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亮 郭尚 趙照林
摘 要: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未來幾年,全省食用菌產業要想保持平穩增長,就要由注重數量向提高單產、質量轉變;由分散小生產向專業化、集約化轉變;同時要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延長、完善產業鏈,增加抵御市場各種風險的能力,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發展;昔陽縣:對策建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9-0039-04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13?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與必要性
山西省自然條件獨特,食用菌種質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食用菌產業的良好條件。近年來,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獲得了較快發展。在“十二五”期間,全省食用菌主產區從晉南、上黨地區、晉中地區和太原地區向晉西北地區和呂梁地區擴展,產業布局呈現出“東菇西移”和“南菇北擴”的發展趨勢。臨汾、呂梁、朔州、大同、陽泉等市都新建并成長起一批新興的食用菌產區。
據統計,目前有83個縣擁有食用菌企業,其中21個縣成為主產區,9個縣的產值超過億元,各類從事生產、加工和經銷的企業合作社共計300多家,總產值達到了20多億元,山西省逐步成為食用菌產業大省[1]。
2019年年初,應昔陽縣農委及食用菌協會邀請,調研組對該縣食用菌生產進行了實地考察,具體分析研究如下,以供參考。
2? 案例分析
2.1? 昔陽縣食用菌發展歷程及現狀
昔陽縣雙孢菇種植產業起步于2009年,當時僅有1戶種植,共1 600 m2,2010年成立合作社,發展到約7 000 m2,戶均年收入達5萬元。
2011年,縣政府提出了“西菜東果中養豬,千家萬戶種蘑菇”的產業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的精深加工、物流、農產品營銷等體系優勢,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實行產銷一體化經營;引導農戶發展專業化生產,培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戶與基地、龍頭企業產品對接,構建了上下游相互銜接配套的全產業鏈,推動了訂單農業和“公司+農戶”等經營模式創新,形成集菌種開發、發酵料供應、工廠化生產、科研、培訓、加工、營銷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鏈條。
歷經5年的蓬勃發展,2015年雙孢菇種植覆蓋了全縣11個鄉鎮101個村880戶,規模達到了150萬m2,年產量2.25萬t,年產值1.35億元,人均增收600余元。同年,昔陽縣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國家級雙孢菇標準化生產示范區”。
2016年,山西金谷陽光食品有限公司正式開啟了雙孢菇出口泰國的直通渠道,打通了國際銷售市場,雙孢菇種植業已經成為昔陽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
2016年7月,昔陽縣遭受罕見洪災,10萬m2雙孢菇棚夷為平地,縣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積極救災減災,但因部分菇農損失慘重,缺乏再啟動資金,失去種植信心,當年雙孢菇種植面積減少至96萬m2。同時,因菇棚使用時間長,導致自然坍塌,雜菌蔓延,產量嚴重下滑。
2017年,雙孢菇種植規模縮減至70萬m2,縣領導和相關業務部門為了遏制菌業市場和價格不良競爭,處罰了偽劣菌種銷售商,為菇農挽回70余萬元經濟損失。
2018年,全縣雙孢菇種植面積銳減,縣政府成立了菌業辦,加大了對菇農菌種和菌棚維修的補貼力度,共撥付補助資金186萬元,但菌業種植仍面臨較大困難。
2019年1月,縣政府召集相關人員,多次召開專題研討會,制定菌業振興措施,啟動實施昔陽縣菌業振興計劃。
2019年2月,成立了昔陽縣菌業發展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推進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優扶政策,大力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各鄉鎮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基礎等因素,在保證雙孢菇原有種植規模的基礎上,推動平菇、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產業多元化發展,使全縣龍頭經營主體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迅速實現了菌業種植的快速增長。當前,在政府利好政策的引導下,昔陽縣菌業種植突破了原先雙孢菇一菇獨大的單一種植模式,呈現出多菌種、多元化種植的良好態勢[3]。
2.2? 產業發展特色
2.2.1? 種類多元發展
在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各鄉鎮因地制宜,發揮氣候和資源優勢,產業發展更趨理性,品種選擇更加科學合理,種植品種呈現出多樣化。目前,昔陽全縣食用菌種類包括10類12個品種,呈現以雙孢菇為主,香菇、平菇(黑、白平)、秀珍菇、草菇、黃金針、黑(白)木耳、羊肚菌、栗蘑、巴西菇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2.2.2? 產業鏈條延伸
食用菌產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產業鏈條也日趨完善。菇房建材、基料發酵、菌種生產供應、煮菇初加工、切片烘干、罐頭加工、冰廠、籃子廠配套生產,集產前—產中—產后為一體的產業鏈基本已經形成。隨著產業擴張和鏈條延伸,服務體系日趨合理和完善,從建棚服務、基料拉運,全程生產技術指導,上下料專業隊、采菇專業隊,每個環節都初步形成了專業化服務組織。
