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
[摘 要]
隨著國內音樂教育逐漸國際化,聲樂與鋼琴的合作也越來越普及,結合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能力與學校的發展,發現培養學生鋼琴伴奏能力的重要性。本文從高校音樂教育中鋼琴與聲樂這兩項基本科目的現狀與發展出發,通過對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鋼琴伴奏的能力與培養的解讀,來闡述本人對鋼琴與聲樂合作藝術的認識。
[關鍵詞] 鋼琴與聲樂;合作;鋼琴伴奏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2-0037-02
隨著國內鋼琴音樂教育的高速發展,與歐美鋼琴音樂教育逐漸接軌,在鋼琴教育界已不是獨奏一家獨大的狀態,而是新興了很多與世界接軌的學科,譬如鋼琴伴奏、四手聯彈、雙鋼琴、聲樂藝術指導等。隨著國內文藝界的百花齊放,聲樂與除鋼琴外西洋樂器教育的高速發展,這就需要大量的鋼琴伴奏與之進行配合。由湖北省教育廳、文化廳、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的長江杯鋼琴比賽是湖北省的一項重大音樂賽事,在2017年新加入了鋼琴與聲樂、鋼琴與器樂的合作藝術組的比賽,筆者有幸帶領學生參加并觀看了這一項目比賽,結合自身國外留學經歷,引發了一些關于鋼琴與聲樂或器樂合作藝術的思考。本文著重探討一下鋼琴與聲樂的合作。
一、鋼琴和聲樂合作的背景與現狀
在聲樂的表演藝術中,鋼琴伴奏能夠推動音樂情景的進行,烘托音樂氣氛,是配合聲樂演唱完成作品的主要伴奏形式。這里,我們需要區分兩個稱謂:“聲樂鋼琴藝術指導”與“鋼琴伴奏”。聲樂鋼琴藝術指導源于國外“Vocal Coach”一詞,它除了基本的鋼琴伴奏演奏外,還需要在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歌詞語言、音樂表現方面指導演唱者,須具備近乎全面的音樂素質。而國內,常與演唱者配合演出的大多是鋼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1]。
就目前普通高校音樂專業的現狀來看,一方面,大部分學生鋼琴演奏或聲樂演唱能力一般,處在“能唱能彈,但都不精通”的狀態,普通文化課成績也一般,做不到多語言的學習;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師師資數量有限,而聲樂作為音樂主力專業需要配備大量的鋼琴伴奏,那么好的鋼琴伴奏就更適合作為我們的培養目標。一方面從合作中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解決學校的聲樂教學需求。
二、普通高校學生鋼琴伴奏需要具備的能力及培養
(一)查閱作品相關資料,對作品做出正確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
筆者認為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并不需要學生去大量地死記硬背一些理論知識,只須對音樂史的發展有基本框架的認識,具體的作品我們可以從書本、網上查閱更多的資料,了解所伴奏的作品的背景,屬于什么時期什么流派什么音樂風格,以做出相應的藝術處理。例如比賽中有一位同學演唱的“voi che sapete”(《你們可知道什么是愛情》)(見譜例1),這是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一首詠嘆調。作曲家莫扎特屬于古典樂派,他的作品富有童真,樂觀向上,作品旋律優美清澈,鋼琴伴奏部分一般都需要演奏得很干凈。而且這首作品在歌劇中的情節是童仆凱魯比諾為伯爵夫人演唱寫好的歌曲,女仆蘇珊娜在一旁輕輕撥動吉他琴弦為之伴奏,伴奏部分需要指尖干凈下鍵,模仿彈出似撥動吉他琴弦的清澈剔透的聲音。可是鋼琴伴奏的那位同學只看到鋼琴伴奏部分是琶音的伴奏織體,就武斷地用連奏彈出甚至加了連音踏板,把原本應該彈得很干凈剔透的伴奏彈得拖沓厚重,完全偏離了這部作品應有的音樂風格和藝術表現。
譜例1:
(二)具有快速的視奏和即興伴奏能力
