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參與的表現形式,也是發展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本文筆者從唱會歌曲的方法、唱好歌曲的途徑、會唱歌曲的要求這三方面著手,旨在培養學生自信歌唱的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歌唱能力;核心素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的發布,如何讓學生得到全面、自主的發展成了各學科教學的新思考。音樂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情趣、音樂感知、創意表達、文化認同四個方面。歌唱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參與的表現形式,是音樂課程“表現”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著名音樂教育家吳斌老師針對唱歌教學中出現的忽略音樂本體的學習與感受、識譜教學環節不夠扎實等情況,在“全國中小學課堂唱歌教學展示與研討會”上提出了“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這三個觀點。唱好歌是在唱會歌的基礎上體現的,而會唱歌則是在唱好歌的基礎上生成的。如何更好地讓學生把歌唱會、把歌唱好,在歌曲學唱過程中培養學生歌唱及其相關能力呢?根據平時的教學,筆者認真進行了實踐,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
一、唱會歌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日常教學中,不管是獨唱還是齊唱時,經常遇到有些孩子不夠自信,音準、節奏出現問題,還有高音低唱以及跑調的現象,甚至有的孩子壓根就不原意張嘴唱。怎樣改變這些現象呢?結合平時的音樂教學,筆者做了一些簡單的嘗試。
(一)高質量的范唱
柯達伊認為,人聲是自由而且接近的,它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因此,唱歌教學中教師的范唱極為重要。通過教師的范唱,學生對歌曲有了最直接的聽覺體驗,有利于更好地學唱歌曲。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加依賴于教材中自帶的音響資料,弱化了示范演唱的作用。
俗話說:給學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音樂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使范唱更具感染力。例如,教材中的民歌教學,有的作品的錄音范唱很原始,學生聽不懂,一聽就哈哈大笑;有的是學生錄音,欠缺了點原民歌的味道。這時教師不需要用過多的語言去講解什么,只需要形象生動的范唱,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并模仿。舉手投足之間將音樂之美傳遞給學生,這樣學生對民歌就沒有那么排斥,反而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
(二)帶目標的聆聽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教學必須立足于聽。想要會唱一首歌曲,最關鍵、最重要的還是音準。教師要少講述、少分析;讓學生多感受、多體驗,要把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和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學生帶著目標去聽,才能提升其聆聽音樂的能力,更好地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例:五年級下冊歌曲《劃船歌》
一聽:歌曲的情緒以及演唱順序;
二聽:歌曲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并找出歌曲中旋律起伏最大的樂句;
三聽:歌曲中有沒有旋律相同的樂句;
四聽:歌曲的第一段落由幾個樂句組成。
(三)自選方法學習
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問題,有些孩子不是主動地在學習,而是在被動地獲取知識,因此,課后歌曲的演唱效果不盡人意。教師還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采用藝術的手段,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即使離開音樂課堂,他們依然能運用課堂上收獲的學習方法來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正如中國有句古話所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參差不齊的,這時可以讓學生看著歌曲文本,聽著循環播放的音樂自己選擇方法進行學習。識譜強的可以側重于文本,選擇視唱法;識譜薄弱的可以側重于歌曲的音響,采用聽唱法為主。這樣不僅克服了單純使用某種教學方法的缺陷,而且為學生提供了選擇學唱方法的空間。
(四)創設合適情境
情境教學創始人李吉林老師說:“缺乏美感的教學,會使課堂教學變成沒有情趣的單純的符號活動?!鼻榫辰虒W包括表演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等,這種學習方法更加適用于低年級的歌唱教學,既符合音樂學科寓教于樂的特點,又適合孩子們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不僅能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和感受音樂,還能提升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能力。
(五)發展內心聽覺
內心聽覺不同于普通聽覺,它是一種存在于頭腦中的聽覺映象,即使在沒有傳聲輸入時依然存在。良好的內心聽覺是學習和理解音樂,進行音樂活動的保證。發展內心聽覺,可以促進學生保持穩定的音高感覺。這種“藏起來的歌”,適用于所有熟悉的歌曲。
二、唱好歌曲,訓練自我認識的能力
歌唱是發自心靈的,唱歌教學應該培養學生自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就需要在唱會的基礎上進行提升,融入音樂的表現手法,即“唱好歌”。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意識。
(一)學習活動與反饋活動巧妙結合
談話法是小學音樂課堂常用的一種學習反饋方式,但是這種方式也有其不足之處:(1)只能在學習活動結束后進行;(2)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只能以學生個體反饋的方式順序進行;(3)只能反饋結果,很難反饋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否及時準確地反饋,直接影響到教學的進程,甚至決定教學的軌跡。
例:展示課《春天舉行音樂會》
學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時,在每個樂句的第一拍上拍手;教師以手勢及時示意學生拍擊的次數,并在電子白板的歌篇上標出八個樂句的序號。
以動作(拍手)來代替語言反饋,這樣全體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師也不需要等到活動結束后再接受反饋,可以很容易就觀察到學生是否認真參與;而且可以通過聽每個樂句第一拍的拍手是否整齊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好壞。因此,學習活動和反饋活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學習過程也是反饋過程。
(二)前后歌唱效果比較,找尋差距
歌唱屬于“表現”領域,自我評價是“感受與鑒賞”領域。音樂課上,教師常常會讓學生在演唱的同時關注自己的演唱效果。但是學生一心不能二用,很可能顧此失彼。
在展示課《春天舉行音樂會》中,教師利用數碼攝像機在學生演唱時進行拍攝,學生只需要專注地唱完歌曲,然后觀看自己的演唱錄像,對自己的演唱效果進行評價。這種操作進行了兩次,卻不是連續進行的,中間間隔時間為15分鐘。雖然形式、內容完全一樣,但是通過前后歌唱效果的比較,學生很容易發現兩種演唱間的差距,從而提高自我評價的準確性,訓練自我認識能力,建立歌唱自信。
(三)把握音樂表現技能,表達情感
要讓學生把歌曲唱“好”,教師在領會作曲者創作意圖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從歌曲速度的變化、力度的變化、音色的變化等方面對歌曲進行情感處理。同樣的歌曲,所作的處理不一樣,演唱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然、自信的歌聲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并用合適的方式讓他們感悟到音樂傳遞出來的豐富情感,以此達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會唱歌曲,獲得自信歌唱的能力
“會唱歌”的要求很多,范圍很廣,但濃厚的興趣、自信心、快樂是會唱歌的前提。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緒和風格,激發學生有感情地歌唱。同時,還應注意正確的姿勢、有規律的訓練習慣、有效的呼吸方法、正確清晰的咬字等一定的技巧作為支撐。旨在培養學生自信歌唱的能力,并在歌唱中獲得快樂和滿足。
音樂的本質是表現人類的思想感情,是人類交流感情的一種高層次活動??逻_伊曾這樣說過:“音樂屬于每一個人,音樂教育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而非某些天才的特權。”在歌唱教學中,我們要勇于從“教書匠”變為“引導者”和“合作伙伴”,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歌唱,從唱會歌到唱好歌再到會唱歌,愿美妙的音樂播撒到每個孩子的生活中。
作者簡介:陳蕓(1985—),女,漢族,江蘇常州溧陽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歌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