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172—01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一種優秀的學習品質。它的核心是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它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重視預習環節,體會自主學習
高中階段學生的壓力比較大,且學習的科目多,部分學生就會出現放棄預習的情況,在課堂上直接等教師講課。如此一來,在上一節課學生仍有疑問的情況下又學習新的知識,極易出現跟不上教師教學節奏的現象,學習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強調預習的重要性。預習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心中有數;另一個是讓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機會,教師可以下課后將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發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后實踐自主預習。
比如,在學習“函數的概念與圖象”時,在課堂上教師先回顧本節課的預習案例,且在下一節課上課之前以函數的解析式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在此過程中,知識點結合相應的例題,由淺到深地給學生設計求復合函數的解析式以及例題。
二、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學有所疑才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這也是教師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點。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提問意識和創造性思維。
比如,教學“隨機事件的概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設計兩個問題:國家射擊隊的隊員為了能在世界設計錦標賽上取得優異的成績加緊了備戰,在近期的訓練中,某隊員射擊了一次命中7~10環的概率,如下表所示:
在學習了這節課的內容后,筆者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提出2個問題。經過思考,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命中不足8環的概率是多少?射中9環或10環的概率是多少?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養成了提問的意識,思維能力也不斷提高,無形之中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教學情境,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欲望。為此,筆者在課堂上可以結合生活問題設置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眾所周知,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且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若教師能在教學中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創造適宜的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必然能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比如,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若某工廠花費了36萬元買了一臺機器,但工廠在使用機器時每年都要支付修理費、維護費等6萬元,同時機器每年的折舊率為10%,使用機器多少年后該工廠在該機器花費的費用達到36萬元?學習了數列的知識后,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數列的知識進行解答,最后求出使用該機器6年后花費就已經達到了36萬元。
總之,自學能力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備的一種能力。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自學能力后,必將受益終身。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對學生日后的學習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