對于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來說,鋼琴學習時間較短,手指獨奏技術能力與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肯定無法相比,但讀譜速度是我們可以短期訓練的。筆者在國外讀書時,親見一位學琴4年的少年任意拿到一份簡易曲譜即可流暢地彈出,忽略細節,至少演繹出了作品的大致內容。一方面,由于國外音樂教育高度重視曲式和聲等理論課程,學生從學琴前就接觸了至少一年的樂理、視唱練耳等音樂基礎知識,開始學琴后同時也進行了和聲曲式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國內的音樂教育正好相反,大部分都是直接上琴學習彈奏,進入專業院校后才學習樂理、視唱練耳、曲式和聲等理論知識,先專業后理論,沒有打好基礎,專業也進行得很慢。另一方面,由簡至繁地大量讀譜也能提升快速讀譜能力。參考國外的訓練方法:首先是手不彈,只是大量口讀譜子,訓練眼睛的快速讀譜能力,學會提前看譜,即“眼比嘴快”,然后才是由簡至繁地彈奏曲譜片段,眼睛看到的比手上彈奏的至少快一個小節,訓練“眼比手快”,遇到復雜的樂句學會找到主干省略其他,即使碰錯彈漏音也往下繼續彈不停頓。好的視奏與即興伴奏能力能讓鋼琴伴奏者在與聲樂演唱者合作時更多關注如何相互配合,而不是只顧埋頭苦干彈自己的。
(三)與聲樂演唱者的合作能力
鋼琴伴奏需要懂得為演唱者服務,配合演唱者完整演繹作品,這就要求鋼琴伴奏必須熟悉聲樂部分的旋律,在合作過程中既要懂得“跟隨”演唱者的呼吸,也要能夠“帶領”演唱者的情緒。一方面鋼琴伴奏需要平衡演唱中演奏的節奏速度。聲樂作品一般有很多的氣口和rubado,鋼琴伴奏要跟隨演唱者的節奏進行,做到“嚴絲合縫”。如何能夠同步,就必須做到“同呼吸共命運”,那么就要求鋼琴伴奏者必須熟悉所伴奏的旋律部分,而不是簡單地練習鋼琴伴奏部分,做到音準節奏對就好了。對于演唱者需要換氣或高音處理的位置,我們需要演奏緩慢甚至等待,或是漸強彈奏推動演唱者的情緒,時刻捕捉演唱者的氣息。例如比賽中有一位同學演唱的《偷灑一滴淚》(見譜例2),選自意大利作曲家G.多尼采蒂的歌曲《愛的甘醇》,其中一句演唱者需要一口氣從第20小節唱到第22小節中的八分休止處才換氣,其中21小節6拍的漸強長音是聲樂氣息上的難點,因而需要鋼琴伴奏演奏力度漸強并且速度不能拖沓地彈出來,用鋼琴伴奏推動演唱者氣息與情緒的進行。比賽的鋼琴伴奏同學沒有考慮到演唱者的氣息和情緒,依然按照自己的節奏彈出,從而導致演唱者在長音處中斷,失去樂句的連貫性。相反,在24小節中,演唱者在第三拍附點十六分音符與三十二音符之間有一處斷句的換氣,這就需要鋼琴伴奏在這個位置上左手十六分音符的伴奏漸慢彈出,等待演唱者調整呼吸。而比賽的同學依舊按照自己的節奏彈出,使鋼琴伴奏搶拍于演唱,從而和演唱者徹底“分道揚鑣”。
譜例2: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伴奏音量的平衡。鋼琴伴奏要根據作品內容和演唱者音量的強弱來處理伴奏音量的強弱。在前奏、間奏或尾奏無聲樂演唱時,鋼琴伴奏可以似獨奏般演奏出來,當演唱進入時,鋼琴伴奏的聲音需要相對減弱,不能喧賓奪主蓋住聲樂演唱的聲音,特別是在作品的高潮部分,鋼琴伴奏也會有漸強演奏的處理,但注意要控制好力度和音量,不能蓋過演唱音量,以免喧賓奪主,為演唱者帶來壓力[2]。
(四)演出時的臨場隨機應變能力
舞臺演出由于受到環境和內心狀態的影響而出現非正常表演是很經常的,遇到這種情況,鋼琴伴奏者不能驚慌失措,或是選擇跟隨演唱者的錯誤繼續下去,或是在演唱者停頓時增加一點間奏等。筆者在歐洲學習鋼琴伴奏時,考試中有一個項目是現場進行聲樂伴奏,老師會提前要求聲樂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隨機出現節奏或段落連接的錯誤,考查的就是鋼琴伴奏者隨機應變的能力,這就要求伴奏者在拿到伴奏譜后不僅要熟悉自己的彈奏部分,還要熟悉所伴奏者的旋律部分,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運。
結 語
總之,在百花齊放的今天,鋼琴與聲樂的合作逐漸成為音樂專業教學中的重要課題,二者的合作需要互相尊重、互相融入、互相配合,在借鑒國際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學習完善,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