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梅
【摘要】當小學生進入到高年級之后,語文的學習內容增加、難度變大,尤其是其面臨小升初,故而語文教學不僅對知識傳遞、人格培養具有責任,還要針對小、初語文銜接進行把握。而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個人性格,為更好地進行人格引導、知識傳遞,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里貫徹合作探究的運用,但是當前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合作探究模式存在問題,本文將從學生特點、學習特點、內容特點出發,總結合作探究在高年級語文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合作探究;教學方法;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對語文能力的把握之中突出了參與、動手、合作、探究的因素。而對語文的學習應當是一生的,因此需要在小學高年級時就開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語文的能力。但是在當前的環境之中,小學高年級的教師、學生、家長存在追求高分數的現象,故而在教學方式上會選擇高效、灌輸、機械的教學方式,由教師傳輸、學生接受從而高效地進行教學活動。但是,這對于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能力有不利影響。因而,本文將正視合作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具體的應用方式。
一、合作探究學習法概述
合作探究實質上仍舊是自主學習,在行為主義眼里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監督、自我強化才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合作可以在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強化的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與同學、教師合作,其合作能力能得到鍛煉。而探究實質是學生進行假設、論證、驗證來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方式。大膽假設、小心論證便是探究的最好概括。而合作、探究結合起來就是今天所要介紹的合作探究學習法。
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教學方式是基于教育學、心理學而產生的,但其源頭卻可以到孔子、蘇格拉底。孔子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開始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蘇格拉底的“助產術”的教學方式則完完全全踐行著合作探究。但是,系統、科學的研究合作探究僅數十年,其中斯萊文對于合作探究學習法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但20世紀90年代浙江、河南等地才開始引進合作探究教學。盡管合作探究在我國教學中歷史短,但已形成體系化的研究。
二、合作探究學習法的幾點注意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之中融入合作探究并不能僅局限于語文教學的某時間段、某環節,而應當在課前、課上、課后將合作探究運用到語文教學。具體而言,課前安排需要探究思考的問題,交由學生自己思考、探究,在課堂上教師不得過分發揮,應當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針對問題進行合作、討論。課后,學生需要在教師講解之后合作總結最后的答案。
三、合作探究學習法運用中的問題
(一)教師的偏差
一方面,教師關于合作探究的經驗少、理解趨于表面化。當前在小學之中大多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承擔教學,經驗豐富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年紀偏大。這部分資深教師一線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往往對于新知識、新方式接受較慢。即使此部分資深教師能夠接受合作探究學習法,但是動輒十幾年、幾十年的經驗也會束縛著他們,使他們慣性、潛意識地按照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教師對于合作探究的理解過于表面化,合作探究學習法強調的不僅僅是字面上的合作、探究,更是其實質里體現的自主性。這是由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新時期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但是當前的教師重視、關注的重點在合作、探究上,忽視了自主。大多教師在教學之中僅簡單地將學生進行分組、布置探究任務,卻不考慮分組的搭配是否合理、探究的問題是否難度適中。甚至學生是否樂于參與到合作、探究之中亦不在其考慮范圍。除此之外,教師在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法之后存在偷懶心理,將大部分原先的教學任務交給學生讓其通過合作、探究解決,而忽視了教師在合作探究之后的指導、糾正、評價作用。
(二)學生偏差
首先,學生在進行合作式學習時自我身份定位不清。高年級學生在低年級時接受的多為接受式、灌輸式的知識傳遞方式,在陡然轉入高年級后對合作學習這樣的自主式的學習方式一時無法習慣。對其在整個語文小組里是承擔組織任務、搜集任務、總結任務抑或是梳理任務并無準確把握。除此之外,合作并不簡單指小組內、學生間的合作,教師、學生之間的合作亦是合作學習的關鍵,但學生習慣教師、學生間“不平等”的關系,在合作這樣一種“平等”關系里無法自然與教師相處。其次,學生對探究的問題的方向把握有偏差。探究作為合作探究學習法的另一部分亦很重要。但是,盡管高年級學生在閱歷、年紀、理解能力方面較低年級學生有了提高,但是對于探究問題的方向把握不足。比如在《七律·長征》一詩中要求學生探究“盡開顏”的原因時,盡管有部分學生站在歷史角度、戰爭角度整體把握了該詩的“盡開顏”,但大部分學生仍舊停留在“就詩論詩”的階段。
四、合作探究學習法的應用
(一)培養自主意識
合作或是探究僅是合作探究學習法的表面,如果認為合作探究就是在語文學習中進行合作、進行探究便過于膚淺。在高年級的語文之中貫徹合作、探究的正確理解應當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力。因此,在貫徹合作探究時所采取的問題、方式、分組應當圍繞提高學生自主意識為中心。具體而言,在課前交給學生自主思考、預習的問題與內容,諸如由學生自行總結、歸納作者生平、文章背景、主旨、情感等。在課上,通過提問、聽寫等方式考查、鍛煉學生的自主回答能力。在課后,仍舊要關注學生個體、自主意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安排自主鍛煉時要關注學生的興趣、熱情、積極性,不可為鍛煉其自主能力而喪失其興趣。
(二)創設合作契機、引導合作
在語文之中強調合作并不意味必須合作,亦不意味著每一節課、每篇課文全要進行合作。一旦教師對合作的理解為強迫的教學任務,實踐中則會為了合作而合作,失去合作的價值。具體而言,教師在高年級語文之中應用合作需要根據學生特點、文章特點、教學任務要求、課程時間等綜合考量、設計合作。對于合作的設計首先要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師可以基于任務、目的不同采取不同標準將學生分組。具體而言,當進行文章基礎知識合作時可以采取不同層次學生混合分組,以“教學相長”為原理鍛煉不同層次的學生。若是進行具有區分度的內容教學可以參照分層教學法進行分組,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安排不同合作內容。
(三)培養探究精神、探究習慣
首先,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之中積極創設問題情景,具體而言,語文教學中應當以問代教,通過不斷向學生提問,進而由學生自行思考、解決來掌握知識,而非由教師將知識單方面向學生傳輸,這樣更具自主性。其次,鼓勵學生自我探究。在教師引導下或主導下的探究,實質上仍是學生被動的根據教師的安排、進度進行的“探究”,在自主原則的驅使下應當培養自我探究、自我解決的習慣、能力。例如在學習《丁香結》時可以由學生自行總結文章重點、難點、考點,并且小組之間進行問題的提問、解答。在這個環節教師仍舊具有較大壓力,要時刻把握提問進度、問題方向是否準確、問題是否具有探究價值等。
五、結語
小學生進入高年級后自然在語文難度、學習量上有提高,但是剛從中、低年級的輕松學習狀態中走過來,不能很快適應高年級的任務量、速度。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語文教學進度由學生自己把握,不僅加快學生適應高年級教學特點,更能提高其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鄒慶偉.探究學習方法在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6(6).
[2]馮興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課外語文,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