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治鋒
摘 要: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來自社會的重點關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對學生積極引導,使其在積極陽光的狀態下健康成長。本文重點探討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和措施。
關鍵詞: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1-0-01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全民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成長過程當中,如果在心理方面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甚至是人格的缺陷。因此,家校之間應當通力合作,為學生打造健康的成長環境,采用科學的方法,關愛學生在知識學習、素質提高、品質塑造、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進步。
一、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及措施
1.發現學生的優秀之處,培養信任感
當代社會重視學生的教育問題,各個家庭加大了對孩子的投資力度,但家長應當對學生報有合理的期望,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衡量學生的成長。家人應當在各個方面對學生細致觀察,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并給予鼓勵,使學生在生活中建立起自信心和積極樂觀的態度,也建立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和溝通關系。
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佳,但是在其他方面有天分。比如,有些學生音樂很好,父母可以鼓勵他們,時常表揚“唱的很好聽”、“演奏的很棒”,并給予他們機會去深入學習。還有一些學生喜歡廚藝,父母也可以鼓勵他們“做菜很好吃,我們很喜歡”等。父母尤其需要注意,不要為了督促學生學習,而拿其他的學生的成績來比較,打擊學生的信心,造成學生情緒的低落。而應當給予學生時間、關心和引導,使學生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循序漸進的在學習上取得進步。
2.使學生勞逸結合,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處在教育時期的學生辨別能力還不夠強,面對大千世界的誘惑,往往難以自律。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學生更容易沉迷于虛擬世界。家長要對學生使用上網設備進行合理的引導,使學生在保證正常作息的前提下,適當的娛樂放松,勞逸結合,避免沉迷網絡世界。家長也要幫助學生在互聯網海量信息當中,辨別出適合自己學習的資源,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為自己的成長發揮正向的價值。家長通過幫助學生分清現實與虛擬,引導學生正確利用計算機網絡和娛樂游戲,保障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避免在網絡世界的海量信息中迷失自我。
3.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注重生理教育和人際交往教育
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使學生有放松和溫暖的生活環境。在這種美好的生活環境中,學生會充滿安全感,具備陽光的心態,正確的處理自己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各種變化和問題。而隨著當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父母往往把教育權交給了學校,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和言傳身教,甚至使家庭環境氛圍變得劍拔弩張。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爭執,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不論父母工作的壓力有多大,都不應當轉嫁到家庭關系上。一方面,家長要努力調節時間,安排出固定陪伴孩子的時間段,主動詢問學生在校的活動情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關系氛圍。另一方面,家長應當多關注學生在成長過程當中的生理變化和心理狀態,對學生出現的生理變化的恐慌和心理狀態的變化,進行科學的講解。通過父母對學生的關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成長過程當中正確處理一系列變化,健康成長。
二、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及措施
1.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言傳身教
學校已經成為學生成長的主要陣地,和教師相處的時間甚至比其父母還要長。尤其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可以對教師的行為表現形成自己的認知。教師的積極、樂觀、寬容、熱心,都會使學生在潛意識當中進行模仿。因此,教師的行為表現會給學生深刻的印象,使學生不自覺的學習。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嚴于律己,使自己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比如,有些學習成績不好,或者性格內向的學生,在學生群體當中不是很受歡迎,教師可以主動接近這部分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帶動其他學生對這部分弱勢的學生進行關心和幫助。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
在學校課程當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的課程的作用常常被忽視,但學生在成長過程當中,心理往往存在很多困惑,是非專業的教師和家長不能解答的。學校設置專業的心理健康課程,可以使學生得到專業的心理輔導。通過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對自我有明確的認知和定位,形成對生活、環境、人際都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很多時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會被學生自身刻意隱藏,不容易被教師和家長發現。但根據調查,這部分學生往往傾向于對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吐露心聲,使心理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學校需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從而對學生心理成長實現科學的指導。
3.深入分析學生發展特點,實施心理教育
受不同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學生在認知和行為習慣上也會有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也有較大的個性化差異。因此,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特點的不同,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教育方式。對待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簡單的心理游戲,幫助學生進行心理建設。比如“鏡中的我”游戲,讓學生在干凈整潔的打扮之后,面對鏡子進行自我描繪和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判斷能力和較高的認知水平,這個時期的學生需要和教師有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問卷調查方式,分析和研究學生,并根據學生具有的心理特點實施指導,也可以通過選取適合的閱讀資料,使學生通過閱讀學會獨立思考,有助于學生得以健康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在學生成長時期,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教育一樣重要。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不應當忽略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參與,這將對學生一生的性格品質、興趣愛好以及技能水平都產生重要影響。家庭、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上應當給與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耿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33.
[2]張秀芳.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8(11):56-57.
[3]紀陽.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庭”雙軌并進模式[J].山西青年,2017(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