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鶴麗



摘要:以北京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八章第1節“碳的單質”為例,介紹了教師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基于教材設計有效的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注重化學實驗的設計和演示,旨在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碳的單質;化學實驗;核心素養;學習有效性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12-0059-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2.018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顛覆了傳統教育觀念下教材的絕對化和權威化的地位。教材不再是學科知識的簡單載體,而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也不再是單一的教材使用者,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具有開發教材的權利和責任。新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化學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自覺主動地對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使教材更好地適合教育教學的需要。
一、問題提出
2015年年底,我國頒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標志著核心素養成為指導當前教育教學的主要思想和理念。同時,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將核心素養作為教育教學目標。相關研究表明,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實驗探究、問題解決是其中重要方面。
“碳的單質”教學內容是學生首次從單一的物質學習,過渡到以“碳”為核心的一類物質的學習。碳循環、碳單質等內容的選取,既是對前面幾章接觸到的含碳物質的匯總,又為接下來用分類方法學習金屬、酸、堿、鹽進行鋪墊。本節課從我國清華大學科學家發現超長碳納米管引入課題,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小組交流知道石墨烯、石墨、金剛石、C60等碳的單質的性質和用途,比較碳單質的原子結構和性質,體會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認識物質的多樣性。學生還通過實驗探究石墨的導電性,通過化學實驗“自制炭黑”了解徽墨制作的原理,認識碳單質的穩定性。課堂中教師還演示了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提出碳的還原性,并分析該變化中碳元素的轉化方式,嘗試從元素化合價和物質分類的角度對化學變化進行分析和推理,為以后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做鋪墊。整節課的設計關注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學生前測分析
教材中用自然界中碳的循環引入碳元素的化合物,本節課依據碳循環的部分內容,結合學生認知,設計了以下的學生訪談問題:(1)知道什么是單質嗎?請舉例說明。本題96.55%的同學知道單質的定義,并能舉例說明。其中有兩位同學把一種元素組成寫成了一種物質組成,但是例子是對的。(2)你知道什么是化合物嗎?請舉例說明。本題82.75%的同學回答了化合物是多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3.45%的同學沒作答,10.35%的同學回答錯誤。(3)請你說出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質,并對這些物質進行分類。本題大多數同學能寫出二氧化碳、碳,還有的同學寫酒精、石油、天然氣、鉆石,還有一些同學錯誤地認為氫氧化鈣中含有碳元素。對物質進行分類的同學較少,有20.69%的同學對物質進行分類,二氧化碳是氧化物或化合物,酒精是有機物或純凈物。還有一位同學是從物質的狀態進行分類的。(4)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嗎?請舉例說明。17.24%的同學回答可以,并正確舉例,列舉的例子有:氧氣和臭氧、水和過氧化氫,高錳酸鉀和錳酸鉀。沒有同學列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17.24%的同學回答不可以。還有65.52%的同學回答可以,但是沒有舉例。(5)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見北京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第142頁圖8-1),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有①,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徑有②,煤炭、泥炭的主要成分是③。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產生和吸收的基本知識,以及是否知道煤炭、泥炭的主要成分??闸佗谟?0.69%的同學回答錯誤,79.31%的同學回答正確??闸賹W生填寫的主要有:燃燒,呼吸,尾氣,分解??闸诨卮鸬幕臼枪夂献饔???闸圩钭屓艘馔猓?1.72%的同學不會回答或回答錯誤,有48.28%的同學回答正確(碳、碳元素的單質)。