2.2.3? 服務日趨完善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適時介入,在關鍵環節上主動服務不缺位,有力扶持不包攬。政府每年制定一個重點,對關鍵環節大力扶持,建設公益棚、培育示范園區、扶持菌種生產、引進加工企業、培養大學生村官,每年投入食用菌產業扶持資金不少于1 000萬元。連續兩年召開食用菌產業推進會,重獎產業發展功臣及企業。同時出臺了《推進食用菌產業標準化建設意見》《食用菌菌種管理試行辦法》《技術人員管理試行辦法》和《食用菌質量安全管理實施意見》,從各個環節為菇農解決后顧之憂[4-5]。
食用菌協會內跑外聯,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農資、技術、信息服務。農業、科技部門依托職業農民培訓和陽光工程等項目,聘請科研院所專家教授和外省食用菌生產企業技術人員,分鄉鎮、分片區對菇農進行全面的技術培訓。農委35名食用菌技術指導員對種植食用菌的90個村實行包村技術服務全覆蓋。四通公司從山東、福建外聘16名技術員,常年分片為菇農提供技術服務。金融部門(信用社、郵政儲蓄)積極為菇農提供貸款支持。扶貧、水利、電力等部門為規模園區建設提供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日趨完善的服務更加激發了農民發展食用菌種植的積極性。
2.2.4? 實現質量、效益雙高
昔陽縣對食用菌產業提出了“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產業發展重點,通過在“單產提高、菌種培育、園區建設、加工增值、市場開拓、品牌打造”6個環節的突破,實現了產品質量和產業效益雙提高。
(1)質量安全方面。嚴格推行食用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縣農委把《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印刷成冊,下發給種植戶。同時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在生產季節,執法人員定期、不定期進行明查暗訪,從源頭上遏制菇農濫用農藥、添加劑的行為。2015年10月,昔陽縣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2)效益方面。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除自身產生的經濟效益外,對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
2.3? 存在問題
2.3.1? 規劃布局不科學
由于雙孢菇的前期發展是農民的自發行為,發展初期缺乏統一規劃,加上土地流轉限制,隨意建棚現象嚴重。
2014年,昔陽縣政府以昔政辦發[2014]7號文件下發《關于昔陽縣推進食用菌產業標準化建設實施意見》進行規范,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影響,亂搭亂建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把棚建在了水源保護地的上方,有的建在集中排水地帶[3]。2016年特大暴雨造成的水淹棚毀就是深刻的教訓。
2.3.2? 經營模式多樣但效益較差
目前,昔陽縣主要由農戶、合作社、企業種植食用菌。實踐證明,農戶的抗風險能力極弱,稍有閃失就會血本無歸。
現有65個食用菌合作社,但多數合作社徒有其名,組織化程度不高。企業自主經營由于用工成本高,勞動者缺乏主人翁意識,效益也很不理想。調研中發現,以農戶為生產主體,每戶管理500~800 m2的食用菌棚;以合作社或企業為經營主體,統一為農戶提供產前生產資料,產中技術服務,產后產品銷售,實行統分結合,可以有效保障農戶種植效益最大化。
2.3.3? 技術人員短缺,管理粗放
種植食用菌,技術是關鍵,如果管理技術不精不細,就會降低產量。昔陽縣食用菌經過幾年發展,雙孢菇多年重茬種植,蟲源、菌源增多,病蟲危害加重,管理困難。同時,多數菇農還處于一知半解、沒有熟練掌握種植技術的階段。
目前,有的地方不聘請技術員,有的地方雖然聘請技術員,但菇農對種植比較隨意,擅自提前種植時間,隨意改變基料配比,基料發酵過生或者過熟,覆土質量不達標,這些都會造成毀滅性的損失。另外,本地精通業務的技術人員短缺,外聘的技術員也只是種菇熟練工或經驗員,在菇農遇到種植管理難題時不能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2.3.4? 銷售平臺缺乏,銷售渠道不暢
雖然國內外市場對食用菌的需求不斷加大,但周邊地區食用菌種植規模的迅猛擴張,對昔陽縣食用菌市場銷售造成了極大沖擊。
目前,全縣銷售渠道單一,主要依靠經濟人聯系外地客商定點收購。經濟人短缺、經濟人隊伍良莠不齊,有的和收購商勾結刻意壓價,產品價格的主動權掌握在少數收購商手中,沒有建起源頭的網絡銷售,缺乏一個由政府引導,企業、合作社運作的功能完善的產品交易平臺。
2.3.5? 存在質量安全隱患,需多方聯合加強監管
產地環境的選擇,生產過程的管理,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都與食用菌質量安全息息相關。目前,昔陽縣食用菌生產中,在建棚選址上,有的建在礦區,礦區空氣和水受到污染,不符合質量安全需求。在生產過程中,有的技術人員受利益驅使向菇農推銷禁用、限用農藥和生長激素;有的菇農缺乏農藥使用知識,隨意加大用藥濃度和用藥次數,不遵守用藥安全間隔期,甚至為了增產選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部分水煮菇加工點使用不合格添加劑,添加劑用量超標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需要相關部門聯合,加大宣傳指導力度和執法檢查力度。
3? 對策和建議
3.1?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搞好產業發展布局
要堅持規劃引領,根據當地自然氣候特點和資源承受能力,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引導農民適度有序發展。
(1)鼓勵園區化發展,新建園區要由農生、環保、工商水利、土地等相關職能部門嚴格把關,建成選址科學、規劃布局合理、生產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經營機制完善、經濟效益和示范帶動效應明顯的園區。
