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要想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學生就業的工作思路顯得尤為關鍵。本論文著重探究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因素,依據就業工作實際探究就業工作模型,采用科學的方法,在系統梳理相關文獻后,從信息時代和我國教育現狀出發,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最后對就業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聯系實際,從實際出發給予大學生更好的就業指導。
【關鍵詞】? 就業因素;信息時代;工作模式;指導方法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分析
1.個人因素
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強,就業能力不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缺乏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專業知識不扎實、自信心不足等個體問題。這些個體因素是影響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大學生自身還存在著懶散的毛病,如果不把大學生的個體因素出現的問題加以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就業問題難以得到解決。
2.宏觀經濟因素
一般而言,就業的增長率是和經濟發展正相關的,經濟發達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向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由此可見,通過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解決高校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經濟的發展,以網絡為基礎的產業越來越多,信息時代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3.高校內部因素
(1)高校專業結構設置與市場需求不相符。在當前就業背景下,有的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有的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這對于社會和國家而言,不僅浪費了國家培養人才的投入,對畢業生本人也將嚴重影響其相關生活。
(2)高校就業指導機構不健全。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都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理論課程,但就業指導工作往往單一面向畢業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高校就業指導機構,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對其加以指導,這將有利于高校大學生提前做好就業的思想準備。高校也能夠結合當代網絡的便利應用,在網上開設網課,進行打卡制度,督促大學生時時了解就業信息。只有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養成習慣,才會隨之產生正確的就業意識。
二、信息時代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模式研究
面對越來越難的就業問題,國家會出臺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國家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很難在各高校得到落實,一些高校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導致政策得不到很好的實施。但近年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伴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人才需求也會相應發生改變,宏觀上的產業結構調整,會為高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能及時調整相關政策以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各高校在適應國家政策的同時,始終牢記質量第一的理念,不僅堅持學校規模發展,還要做到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實施“就業質量工程”,從師資隊伍、規章制度、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等方面加強,確保教學水平和同學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信息時代大學生就業工作模式探究對促進就業的啟示
1.政府深化體制改革
政府相關部門深化體制改革可以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首先,政府應號召大學生積極響應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鼓勵大學生到偏遠地區、中小企業實現自己的理想,為祖國出一份自己的力量,目前鄉下人才的短缺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政府要開辟規范化、正規化的渠道,為到偏遠地區及鄉鎮企業工作的大學生提供就業保障。最后,政府相關部門要進行自身部門系統優化,實現崗位需求的資源共享,充分實現信息時代下網絡對大學生就業的積極作用。
2.高校調整辦學思路
有學者在分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時就明確指出,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源于高等教育的就業能力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果的決定性因素,就業能力的大小與高校提供高等教育服務的數量與質量密切相關。
大學一年級時進行同學們就業方向的初步探索,了解大一時學生對于就業的初步認識,樹立大學生就業正確價值觀。大學二年級,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大學生的就業觀進行引導,讓大學生學會自主關注就業形勢,了解就業發展方向。大學三年級要求大學生對自身有正確的認識,注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學四年級時積極進行考研指導,增強其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高校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形勢,準確進行改革,多讓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與實際和當地的地理因素、經濟因素相結合,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促進高校大學生與社會實際相適應。各高校要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培養技術人才。
3.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適應“科教興國”戰略
高校大學生及父母要及時清醒地認清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盲目自大的思想,無異于自己增加負擔。高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具有良好的心態和科學的職業規劃,面對就業遇到的難題和挑戰處變不驚、鎮定自若;在其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踏踏實實從基層做起,加強知識學習和實踐的鍛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起“先有就業觀念然后再進行就業或者創業”的意識和習慣。
綜上所述,以分析高校大學生就業因素為出發點的就業工作模式對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意識的提高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同時促進了各大高校就業工作的開展,以新穎的視角對大學生就業的工作模式進行了探究,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4.注重心理矯正,培養競爭意識
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占據大多數,一些大學生在家庭中受到溺愛,缺乏獨立生活和就業能力,不少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出現憂郁、焦慮等心理問題,一旦求職失敗就會一蹶不振,陷入焦慮的情緒之中。為了讓學生適應競爭,學會競爭,各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自立、自主的競爭意識。
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探究,致力于促進大學生關注就業問題,積極面對就業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曉東.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研究現狀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04).
[2]張曉媛,曹光遠.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模式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4(02).
[3]呂婷.論我國大學生就業體系的構建[D].成都:四川大學,2007.
[4]黃敬寶.就業能力與大學畢業生就業——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