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多民族文化國家,且民族文化寶藏豐富,特色各異。就以民族器樂文化來說,據出土文物考證證實,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多種器樂表現形式,隨后千百年來各種傳統民族器樂發展更是百花爭鳴、爭奇斗艷、締造了中華文明一段不朽的音樂文化歷史,正象征了中華民族人民偉大的智慧與創造力。本文中就探討了當代社會環境對民族器樂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具體影響,轉變思維,證明它們在新時代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可行性。
【關鍵詞】民族器樂;傳承創新發展;網絡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J61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擁有數千年的文化歷史,它是各組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集聚智慧、共同創造出來的藝術文化內容形式。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所以不同民族也擁有不同的民族器樂藝術表現形式,它們都擁有著各自不同的傳承創新發展歷史,通過不同形式對其加以利用和保護,凸顯其作為精神食糧的價值與意義。但是,在當前復雜的多文化沖擊環境背景下,民族器樂的發展地位也岌岌可危,如果不加以正確利用和保護,很可能瀕臨消亡,因此必須首先分析當代社會環境對民族器樂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具體影響。
一、當代社會環境對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影響分析
當代社會環境存在多元化文化內容,網絡信息化體系發達,所以在如此背景下,以傳統方式傳承發揚的民族音樂文化必然會受到巨大沖擊,甚至被多元文化及網絡文化所取代,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因此有必要基于當代社會網絡信息化環境對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發展所造成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一)網絡環境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影響
現代網絡環境對傳統傳統民族音樂的影響沖擊最大,它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存在于各個方面的。網絡技術的飛躍發展讓當前民族音樂文化被匯聚起來,當然與民族音樂文化一塊的還有更多來其它次元文化,其中某些文化就強烈影響并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從音樂藝術欣賞角度來分析,在受到傳統文明影響后,民族音樂藝術本身會發生變化,它必須做出改變來迎合當前的音樂文化發展軌跡,迎合當代社會人們的欣賞審美口味。但是某些傳統民族音樂無法做出創新改變,它們的文化表現形式只能特定反映某些地區文化、某些特定事件以及某些特定環境和歷史時期,這就導致他們在新時期內無法實現自我創新,無法滿足新審美標準,在過分被局限的環境中逐漸縮小自身的文化影響范圍,直到最終逐漸落入消亡境地。
(二)網絡環境中生存環境改變對民族器樂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影響
在當代網絡社會環境中,傳統的民族器樂傳承發展生存環境會發生改變,其創新發展也會受到極大影響。就這一點來講,就說明在網絡社會環境沖擊下,民族器樂在求發展過程中自身的生存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即當前民族器樂的傳統生存土壤已經逐漸貧瘠,地方由于缺乏資金與人才,且民俗文化傳統也在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逐漸變淡,所以民族器樂固有的文化氛圍已經逐漸散去。許多民族器樂班為尋求傳統器樂文化宣傳、盈利在城市中表演,但收益甚微,拓展空間極其有限。如果不能通過網絡環境宣傳自身,無法構建以網絡為主導的音樂文化傳承體系,那么在當前社會環境中民族器樂傳承與創新的發展路徑也會越來越窄。
(三)網絡環境中傳承與保護機制建設對民族器樂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影響
網絡環境中傳承與保護機制建設對民族器樂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影響頗大,首先在新社會環境中,如何建立傳承與保護機制成為關鍵,它需要體現一定的科學性與客觀理性內涵,基于嚴謹的學術態度發掘整理相關資料,構建傳承與保護機制。例如二胡、古箏等民族器樂就已經構建了專門的全國性乃至國際性傳承發展機制,而有些則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建立相應的有效保護機制,希望對傳統音樂藝術起到一定的核心保護作用。在網絡的影響下,這種傳承與保護機制必須擺脫傳統的原生態保護模式,重新思考與時俱進發展思路,構建有效、細致、科學、規范與系統的新民族器樂文化發展機制,為其保護與創提供有價值參考借鑒。
客觀講,當代網絡社會環境對民族器樂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影響是巨大的,主要受到來自于網絡環境的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民族器樂應該適應這種社會環境變化,體現一種包容、融合的態度與積極創新發展的決心。
二、當代社會環境對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