(2)在穩定雙孢菇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鄉鎮、氣候、資源條件種植適宜品種,形成各自特色,逐步實現不同菌類錯位發展,種植模式多樣化、周年化,食用菌產品既有鮮菇等初級產品,也有加工系列產品的產業格局。
3.2? 模式創新、示范帶動,推動產業組團發展
針對農戶、合作社、企業各自為陣,合作化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經營機制存在弊端,生產效益低的現狀,要積極創新經營模式,探索高效的經營機制。
同時,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園區、合作社帶動的原則,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食用菌產業發展,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共同經營的發展模式。加大龍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在信息、技術、管理、農資供應、銷售、價格等方面互相支持,讓菇農沒有后顧之憂,實現效益最大化。
3.3? 院校合作、科技支撐,引領產業健康發展
農業經濟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其中最能挖掘內在潛力,并對未來發展起支撐和驅動作用的是科技。針對現階段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要做到以下兩點。
(1)加大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聘請知名專家、教授成立專家指導組,重點解決生產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同時適時指導和培訓業務單位和基地技術骨干,盡快培養一支懂理論、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本土專業技術隊伍。
(2)借助各種科技培訓項目,加大對從事食用菌生產人員的業務培訓,打造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菇農和營銷隊伍。生產企業要外聘技術人員,加大對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要種好傳統品種、引進試種新品種,引進創新食用菌生產智能設施設備,提高種植效益。還要進一步加大對食用菌深加工產業的研發,通過加大科技創新,領先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
3.4? 政策引導、整合資金,助推產業規模發展
政策引導是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面對目前經濟下行、農產品價格波動等不利因素,要繼續強化政府的扶持引導,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每年在品牌創建、科研投入、質量監管、園區建設等關鍵環節予以扶持。
同時,農業、水利、扶貧、科技等相關部門要整合項目資金,向食用菌產業傾斜,引導和組織民間金融資金注入、支持產業發展。
3.5? 拓寬渠道、壯大隊伍,確保產業市場暢通
把培育市場、活躍流通作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拓寬銷售渠道、壯大營銷隊伍,進一步完善營銷網絡體系建設。
(1)利用“互聯網+”、農村淘寶和本地品牌效應,多渠道加強宣傳,讓更多消費者了解食用菌,同時要利用現代營銷手段,在各地布網設點,大力發展物流派送,線上線下連鎖經營。
(2)充分發揮政府、民間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民經濟人、營銷大戶的作用,不斷擴大市場,增加競爭優勢。
(3)抓住國家扶持產地市場建設的機遇,整合企業、基地、農戶的各種優勢,構建集團化、抱團式營銷體系,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強市場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市場服務功能,規范市場管理,建設功能完善的食用菌交易平臺。
3.6? 強化服務、全程監管,確保產業基地安全
為了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增強發展后勁,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相關部門一定要各司其職、全程監管,確保產地環境安全、生產過程安全,生產出的產品符合“三無殘留”(無農藥殘留、無獸藥殘留、無化學殘留)標準。
各地農委、食用菌協會要通過請、聘、訓、練等方式,堅持常年開展各類食用菌培訓和現場指導,指導農資購買、農業投入品選用,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縣鄉技術人員要分片包點進行日常生產監管。
同時要加大產品認證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工作,建立并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可追溯體系,要采用“一票通”銷售方法,實行產地追溯和市場準入制度,將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環節進行備案。工商和公安部門積極配合,農業執法部門主動執法,堅決打擊違法行。
4? 結束語
山西省食用菌產業要想保持平穩增長,就要實現由注重數量向提高單產和質量轉變;由分散小生產向專業化、集約化轉變。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加大對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延長、完善產業鏈,增強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從而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一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