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山妹 王慧
摘 要 基于分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研究。首先分析出通過全方位加強教學的建設與改革;傳統文化中社交禮儀的主要內容;建立健全的教學管理體制;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四種改革路徑。最后分析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社交禮儀的重要性,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的禮儀規范和交往技巧,來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和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提前消除不良的社會適應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傳統文化 社交禮儀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高校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包含很多方面,而社交禮儀是人們在交際應酬中應遵守的禮儀。因此,高校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具備的文化素養和優良品質的必備課程,更是學生通常社會交往、成果的一個必要條件。所以,需要根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社交禮儀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使其掌握基本的禮儀規范和交往技巧,來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和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其今后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1全方位加強教學的建設與改革
在高校社交禮儀課程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具備高水平的禮儀素質修養。因此,高校的領導者和教師要從多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全方位的加強教學的建設,推動教學的合理改革。
1.1加強傳統社交禮儀文化的滲透
社交禮儀是一門新興的應用性學科,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禮儀情況、認知程度,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教學計劃,確保教學的時效性。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注重對學生學習社會禮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了解社會禮儀相關的知識,用禮儀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改正原有的不良行為。并且,讓要學生掌握正確的交往技巧,能夠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來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其次,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知識傳授。因為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不僅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還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疲憊感,甚至部分學生會對此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所以,教師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和方式,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利用多媒體中的音樂、視頻、圖片等資源,根據教學內容,聲情并茂的為學生呈現出關于傳統優秀文化的視頻或短片,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啟發學習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強化學生對相關社交禮儀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比如,在為學生講解有關餐飲禮儀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電影,讓學生在觀看中使學生受益匪淺,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
1.2調整社交禮儀課程的教學地位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成果,是民族歷史上的道德傳承和精神形態。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社交禮儀教學,提高社交禮儀課程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首先,高校要專門開設一個社交禮儀課程,讓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將社交禮儀作為必修的學習科目,全面落實社交禮儀教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社交禮儀的重要性。其次,高校可以增加社交禮儀的共同選修課數量,擴大課堂學生的容量,能夠最大化的為學生宣傳社交禮儀知識。同時,高校要加強校園社交禮儀的文化建設。高校領導者可以邀請專業的禮儀專家,為學生開展禮儀知識講座,或者讓學生觀看電影等,渲染出良好的禮儀氛圍,使學生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中學習社交禮儀知識。從而讓社交禮儀的觀念在學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另外,高校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社交禮儀知識的正確運用。所以,可以適當的組織相關禮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以服裝禮儀來說,可以為學生創設情景教學,讓學生假如去參加婚禮;或者去面試;或者去同學聚會等場景中,需要的合理服裝搭配,來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印象,讓學生能夠真正的學習到相關的禮儀知識,提高學生的社交禮儀水平。
2傳統文化中社交禮儀的主要內容
2.1稱呼之道
我國傳統文化的社交禮儀中,在稱謂上具有尊人卑己的特點,在與對方交談時,需要對對方給予尊重,使用一些敬辭和謙辭。比如,稱謂對方的家人,都是用“令”,父母為“令尊”、兄弟為“令弟”、女兒為“令愛”等。而與對方介紹自己的家人時,都是用“家”,父母為家父家母,兄弟為家兄、舍弟。同時,對對方的配偶都會稱之為尊夫人,自己的配偶為賤內。
如若,對方年齡比自己大,可以帶其姓氏尊稱,姓王,稱之為王兄。對方年齡比自己小,可以稱之為賢弟。而對于第一次見面的平輩,可以互相成為閣下,自己是在下。從而這種稱呼是尊重別人,貶低自己,不僅在稱呼上所有體現,對住處和姓名也是如此。對于對方所居住之地,為尊府,詢問年齡為貴庚等。
2.2座次之道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對于座位的禮儀也是十分講究的。通常在大堂越南越為尊,而君王坐北朝南,大臣朝北進行參拜,學堂里的教師也是向南授課,學生北面受教。
而在家庭中,當舉辦宴席時,要以東為尊。比如,在婚禮上,東面為首座,也就是最大地位的位置,父母以及德高望重的長輩。其次,依次按照備份進行座位的排序。
但到了唐宋時期,開始由東面改為西面,一直延續至今,座次開始將客人安排在左邊。
2.3做客之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社交禮儀中,到對方家里做客,以及對方來到家里做客的禮儀講究也頗多。從進門開始到吃飯,再到談論;最后出門都有一整套的禮儀。
當客人到家做客,沒有進門就要先發出聲響,讓屋子里的人聽到,不能悄無聲息的走到對方的門前。