現代網絡技術所營造的當代社會環境對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希望我國民族器樂文化能夠秉承傳統并銳意創新。為了實現這一點,傳統民族器樂傳承必須尋找到新的發展環境空間,借助當前強大的網絡技術構建保護機制,并在運行新保護機制過程中不斷思考創新,讓傳統民族藝術形式能夠融入到現代世界先進的流行音樂洪流中,成為世界性的音樂藝術形式,體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先進文化理念。如此一來,我國民族器樂藝術文化也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所以必須建立傳統民族器樂的有效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機制、路徑。
(一)新環境中完善民族器樂文化傳承機制
首先要在新的網絡環境中完善民族器樂的文化傳承機制,建立全新且獨立的創作、演出與教育機制,即內部傳承機制,這對于傳統器樂文化的傳承是非常有益的。
第一,做好民族器樂文化保護機制。民族器樂本身是具有留存性與流傳性特性的,它們在流傳到市場以后還會體現一定的市場化與商品化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族器樂的市場化與商品化是無法匹敵流行音樂文化的,因此必須從民族音樂的版權保護切入構建保護機制,基于最新的《著作權法》,監管網絡傳播環境,注冊民族器樂網絡傳播版權,用數字技術轉爐民族器樂內容,結合民族器樂的實際表現狀況充分利用整體性、搶救性、生產性這3種保護方式實現對其傳承環境的及時復原與完善,實現網絡時代環境下民族器樂文化內容的有效保護。
第二,打造民族器樂文化創作機制。許多民族器樂文化之所以消亡是因為它已經失去了創作能力,無法推出新作品固然會降低民族器樂藝術文化表現力與影響力。所以要注重民族器樂傳承的民族性、時代性與融合性特征,充分表現出民族器樂藝術文化的獨有內涵、品格、氣質與風貌。在創作過程中還要展現它的時代性與融合性特征,以融合性為例,就是要主動融合西方隱喻文化,但并不對自身民族性文化內容進行妥協,在新時代、新文化背景下滿足民族器樂文化發展創新的實際需要,通過全方位文化融合體現民族器樂的普適性,保證它能夠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第三,打造民族器樂文化的新表演舞臺。無論在任何一種社會環境中,民族器樂文化的傳承者都必須擁有扎實過硬的演奏技術做基礎,特別注重對民族器樂發展耐心與決心的發展。首先是耐心,傳承者必須苦練演奏技術,同時對民族器樂藝術文化產生一種尊重甚至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將其視為是一種情感寄托與靈魂。其次,民族器樂演奏應該注入靈魂,在演奏中投入熱情,實現情感共鳴。當前通過網絡技術條件,民族器樂文化表演也能夠在網絡上實時遠程進行,這從根本上增加了參與演出觀賞與文化交流的人數,讓更多人能夠在世界各地觀賞到民族器樂表演,像諸多高校就采用這一方式展開教學與大型比賽活動,目的就是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共同學習鑒賞民族器樂文化,并融入氛圍中形成一種民族器樂文化發展傳承與創新的生態圈。
(二)新環境中豐富民族器樂文化傳承方式
對民族器樂文化的傳承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特別是新網絡環境中,利用智能化新媒體這一創新手段可保證民族器樂文化的有效傳承,其傳播范圍大、傳播速度快且互動便捷,可實現傳統民族器樂文化與新媒體文化的超時空交流。
就針對新媒體與當代觀眾的現實審美需要,需要為傳統民族器樂文化發展樹立新傳播體系,實現民族器樂本身與新媒體平臺的良好互動。例如央視《風華國樂》欄目就曾專門推出過民族器樂演奏外國名曲專題節目,像《藍色多瑙河》《土耳其進行曲》等世界名曲都被生動全新演繹出來,并在網絡上獲得廣泛傳播,這一創新獲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不但給予觀眾全新的音樂表現形式體驗,也讓我們真正認識到了民族器樂的魅力所在。嚴格來說,這種對民族器樂文化傳承保護機制的創新是迎合了新媒體平臺建設需求的,它打造了民族器樂的社會化、國際化推廣平臺,針對當前人們的欣賞品味與欣賞角度搭建了新平臺、打造了新格局,讓新媒體與民族器樂融為一體。
(三)新環境中實現民族器樂文化與當代教育的融合與傳承
在新網絡環境中將民族器樂文化融入到當代教育體制中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教育建設才是民族器樂文化傳承的最好路徑。當代社會中城鎮學校學生并不了解民族器樂,所以通過這種表演、講座、比賽、選修課的形式引導了解民族器樂,對民族器樂產生興趣,如此可有效拉近學生與民族器樂之間距離,并為他們打下良好的民族器樂學習基礎,為未來民族器樂文化生態圈的有效建設埋下種子。所以學校還應當作為民族器樂未來發展傳承的主陣地,通過完整健全的校園網絡環境實現對民族器樂的微課、MOOC多元化教學,構建新教學機制,全方位傳承民族器樂文化內容。
三、總結
民族器樂是我國藝術文化的瑰寶,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它面臨著傳承發展困難的現實窘境,所以人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并改變思路,為民族器樂文化發展探索一條新發展道路,運用豐富多元化的網絡環境來影響民族器樂文化,指引它走上未來傳承保護的創新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江博.當代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205(3):68-72.
[2]卓嘎.少數民族樂器教育發展初論——少數民族樂器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視角[J].音樂探索,2014(4):75-80.
[3]傅藝.基于文化自覺的民族傳統樂器傳承模式探討——以德宏傣族樂器“光邦”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12):89-92.
作者簡介:王鯤(1978—),女,漢族,浙江省嵊市人,南昌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