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軍
[摘 要] 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和學習方法。語文則是幫助小學生打好語言基礎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小學課程中的必修科目之一。文章旨在通過討論讀寫訓練對學生學習漢語的好處和進一步的學習改進方法,讓教師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讀寫訓練,加強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高段閱讀;讀寫訓練
語言學習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就是聽說讀寫。小學生的漢語教學,聽說練習是通過學生周圍的語言環境對他們進行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更多會選擇讀寫練習作為鍛煉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方式。
一、讀寫訓練的意義
(一)對閱讀訓練的含義
閱讀是指人們通過語言文字等書面材料來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對事物進行深度思考,擴展思維。閱讀作為一種主動的學習過程,其學習進度和內容選擇也都是可以自主選擇的。因此,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必修課之外,還要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時拓寬學生眼界,擴大知識面和提升文化修養。
(二)對寫作訓練的含義
寫作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符號的手段來描述事情的經過,事物的特點以及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內容,即通過語言文字符號的手段將大腦中抽象的思維和想法用一種具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寫作也算是人們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一種信息傳遞方式。寫作訓練就是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在特定要求下如何用書面語言創作文本,表達自身思想和情感的一種教學手段。
(三)讀寫訓練相結合的意義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或寫作訓練,都是不利于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教師僅讓學生大量練習閱讀而不關心寫作能力,會導致學生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卻不知如何運用;而教師只注重寫作能力的訓練卻不關心閱讀量的積累,學生只會寫出單調乏味的內容而缺乏內容的深度和語言的趣味性。教師將讀寫訓練相結合進行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閱讀范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以便通過大量的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素材運用能力。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而寫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只有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二、讀寫訓練對學生的重要性
(一)豐富學生知識層面,擴大學生學習視野
教師常常將聽、說、讀、寫作為語文學習的主要教學方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閱讀和寫作教學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輔之以聽、說練習。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除了閱讀課本中的必修文章之外,還應該閱讀課外讀物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視野。
(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寫作能力
從閱讀方面來講,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從寫作方面來講,通過寫作實踐和練習模擬提高學生的素材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學以致用的道理,明白實踐的重要性,重視語文課堂中練習的重要性,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掌握寫作技巧,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三、高段閱讀教學中讀寫訓練的常見方法
(一)仿寫句子
在語言的學習中,仿寫、縮寫和擴寫是常見的學習手段。而語文學習中的仿寫主要分為句式仿寫和段落仿寫。句式仿寫主要是通過閱讀范文后,挑選其中修辭特點明顯或句式特點鮮明的句子作為例句,然后保留其中的主體部分,將其余部分替換為其他相似詞語,讓學生做模仿練習。如在學習《春天來了》這篇課文時,“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們仔細地找啊,找啊”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描寫春天,教師則可以讓學生運用擬人的手法來模仿例句,練習描寫夏天、秋天、冬天的寫法。而段落的仿寫可以算作是句式仿寫的升級版,就是對范文中選中的段落進行每一句的仿寫,然后將仿句集中在一起。但需要注意的是,段落的仿寫不僅僅是對每一句的仿寫,還應該注重句群之間的關聯和情感,而不是盲目地進行模仿練習。如《少年閏土》描寫:“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教師可以在講解這段環境描述中的方位順序和表現作用后,再找出其他類似的環境描寫范例,讓學生在深入學習之后進行同樣的環境描寫練習,讓學生從大量的練習中掌握環境描寫的寫作方法。
(二)看圖說話,續寫故事
小學課文中除了包含抒發情感的語句外,還有很多留白的藝術表現。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作者往往通過留白方式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將詩歌中想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隱藏在其中或是將景物描寫隱藏起一部分,在閱讀后則留給人回味無窮的體驗,使人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注意課文所運用的留白方式,要深入研究和了解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表達方式,所體現的情感又是什么,同時應該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立足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擴展想象,鼓勵學生將故事空白處進行補充、填補或是擴展延伸。
(三)縮寫和擴寫句子
閱讀能幫助學生認識文章的人稱視角選擇的重要性以及書寫文章時安排內容的詳略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人稱視角下文章表現的情感有何不同,內容描述上又有何區別以及文章的詳略安排又該如何選擇。然后再挑選合適的閱讀材料作為范文,讓學生通過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改寫的方法來感受不同人物視角下人物情感表達的區別和動作心理等描寫的不同;或者教師可以選取部分文言文或是現代文,讓學生進行內容的擴寫和縮寫,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題,學會從冗雜的文字表達中把握中心思想、總結主題的能力以及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習中鼓勵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和延伸學習。
(四)寫讀后感
讀后感是指學生在學習或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行文字后,把從中得到的啟發和具體的感想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一種實用應用文體。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教師經常用到的一種學習方法,以此鼓勵學生思考閱讀內容,鍛煉學生寫作能力。通常,讀后感就是通過閱讀對某些內容進行深度思考,獲得啟發的過程。這些感想是對未來的暢想和計劃,也可以是抨擊和批評現實中某些不良現象或是違法行為,甚至是對故事結局展開合理大膽的后續想象。教師在教學生寫讀后感時不僅要指導學生如何寫好,還要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讓學生從閱讀和寫作過程中學會成長和感悟生活。
教師不僅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應該重視他們的寫作能力。在閱讀方面,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讓學生從閱讀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擴大學生的知識層面;在寫作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寫作,不要因為害怕寫偏題或是無素材可寫等問題而懼怕寫作,要鼓勵學生將理論加以實踐,才能夠明白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通過寫作練習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發揮自己的學習優勢,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