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動作進行直觀的教學,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教師借助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表演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教師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直觀教學;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1-0064-02
引 言
借助動作進行直觀的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對詞匯的理解決定了動作和行為的內容,通過動作來表達詞匯和句子的意思可以克服小學生學習經驗不足的情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和想象能力。借助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表演中,通過動作表現出文章要表達的含義,既讓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也能幫助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課程教學工作。依托最新的多媒體技術、微課程、動畫、視頻等內容并將其融入課程內容當中,拓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在觀察動畫內容時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一、借助動作進行直觀教學
有一位教育家曾說:“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會依靠動作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想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動作是教師言傳身教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過程,因此教師所做的教學動作設計,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要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這樣的教學動作設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確保學生學習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
如在《水滴的旅行》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喜歡以圖片的方式進行引導,將水滴“旅行家”的旅行過程通過圖片進行展示,幫助學生理解水滴的旅行全過程。但實際上,由于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不足,對雪花、高山、草原等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徹,缺少空間感,部分學生觀念中的山峰只是學校旁邊的幾個小土坡,沒有空間概念也沒有高度概念,所以無論是朗讀還是背誦,學生都無法感受到水滴旅行過程中的感情色彩和過程。此外,部分教師喜歡將動作加在圖片上,如在“我去過世界最高的山峰,冷風把我變成一朵美麗的雪花”教學中,教師用手指向一張圖片,圖片中是一座被皚皚白雪覆蓋著的山峰,筆者認為這種動作沒有實際的意義,學生對圖片的理解比較欠缺,同時對教師的動作簡單理解為一個手指指向問題,而不是動作直觀教學。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在朗讀到“我去過世界最高的山峰,冷風把我變成一朵美麗的雪花”時,會伸直手臂,伸出一根手指,以60度的傾斜角度向上指,將水滴在最高峰的形象表現出來,有的學生會模仿筆者舉手示意的動作,因為他們認為老師指向的地方一定是一個很高的地方。這樣的動作教學更加直觀,效果更好,學生也會對課文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此外,在涉及具體的動作詞匯學習時,如抱、蹲等,筆者也會采取相應的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加深學生對課文和字詞的印象。
二、借助表演進行直觀教學
借助表演進行直觀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說、唱、演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抽象的內容進行直觀展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想象。借助表演進行直觀教學,在具體的表演形式上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它既可以是教師依托動作和語言進行表演,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參與到教材學習當中,在表演過程中完成對話訓練和內容的展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
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的過程中,教師喜歡用動畫的方式將烏鴉找水喝的內容展示出來。動畫展示的方式雖然可以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烏鴉喝水的內容,但動畫展示時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因此學生對知識和內容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徹,也很難把握。如“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哪個詞能夠說明烏鴉去過很多的地方找水,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到處”。但動畫效果很難展示出這個含義,因此,筆者組織了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根據《烏鴉喝水》的文章組織表演,可以是兩個人表演,也可以是多人表演,具體形式不限。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結合內容進行展示,筆者提供了一種表演范例,即一人念旁白,另外一人表演,并且只能用動作進行表演,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的學生在進行“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的表演時,通過擦汗來表達,有的學生通過見到水杯時異常驚喜的表情來展示,無論哪種方式,都讓學生了解了“到處”一詞是如何體現烏鴉找水的辛苦的。通過表演,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理解了烏鴉在找水過程中的辛苦,繼而為烏鴉后面用石子升高瓶子里的水,然后喝到水的喜悅起到了鋪墊作用,學生就更好地理解了圖片和動畫中烏鴉喝到水時為什么會那么開心。
三、借助網絡技術進行直觀教學
借助網絡技術進行直觀教學主要是指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是近年來直觀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多媒體除了可以通過圖片展示,還可以通過微課短視頻、聲音、模仿動作等內容進行直觀教學,方便學生學習,降低了教師的工作壓力。特別是近年來微課模式的興起,很多的課程內容以微課形式開展,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優秀素材和內容。
例如,在《南極的主人》課程教學中,其重點是了解企鵝名字的由來和重點詞語,難點是想象并表演文中所描繪的企鵝的各種動作與神態。簡單地依靠表演,教師的動作語言顯然是無法展示企鵝各種動作和神態的。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依托網絡技術,做好具體的視頻剪輯工作,通過整理微課、紀錄片視頻等多種內容,將教學內容與視頻內容結合起來,綜合企鵝的各種動作與神態,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企鵝的形象,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此外,在《南極的主人》課程導學階段,筆者沒有立刻切入企鵝的主題,而是提出了問題:“你有沒有去過海洋動物園?海洋動物園最著名的動物是什么?”通過問題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播放一段海洋動物園中動物的多種形象的視頻,在視頻的后半段以企鵝為主,讓學生進行觀察,然后拋出教學的主題:“南極的主人是誰?”此時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升,筆者通過微視頻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很好地展示了企鵝的形象,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在課程結束時,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熊和企鵝哪個厲害?”學生紛紛回答:“熊厲害,熊還吃企鵝呢。”此時筆者接著提問:“那為什么南極還有那么多企鵝呢?”學生中有的說是因為熊的數量少,有的說生態平衡……討論得非常激烈。這時,筆者提出:“同學們,我們所說的熊叫什么?是叫北極熊嗎?”學生紛紛表示是。筆者接著引導:“企鵝是哪里的主人?”學生回答南極的。“那么北極熊和南極企鵝有關系嗎?”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紛紛笑了起來,課堂氛圍非常活躍。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加深了他們對南極企鵝的印象,從而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結 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低年級的學生依然處于識文斷字的基礎學習過程,其對語文的理解并不深刻,對文字的內涵并不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直觀的教學方法,將文字的含義、詞語的含義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進行展示,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含義,提升學生對文字美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語文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參考文獻]
朱德海.讓小學語文課堂在游戲中彰顯生命力[J].內蒙古教育,2016(33).
作者簡介:王海燕(1970.2—),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