據核準制,只要證券發行人具備了法定的實質條件,就可以發行證券,從而貫徹了市場主體地位平等、機會均等的原則,有利于證券市場的發展。然而,核準制也存在諸多缺陷:審核周期長,影響市場的運作效率;政府的責任和風險較大。
(三)注冊制與核準制的比較
注冊制以公開主義為基礎形成,主張市場各方的平等,而核準制以準則主義為基礎形成,重視政府的功能,二者在立法理念上存在差異。對于新興市場而言,核準制作為培育市場的一種方式,更有其存在的優勢。其有利于保障新興證券市場及保護中小投資者,安全性較強。注冊制在這一點上卻明顯劣于前者。然而,注冊制更能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原則,要求較高的市場完善程度。
注冊制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形之手”自我調節的本質特性,其不僅對發行人所處的市場經濟的完善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發行人有較強的行業自律能力;而核準制則更體現了行政權力對證券發行的參與,是“國家之手”參與證券發行的具體體現,這種制度在市場經濟發育不太完善的情況下較注冊制更有利于廣大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和市場秩序的維護。可以說,兩種制度各有自己的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注冊制與核準制應當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三、我國證券發行審核制度的現狀及展望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有證券發行,當時主要是探索試行的階段,政府沒有制定統一的證券監管法律制度。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對證券發行試行額度控制和行政審批的制度。1996年,國務院證券委對審核制度進行改革,推行“總量控制、集中管理、限報家數”的管理制度。1997年7月1日,《證券法》頒布實施,明文規定證券發行的審核制度為核準制。但是嚴格的說,當時中國實踐中所試行的審核制度并不是真正的核準制,而是一種帶有強烈行政性色彩的審核制。2005年《證券法》修訂后,新的證券法在第10條明確規定:“公開發行證券,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并依法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準,未經依法核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發行證券。”這表明,我國現行的證券發行審核制度為核準制,但我國的核準制與其他國家的核準制還是有所區別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
1、核準機構。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設發行審核委員會,依法審核股票發行申請。發行審核委員會有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專業人員和所聘請的該機構外的有關專家組成,以投票方式對證券發行申請進行表決,提出審核意見。發行審核委員會的具體組成辦法、組成人員任期、工作程序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
2、核準程序公開,依法接受監督。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照法定條件負責核準股票發行申請,國務院授權的部門依照法定條件負責公司債券發行申請的核準。核準程序應當公開,依法接受監督。這是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客觀要求。
3、核準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參與核準股票或債券發行申請的人員,除不得與發行申請人有利害關系,不得持有所核準的發行申請的股票,不得私下與申請人進行接觸外,《證券法》還規定不得“直接或間接”接受發行申請人的饋贈,從行為方式上進一步限制了監管人員的行為。
4、核準期限。《證券法》第24條規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應當自受理證券發行申請文件之日起三個月內,依照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作出予以核準或者不予核準的決定,發行人根據要求補充、修改發行申請文件的時間不計算在內;不予核準的,應當說明理由。”
5、效益投資風險自負。證券依法發行后,發行人經營與收益的變化,由發行人自行負責;由此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有投資者自行負責。核準機關只是依照法定條件和公開規章進行核準,不承擔投資風險以及企業經營狀況變化所帶來的風險。
四、結論
中國的證券發行審核制度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改革過程,從原先的審批制變為現在的核準制,可以說是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待完善的今天,核準制對培育新興市場、發展本國經濟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然而,核準制也并非完美,前文已經有所論述,這一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仍處于改革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嘗試。隨著市場機制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可以考慮將改革的目標從核準制轉變為主要由市場主體作出選擇的注冊制,這也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證券市場相互融通,各種證券監管體制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強力著.金融法[M].法律出版社.2004.
[2] 陳岱松.論證券發行審核制度[J].河北法學.2014(12).
作者簡介:楊璐源(1984—),云南省昆明市人,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