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國麗
【摘要】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教學,對于教師來說,是以生為本的具體體現。對于學生來說,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形式。對于培養小學生創造性的語文教學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感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 對話式教學 對話情境
一、教師創設民主、平等、真誠、信任的氛圍是對話式教學的基礎
師生對話應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沒有民主、平等,就沒有對話。這就要求教師從傳統的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中走出來,要尊重學生、尊重差異,這實際上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教師要把話語權歸還給學生,學生不僅有機會說,而且與教師共同決定著對話的形式和內容。另外,真誠、信任亦是對話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有自我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學生要相信教師及其他同學在引導和幫助自己發展。這樣,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才能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真誠的交流和溝通。這樣,民主、平等、真誠、信任和共同建設的對話氛圍形成之后,師生雙方共同交流的前提條件就具備了,也就打下了對話基礎。
二、教師創設對話情境是對話式教學根本所在
教師要善于創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情境。學生對文本的對話是指學生對教科書、課外讀物等文本的閱讀理解。“理解是能動的,帶有創造性質。”真正的對話,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經驗儲備,靈活地、多角度地體悟文本,讓學生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交匯、情感交流,感受他們的思想。在學習《悲壯的一幕》《我的戰友邱少云》這類情感深厚的文章時,教師就可以提出“文章哪兒讓你最感動?把你的感受寫下來。”這樣的學習要求,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感悟,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在學習《鯨》《蟋蟀的住宅》這類科普文章時,教師就引導學生說一說、做一做、寫一寫,在這樣的活動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在教《螞蟻和大象》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扮演小螞蟻,扮演大象,在對話中輕松學習,尤其是當老師扮演“大象”,與“小螞蟻”對話時,師生對話達到了高潮,當“大象”比賽輸了,耷拉著腦袋時,“小螞蟻”們有的告訴他失敗的原因,有的批評他不該驕傲,有的讓他振作起來,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不僅是引導者、學習的伙伴,還是一位共同的表演者,通過設計對話的情境,以一種敞開的方式去面對學生,以一個角色走進學生,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要善于創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的情境,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對話式”的語文教學,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彼此對話,相互交流,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妙。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交流等,從而鼓勵學生討論、爭論、比較,達到教學目的。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的對話自覺化、習慣化、理性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生活、時事,讓學生寫日記、寫隨感、寫作文,讓學生在創作中不斷地與自己的作品對話,不僅提高了寫作能力,還實現了自我潛能的激發、生命的喚起與人格的塑造。
三、做好對話式教學,教師要善于傾聽
教師善于傾聽,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對話教學暗含著傾聽的必然要求,善于傾聽是當代教師素質要求。只有傾聽學生、尊重學生、欣賞學生,給學生信心和勇氣,才會喚起學生學習興趣與自信,同時也讓教會學生懂得尊重和欣賞其他人。一次,觀摩一位著名語文老師上課,第一個環節是讀書,該老師請了一位學生讀第一節,讀得結結巴巴,還讀錯了兩個字,顯然他并不是一個優秀生,該老師又請他讀了兩遍,還有讀不準的地方,已有同學開始笑了,而該老師仍認真地傾聽,耐心地鼓勵,及時糾正錯誤,或許是老師的態度感染了學生,當那位同學流利地讀完這節,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觀摩那一節課上,那位同學竟頻頻舉手,回答也相當精彩,整個課堂也體現了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的氛圍。教師善于傾聽學生,不但能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能判斷他們的理解程度,及時發現他們的困惑,準確進行引導。在學習《將相和》一文時,一位學生認為:“藺相如機智勇敢,沒動一兵一卒,就打了勝仗。”我及時捕捉了這一信息,追問:“你為什么認為趙國贏了呢?”學生就秦趙兩國的大小、樂器的檔次,以及是誰命令演奏的幾方面進行了討論,明確這場戰斗的勝利是文將武將齊心協力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得到了升華。
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只有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對話式”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教師要鼓勵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對話中來,關注每一名學生的需求,只有這樣,對話的民主平等性才得以體現,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讓他們懂得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思辨地思考,如何提高并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