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道鳳 丁景輝
摘 要: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一部分,作為大學生必修的大學英語課程,也可成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剖析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缺席”現象存在的原因,并探討了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相應措施,并對具體培養方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思辨能力;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
一、引言
當前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為了經濟的騰飛,而是為了實現更深層意義的中國夢。大學英語教學在當前形勢下逐步擺脫工具性的社會需求定位,成為國家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培養具有良好思辨素養的英語學習者已成為國家外語戰略、文化發展和民族自信提升的一項重要指標。然而現階段,英語學習者的“思辨缺席”現象成為我國外語教育中較為突出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當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呈現出一種割裂的態勢,從而導致教學中追求片面的工具化功能,忽視了高層思維能力和外語教學的社會功能。
二、思辨素養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大學生思辨素養的研究不僅是一個歷史課題、文化課題,更是一個中國外語教育的戰略問題。
起初,國人學英語所承載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人學習英語的主要使命是為了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英語教育的思辨素養是我國發展歷史的長河中的特定階段所面臨的課題,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英語教育是中國文化與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進行交流時的重要工具,如何批判地看待這些文化的影響力是語言教育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我國的英語教育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以英語為二語習得群體。英語學習者的規模、英語教育在中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對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直接關乎國家未來發展戰略。因此,重視英語學習者思辨素養的培養是國家整體外語教育發展的戰略考量之一。
三、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思辨缺席”現象
思辨缺席是針對我國外語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現象提出來的。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師黃源深教授在其1998年的《思辨缺席》一文中描述了大學英語教育中所出現的“思辨缺席”現象。黃深源教授將這種因缺少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現象稱為“思辨的缺席”。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映出我國外語教育思辨素養培養的嚴重不足。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選擇方面,我國往往側重語言知識的夯實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因此,很多學生在邏輯思維和條理性方面較差,缺乏較強的思辨能力,表現出思辨缺席癥和智力不足等現象。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可見,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辨能力已成為英語教育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更是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性任務之一。
四、大學英語教育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
思辨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如果學生缺乏思辨意識、思辨能力、和思辨素養,那么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將是無緣之水和無本之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筆者將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一)教學目標應與時俱進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學目標由學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學科本身發展三個方面共同決定的。而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目標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了與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等之間的聯系。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過分強調某一因素都是不正確的,必然會顧此失彼,導致英語教育中所呈現出一種割裂的態勢,必然造成學生的學習脫離現實。學習目標以應試為導向,學習方法機械,更無法提高思辨素養。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體系構建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的要求,即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夯實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要提高學生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
(二)突破原有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授方式和以“應試”為目標中心的課堂教學很難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為了解決學生“思辨缺席癥”問題,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改變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首先,在制定教學大綱時,教育部門應將思辨能力的培養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中,教師可根據所授課程的具體特點,設計課堂活動和訓練形式。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可采用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通過啟發式提問與相互辯駁的方式來開展教學,而不是填鴨式的知識傳授。例如,教師設計師生問答和簡短討論,引導學生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展開思辨。或者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要求他們課上發言,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接受老師或其他同學的提問,教師通過討論和辯論的形式組織教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孫有中教授強調:“無論是什么課程,無論采用何種形式授課,檢驗一門課程成功與否的重要的標準應該是看它是否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改變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建立形成性評估機制
一般說來,考試是指揮棒,考試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要想讓學生重視思辨能力,并有意識地去提高這一能力,就應該將思辨能力考查納入課程考試中來,在大學英語課程考試中引入形成性評估機制,即除了傳統的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考核外,還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個人或小組演示、個人或小組調研項目等多種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練習與測試的形式。當然,不論以何種形式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進行考查,教師在關注語言質量的同時都應該高度重視學生在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現,賦予后者同樣高甚至更高的分值。
(四)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根據CBI,即“內容依托”的教學模式的指導,將學生所學的目標語視為工具,把語言學習和學科知識的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的知識內容來設計課堂教學,把語言技能的訓練融入到知識學習過程中,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把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還能學到所需要的知識。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辨素養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將語言技能訓練、知識習得和思辨能力培養融為一體。
五、組織教師參加系列思辨能力培訓
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教師必須是一個合格的思辨者。教師必須清楚什么是思辨能力?哪些思維品質和認知技能構成了思辨能力的核心?如何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如何在教學中有機融入思辨能力訓練,有效提升學生的高級認知能力和相應的情感素質?如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學習環境?如何評測學生的思辨能力?在這些方面,英語教師普遍準備不足。為此,當前大學英語教師發展規劃必須重點推進思辨能力教學策略系列培訓,培訓可以采用多種方式。
第一,邀請有關專家舉辦系列講座,普及有關思辨能力教學的基本知識與操作策略;或邀請有關專家與教師組成研修小組,就思辨能力教學策略與方法分專題進行深入研討與經驗分享。
第二,選擇有代表性的課程和教師開展課堂行動研究,有計劃地嘗試引入思辨能力教學策略和方法,改進現行教學規范,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第三,搭建思辨能力教學資源在線共享平臺,提供優秀教學案例錄像、優秀教學大綱和教案、相關研究成果、國內外教學經驗等資料供教師閱讀和下載,建立教師在線討論社區,開通專家在線咨詢。
六、結語
隨著全球化,特別是數字時代信息化的進一步深化發展,以及國際間日益密切的合作與交流,國家對高校畢業生的人才培養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國內高校的改革和發展主題之一必將是大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而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思辨能力培養。為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各高校必須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為導向,正視現實存在的學生“思辨缺席”問題,著力推進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以及師資發展等方面的改革,以滿足國家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參考資料:
[1]阮全友.學習共同體視角下英語學習者思辨素養發展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5.
[2]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中國外語,2010(1):14-15.
[3]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3).
[4]常俊躍,劉曉蕖,鄧耀臣.內容依托式教學改革對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發展的影響分析[J].中國外語,2009(3):40-53.
[5]張嘯.大學英語有效教學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6]胡文仲.對我國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回顧和再思考[J].外語界,2008(5):18-23.
[7]Chesters S. D.The Socratic classroom:Reflective think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quiry[M].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12.
[8]Dozier C.,Johnston P.H.&Rogers R.Critical Literacy/Critical Teaching:Tools for Preparing Responsive Teachers[M].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