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理論課程重點對學生實際能力進行有效培養,這與基礎音樂教育領域中進行復合性人才培養需求相適應,也是重視實踐教育的選擇。本文分析了能力本位及教育,提出應用理論課程價值重構路徑。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理論課程;能力本位;重構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高等音樂教育能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師資人才,但是,如今的高等音樂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很多方面還不能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特別是缺乏實踐能力。這是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知識本位而產生的。要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進行高等音樂教育課程價值能力本位重構成為重要應對措施,通過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錨定能力本位價值取向。
一、能力本位及教育
(一)能力本位
從廣義看,能力本位超越了教育學含義,重視能力發展和品德教育,相應的哲學發展核心理念就是能力本位,通過健全人格教育,展示真實能力和品性。[1]從狹義看,能力本位是教育觀念,來源于課程改革,是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不只是進行知識掌握,要有相應的活動能力,也要相應的技術技能知識及理解能力。
(二)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能力為本開展的教育。從職業教育或普通教育的角度來看,能力開發及培養是教學核心和目標,是現代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區別。傳統教育只進行傳輸音樂知識,很少重視開發學生能力,不能從培養能力方面進行知識傳遞和選擇,所以,不能把能力價值知識變成學生能力,只進行知識傳遞。能力本位教育重視知識消化和潛力開發,重視培養人才適應社會需求。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進行認知與發展、實踐、創造、競爭與合作等能力的培養。能力本位的新內涵體現人的發展規律,這是現代教育新思想。能力本位課程的目標是開發和培養現代能力。能力本位教育是現代教育思想,在課程設計、教學規律、學習過程、教材結構等方面有獨特優勢。能力本位教育有四個理論體系進行支撐:第一,課程基本理論,有目標、內容、課程組織;第二,學習能力,包括學習動機、本質、過程,這些是培養能力的關鍵;第三,教學理論,有相應的教學內容、目標、組織等三方面;第四,教材理論,是應用功能塊實施模式劃分,實施教材編寫。這四大理論體系在高等音樂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二、實施課程能力本位重構的路徑
課程能力本位重構是綜合過程,課程理念的指導是能力本位,課程目標是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評價的指標是能力。在課程教學理論和實踐過程中,一定只是以能力為本,目的是學生發展,進而才會實施課程能力本位重構。根據實踐看要以兩個路徑實施:第一,根據音樂理論確立能力本位內涵;第二是進行音樂理論課程內容實施模塊設計和能力價值分析。
(一)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及能力價值是主體和客體關系
能力本位課程重構,第一,要對學生進行主體性確立,明確學生主體地位。不同于知識本位學科邏輯,能力本位課程從學生角度組織和選擇課程內容,是實施能力本位重構基礎。[2]要對學生詳細了解,對學生合理尊重,研究學生重點,有效把握學生接受能力,真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第二,研究能力本位當中的能力。能力本位通常包含四個方面,分別是認知與發展、實踐、創造、競爭與合作四種能力。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學生本位能力有音樂專業、教學、教育管理、信息素養、自我完善及發展等能力。而音樂專業能力包括音樂基礎理論、音樂史等知識及欣賞能力,相應的視唱、視奏、合唱、合奏組織、指揮等能力,在作曲技術理論知識中,分析音樂作品、表現音樂、舞蹈表演、創編少兒舞蹈等能力。和這些基本相同,未來工作者具有的音樂能力有下面更詳細劃分。第一,理解相應音樂作品、運用音樂技能、表演相應音樂的能力;第二,演唱、伴奏、指揮能力;第三,對他人表演能指導和評價的能力;第四,表達個人思想感情、組織聲音材料能力;第五,根據原作及各種風格實施即興表演、理解音樂的能力;第六,能夠進行解釋和確定滿意作品集不滿意作品;第七,改編和記錄表演音樂的能力;第八,確定、解釋音樂創作手法的能力;第九,有對創作方法評價情感;第十,對音樂聲音產生方法準確描述。在高校基礎音樂教育中,音樂能力的分類是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等能力。所以,學生能力有音樂理解、感受、思辨、分析、表達、踐創新等能力。這幾項能力為三個階段:音樂理解、感受是向內吸收能力;識別、分析是學習消化能力;表達、實踐創新是向外輸出能力。三個層次構成了能力本位內涵。明確了學生主體性地位和能力內涵,進而為能力本位課程價重構奠定了基礎。
(二)以能力為標準進行課程內容的能力價值分析和模塊化設計
判斷課程內容價值時,要對重視傳授知識課程價值取向為能力本位價值取向,要對課程內容實施能力價值評估。[3]根據課程群方向,與音樂美學、音樂史、音樂學等課程,進行分析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課程目標是要對學生的知識吸收、消化、理解、應用、技能的實踐能力培養。課程內容重點是對學生培養哪種能力,達到哪種程度。在課程實踐中,改變只進行知識傳授形式,把培養能力作為目標,讓學習過程體現學生實踐能力。課程教學評價標準是怎樣對學生培養。而課程內容的研究,對其理論定義還有不同,可目的都是培養能力,要對其逐步統一認識。有人高校音樂專業的基礎課程是音樂理論課程,其中有基礎樂理知識、和聲學、復調、音樂史、曲式分析、音樂概論、配器等。能使學生打好理論學習基礎,也為學生今后的音樂教學、文藝指導、藝術創作等作好準備。有人認為,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理論課可以分為基本樂理、音樂史、視唱練耳等三類,其中包括的課程是基本樂理、曲式與作品分析、和聲基礎、視唱練耳、復調音樂、音樂史、音樂鑒賞、民族音樂、音樂美學等。雖然有分歧存在,但總體內容具有一致性。根據能力本位,要重估主要課程價值。對每門課程培養的能力仔細分析研究,以此結合能力指標實施課程內容模塊化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嚴格根據能力指標實施評價,進而真正促進學生獲得全面教育和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理論課程的能力本位重構對課程定位有重要作用。對于怎樣利用課程提高學生的藝術分析、鑒賞、實踐、創新等能力,課程具有怎樣價值,對課程理解、建構有重要作用。能夠讓課程的實施者明確認識學生能力發展,與理論課程相結合,清晰了解學生的分析、鑒賞、表達、實踐、創新等各種能力,使學生了解認識自己,進而發展自己。課程理論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可以使實施人對課程價值充分理解,進而根據學生特點重組和選擇,進而順利實施課程價值重構。
參考文獻
[1]張俊梅.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理論課程的能力本位重構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7(2):93-100.
[2]陳潔.核心素養視閾下幼師生科技運用能力提升及科學課程重構[J].時代教育,2017(12):5-6.
[3]萬昆.基于翻轉課堂的學習者知識建構策略與效果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6):10-19.
作者簡介:張翠(1984—),女,漢族,湖南省岳陽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及地方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