通過學生的前測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基本掌握了單質的定義,也認識了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質,但是對于按照物質的類別來學習一類物質還比較陌生,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設置在如何建立分析物質性質的認知模型,幫助學生從單一的物質學習,過渡到以“碳”為核心的一類物質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以碳單質為例,認識物質的多樣性,并以金剛石、石墨、碳60為例滲透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觀念。
三、創新設計
1.課題引入
播放新聞“北京研制出世界最長碳納米管”(圖1),并介紹碳納米管的由來(圖2)。
學生通過了解我國科學家制造出世界最長碳納米管,感受民族自豪感。認識碳納米管、石墨烯、石墨的微觀結構,體會物質的多樣性,感受化學的美麗。
2.認識碳單質發現的歷史
教師展示碳單質發現歷史的圖片(圖3),并講述:這些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讓學生感受到物質的多樣性。并提出問題:你在生活中見過這些碳單質嗎?學生回答:見過鉆石、鉛筆芯,進入下一環節:認識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
3.認識金剛石、石墨、碳60等的性質和用途
通過觀看教學視頻了解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以及它們的晶體結構。讓學生認識到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學生還通過自己動手實驗驗證了石墨的導電性(圖4)。
教師講述活性炭、木炭、炭黑、焦炭含有石墨和雜質,主要成分也是碳,并展示圖片,教師提出問題:這些物質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學生熟悉活性炭、木炭的用途(燃料、水的凈化等),但是對于炭黑和焦炭的用途不太熟悉,所以教師設置了一個環節:觀看徽墨制作的視頻(視頻來源《書香中國話傳承》),并讓學生“自制炭黑,在宣紙上寫字”(圖5),充分感受炭黑的用途,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總結,常溫下,碳化學性質穩定,利用碳的穩定性和顏色,炭黑可用于制墨繪畫。
為了講述焦炭的用途,教師演示實驗“木炭還原氧化銅”,在實驗前,讓學生根據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分析可能的產物是什么?提出猜想:分析c+CuO=?①CO,Cu②CO2,Cu③CO,CO2,cu,然后通過實驗驗證猜想。本實驗不容易成功,本人采取了一種方法使實驗的成功率提升:將木炭研成粉末,與氧化銅粉末按照質量比1:10的比例混合,并用棉花蘸滿粉末(棉花整個變黑了),加熱前在棉花上滴幾滴酒精,反應現象會很明顯(圖6)。
本節課中,我們還分析了反應前后的化合價變化,以及物質種類的變化,如:
碳元素從碳的單質轉化為碳的化合物,化合價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讓學生從更多角度認識化學變化,如物質類別的角度,化合價角度,元素守恒的角度等,建立分析物質性質的認知模型,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本章后續學習中要繼續強化。
四、教學反思
1.關注學生核心素養以及學科素養的培養
創設生活中的實際情境,整節課是緊密聯系碳單質的發現歷史和應用來展開的,與生活科技緊密聯系。通過新聞《北京研制出最長碳納米管》的引入,吸引學生眼球,知道碳單質在生產生活、航空航天有著重要用途,甚至可以制造登上月球的天梯,還能制出扯不斷的繩子,打不透的防彈衣,感受化學材料的巨大魅力,從而進入碳單質的學習。教師從碳納米管出發,還介紹了碳單質的發現歷史,學生知道了碳60的發現開啟了碳納米材料的研究,感受科學的發展歷史,感受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通過石墨導電性、自制炭黑等學生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觀察與描述實驗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等能力。通過碳的完全燃燒放出熱量,到利用熱量做飯取暖以及取暖可能會煤氣中毒等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由化學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化學的意識提升。通過觀看徽墨制作的視頻,了解徽墨是由桐油不完全燃燒生成的炭黑制成,關注學生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關注學生對化學反應的深入認識,從元素守恒的思想分析反應,從物質轉化的角度分析反應,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去分析化學反應——多角度地認識化學變化。
2.關注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充分關注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性質決定用途的理念,設計了石墨的導電性實驗。為了感受碳單質的穩定性,設計了自制炭黑,并用炭黑在宣紙上寫字的實驗活動。演示實驗碳還原氧化銅,感受碳的還原性,并應用于煉鐵。利用化學實驗,將化學知識中的理論知識與操作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3.充分體現物質的多樣性
整節課中,涉及到很多含碳物質,比如金剛石、石墨、碳60、碳納米管、石墨烯、木炭、煤炭、炭黑、活性炭,還有在前測中涉及到的泥炭等,充分體現了物質的多樣性。本節課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關于石墨烯的發現和用途在本節課中沒有提到,為了彌補這個不足,教師布置了化學作業:制作化學手抄報《石墨烯的發現和應用》(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