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飛
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發展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因而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考慮學生的客觀學習情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從而創設出具有趣味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提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大部分的小學生特別喜歡玩電腦,但是他們不太喜歡上信息技術課。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將信息技術學習看成負擔,加之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從而導致學生失去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為此,信息技術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學習新型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貼合小學生的天性,讓學生感受信息技術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獲得良好的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一 運用競賽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教師可以運用競賽法,開展信息技術的教學,讓學生在“比、學、趕、幫、超”中,享受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應選擇難易適度的內容,開展信息技術的授課,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信息技術的學習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講授“Word打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考慮到,假如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不僅會出現學生開小差的狀況,而且還會讓整體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而教師采用競賽的方式開展教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小游戲,即學生每正確地打出一個字,則屬于自己的小浣熊就會向前邁出一步。假如學生在一分鐘內打出20個字,則教師會獎勵學生一個漂亮的小浣熊玩偶。更為重要的是假如有學生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打字的方法,則這位學生會額外獲得一次游戲的機會。因為這種游戲的創設,既滿足學生的求勝心理,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了助人的快樂,從而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打字的學習過程中,激發了學習積極性。
二 使用小組合作法,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小組合作法的優勢在于既能讓學生各司其職,完成各自的任務,又能使學生為了集體利益而相互合作,提升整體的小組合作教學效果。因而這種教學方法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法運用到教學中,給予學生更為自由和放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之間進行通力合作,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例如,在講授“幻燈片制作”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為學生安排不同的職務,激發學生幻燈片制作的積極性。教師主要從以下四點進行著力。第一點,講授幻燈片制作方法。教師運用多媒體,簡要介紹幻燈片的常見制作方法,并留有一部分未講,從而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契機。第二點,劃分小組。教師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意愿以及學習水平,進行分組,并設置制作員、編輯員、觀察員和小組長四個職務。第三點,設置任務。教師設置如下的任務:每個小組選擇一處觀察的景物,并用手機進行拍攝,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應在幻燈片的制作中附上古詩詞。第四點,展示成果。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冉小組的作品。小冉走上臺說:“我們小組拍攝的對象是學校旁邊的柳樹,而《詠柳》這首詩是大家相互討論之后獲得的結果。”通過運用小組合作法,教師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從而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提升幻燈片教學的質量。
三 巧用翻轉課堂法,構建自主性的教學課堂
本文中的翻轉課堂是教學主體的翻轉,即讓小學生充當“小教師”,介紹自己的授課成果。這種教學主體的翻轉,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他們才能的舞臺,而且能增強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在充當“小老師”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信,構建了自主性的信息技術課堂。
例如,在講授“計算機的構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主體翻轉的方式,讓學生充當課堂“小老師”,激發他們的責任心,提升學生自我要求標準,獲得良好的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教師從以下兩點著手。第一點,自主學習。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走入學生的討論中,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增強他們學習的科學性。第二點,展示成果。在學生自主學習完畢后,教師鼓勵學生講解他們的所思所得。小陳積極走上講臺,說:“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是計算機的主要構成部分,其中,軟件系統包括應用軟件和操作系統。硬件軟件包括輸入設備、輸出設備……”教師通過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不僅給予學生更為自由的學習空間,而且激發了他們信息技術學習的能動性,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并綜合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適應性,從而創設出具有趣味性、時效性和操作性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度,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培峰.巧用多媒體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04)
[2]曹飛飛.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性的研究[J].現代交際,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