在進門之后,不能目光朝上,也不能四處張望。當主人的們開著,就不能關上;當門關著進門后就要為其關上。
在與主人交談之時,要正襟危坐,整理好衣服,不能側耳傾聽,更不能大聲回應。當主人在說話時,要挺直腰板,以表尊重。在回答問題時,要利落干脆,同時不能做一些不禮貌的行為,比如扣指甲。
2.4完善與創新教學內容
社交禮儀作為一種交往藝術和溝通技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內容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社交禮儀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為其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和學習相關的社交禮儀知識。比如,教師可以采取模擬演示型教學,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夠有效的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教學中。
3建立健全的教學管理體制
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下,高校要建立健全的教學管理體制,確保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保持一致,提高高校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質量。
3.1合理的規范教學環節
高校備課組要為教師進行合理的備課,著重討論課程的要點和重點,并制定專人撰寫教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并且,教師在課后為學生布置的作業進行認真的修改后,統一存放在備課組里。同時,要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社交禮儀文章,強化學生對社交禮儀知識的認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
3.2改善成績的測評方式
社交禮儀課程是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改變原有的成績測評方式。因此,可以采用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評定方式,在筆試中側重考察學生對社交禮儀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面試可以重點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應用技能程度。首先,在第一節課時就要告知學生成績測評方式,鼓勵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社交禮儀的自覺性,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其次,要循序漸進的對學生的技能和實踐運用情況進行考查,將平時的表現記錄在成績中。同時,教師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比如學生上課遲到,所表現出來的禮儀修養,或者參與學習活動時的行為變化等,從而全面的衡量學生的綜合社交禮儀素質。
4強化教學實踐環節
社交禮儀課程教學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禮儀行為和道德修養。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性學習和練習,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自己領悟和體會,增強學生對社交禮儀知識學習的認識,盡最大化消除學生的社會適應期。首先,教師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實訓內容,來激發學生的社交禮儀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其次,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互相討論達成共識,使學生能夠正確的掌握社交技巧。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遇到的不文明行為,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探討,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觀點,使學生能夠在無形之中認識到該種行為的不文明現象。或者,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具體情況的模擬,使學生能夠在其中體驗到相對應的感悟,強化學生對社交禮儀知識技能的理解,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社交禮儀的規范要求。
例如,在社交場所日常見面時的禮儀運用,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愿組隊進行模擬演示,要求其他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當學生表演后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建議。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評價的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指出不良的行為和動作,讓學生嘗試表達出正確的動作。另外,教師可以將多個方面的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所反映出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在整體上掌握全面的社交禮儀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5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的禮儀規范和交往技巧,來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和綜合素質。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注重對學生學習社會禮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了解社會禮儀相關的知識,用禮儀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改正原有的不良行為。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社交禮儀的重要性,使社交禮儀的觀念在學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范俊峰,張艷艷.“中國飲食文化”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8,374(32):158-159.
[2] 蔡桂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視閾下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改革[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09).
[3] 李莉.試論高校通識課《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策略[J].大眾文藝,2019,451(01):205-206.
[4] 樊向飛.《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教學改革初探[J].文學教育(上),2019,457(01):102-104.
[5] 余洪穎.基于語文選修課程“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的傳統文化經典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8.
[6] 王英.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65.
[7] 周萍.論師范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J].時代教育,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