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往只注重教授學生課本知識的應試教育愈加達不到這種要求,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在此條件下,以往被忽視的音樂教育被逐漸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通過多重途徑加強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構建音樂審美教育的師生共同體、在對話與交往中提升音樂人才的審美能力,以此推動我國素質教育工作深入開展,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從而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審美人才。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德育功能;意識形態;對話與交往
【中圖分類號】G623.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在人的意識形態領域起著重要的建設作用。如同政治、科學、宗教、文學道德一樣是一種意識形態,音樂審美教育是審美意識形態的重要表現,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與經濟基礎相對的上層建筑形式,是人類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形成的一種非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音樂審美教育的意識形態具有三個基本的表現特征:即它的形成有一定的社會經濟作為基礎;音樂審美教育的意識形態是系統化、整體性的教育體系;音樂審美教育的意識形態不是個別人的思想觀念,而是代表著整個群體的利益。音樂是美的藝術、美的外化和美的最高表現形式,在音樂藝術王國領域中,聲音作為最能表現美學特質和最具有美學藝術感染力的表現形式占據音樂藝術的主導地位,音樂藝術是一種聽覺性藝術,學習音樂需要將聽覺器官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培養自身的音樂感知能力。所以,大眾要體會音樂、感受音樂的美,可以從聽覺上深刻感受音樂的審美形態,音樂審美意識形態帶有一定的隱蔽性,這需要聽眾從具體的音樂現象和音樂行為中進行概括。
第二,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闡述審美教育中的德育功能首先需要弄清楚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內容,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人的品質、價值觀、法律、心理等健康教育,而審美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音樂感知、音樂欣賞、節奏把握等內容。雖然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娛樂性很強的藝術表現形式,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音樂對于開發學生的思維、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藝術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中,審美是其外在表現形式,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本質要求和根本靈魂,音樂教育本身是一種情感類的教育,人們在創作、演奏、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本身受到音樂的一種教化功能,自身的品格和情感體驗也會富于變化,比如學生可以用眼睛和耳朵體察生活中的苦與樂、培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體察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自覺地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欣賞《黃河大合唱》這首音樂作品時,聽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對祖國濃濃的熱愛之情和與侵略者戰斗到底的決心和意志,從而使自身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正確對待世界、對待人生,樹立崇高理想和正確的三觀,健全自身品格,時刻規范自身言行,從而為祖國的崛起而不斷奮斗努力。
第三,在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發揮著重要的情感教育價值。音樂是人靈魂的象征,是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不管是輕音樂、古典音樂、搖滾音樂還是其他任何音樂,我們都能感受這些音樂類型中富含的音樂精神,比如,作者在音樂演奏中寄托的情感、哀思、悲鳴,作者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期望等精神層面的表達。音樂教育作為我國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健康、有活力、向上、充滿正能量的音樂旋律、節拍將學生帶入到一個追求真實、向上、善良、魅力的境界中,從而成為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不可忽視的是,教育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培養人的情感教育價值的重要窗口,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和傳承的方式,音樂審美教育作為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更不例外。因此,在注重傳授學生音樂技巧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情感世界的積極構建。情感教育是音樂教育中師生所必須的教育,它主要關注學生的信念、情感、心理健康發展,注重人的自我個性的充分釋放,重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關注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使學生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愉快。在現實的音樂教育中,由于片面強調了審美教育的功利性價值而忽視了其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從而教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引向了功利學習的層面。情感教育的提出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目標取向上,克服音樂學習中的嚴重失衡現象,從而在音樂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把情感教育視為理想教育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在音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情感品質,提高他們對自我情感的把握調控能力,從而對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保持愉快、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對事物充滿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敢于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實踐研究
第一,構建音樂審美教育的師生共同體。“獨學而無友、孤陋則寡聞”實施個人主義,不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是一種功利性嚴重的片面的教學體系,在這種體制下,高校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充滿了競爭,學校完全不具備讓學生自由健康成長的環境與土壤,因此,高校必須竭盡全力構建師生通力合作、學生自由成長的人文環境,讓師生在日常交流中溝通分享學習資源,共同完成音樂審美教育的教學任務。這就需要師生在不斷的對話與交流中重構音樂審美教育教學體系,構建師生共同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營造師生之間濃厚的信任氛圍。只有教師和學生相互信任,審美教育才能有情感和信念的支撐,只有在信任的文化氛圍中合作,教師才能進一步了解學生想什么,從而更好地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師生之間相互協調、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學生在互動中實現知識,與成長的有效融合,使學生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增強參與意識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二是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構建師生共同提供體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撐,實施人本管理的教學學習制度、多元的評價體系和考核體系,從而構建音樂審美教育師生發展的共同體。
第二,在對話與交往中提升音樂人才的審美能力。音樂對話交往教育論主要以交往理論的主體間性、理解、對話、生活世界這幾個核心思想來關照音樂審美教育,認為音樂教育是一種主體間性的對話與理解的過程,音樂教育的意義在世界生活中生成與發展。對話與交往這兩個詞有不同的深刻含義,對話是高校開展音樂教學最主要的方式,以對話為形式的音樂審美教學不僅要求有重要的理論基礎,更要有很強的實踐性,對話是兩個甚至更多的主體之間深入的接觸、交流、談判、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交往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人不能在脫離與社會的交往中獨自存活,一旦放棄交往,人的生命就終結了。交往是生存在社會中的每個個體的本性和本能需要,是人的一項自由權利。在師生的對話與交往中,通過師生的深入交流對話可以使學生尊重音樂審美教育的藝術特質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喚起對音樂的認同感、歸屬感,尊重音樂、尊重藝術、尊重審美,可以使學生展現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將音樂教育的理念貫穿其中,使感性與理性鑲嵌融合,使學生在音樂教育中接受教化、陶冶身心、健全心靈。音樂審美教育作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重要標志,其中的審美教育遠遠超出了美的本質要求,它將全面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和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童玉嬌.審美視角下的音樂教育[J].當代音樂,2018 (9):51.
[2]張君,李穎.淺談音樂審美教育[J].大眾文藝,2012(8): 13-14.
[3]王羽.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經營管理者,2015(17):51-53.
作者簡介:李銘磊(1985—),男,漢族,山西省運城人,碩士,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