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百海 朱多亮
【關鍵詞】 農村中學;校園環境建設;綠化;硬化;凈化
【中圖分類號】 G62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22—01
校園環境建設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是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近幾年校園環境建設的實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好校園環境建設。
一、詳實的建設內容是校園環境建設的核心
1. 在自然環境建設方面,著力追求綠化、硬化、凈化,實現美化。一是綠化。校園綠化要因地因校制宜,注重綠化,還要科學綠化,綠化要講求計劃性,減少盲目性,既要不斷擴大綠化面積,又要符合學校教學和師生生活的實際,既要強調“綠”,又要講求“美”。綠化樹種的選擇要以常青的松、柏樹為主,同時間夾灌木、喬木,花草要選擇適應本地氣候的品種。二是硬化。校園硬化建立在學校長遠規劃的基礎之上,要合理、人文、實用,要與綠化相結合,以服務教學和師生的生活學習為宜,真正達到美化的目的。三是凈化。凈化校園是文明的標志。師生鮮明的環保意識,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整潔、舒心的室內外環境,是校園凈化的重要方面。校園凈化要通過創設凈化條件,健全衛生制度,落實一日校園生活常規等建立長效機制,保持校園及各功能室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四是美化。學校設置的各種標牌要美觀精致,走廊、過道和室內要飾以與環境相協調的名人畫像、名言、字畫,或師生藝術作品等。挖掘、保護校園內的自然、人文歷史景觀,使學生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藝術熏陶和思想感染。
2. 在文化環境建設方面,要豐富內涵,提高品位,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功效。一是構建載體。文化的創建需要載體,載體包括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標語、優美的畫廊、校報校刊、校園廣播和歌聲等,學校認真研究,構建載體,發揮傳遞信息、教化思想、凈化心靈的育人功效。二是培育精神。學校的文化積淀深厚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史和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傳承與發揚。因此,學校通過集中宣講校史,組織校園文化藝術節、校慶等形式,挖掘提煉本校優良傳統,強化學校“三風”建設;營造團結奮進、務實求真、開拓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精心培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三是抓好活動。積極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課內外教育活動,通過教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提升品位。各學校從實際出發,舉辦校園藝術節、體育節等各種節日活動;創辦校報、校刊,開通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園網絡;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開展學生活動。通過各種融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拓展知識,拓寬視野,增強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提升校園文化水準。
二、有序的建設步驟是校園環境建設的途徑
1. 科學規劃,制定方案。科學制定校園環境建設實施
方案,應根據學校不同的地段地貌,綠化設計講究層次,高處有樹,中間植花,地面種草;注重整體,色彩與品種結構協調,花草與樹木搭配得宜,建筑與植物相互映村;講究人文,有溫馨提示,有書畫啟智;因形設綠,見縫補綠:能花則花、宜木則木、適草則草。遵循“立足實際、科學規劃、量力而行、適度超前”的原則,做到先規劃、后施工,避免低水平和重復建設。
2. 全面實施,分步推進。校園環境建設納入學校年度計
劃,以點帶面,分步推進建設進程。認真落實建設總體規劃與年度計劃,自查與督查有機結合,落實校園環境建設目標。
3. 檢查評估,表彰獎勵。教育行政部門適時組織評估組,依據《評估標準》對校園環境建設示范校創建情況進行評估,對達到示范性標準的學校進行命名,對規劃有特色、建設有亮點的學校,推薦參加觀摩評比,同時樹立典型,交流經驗,宣傳推廣,表彰獎勵。
三、得力的建設措施是校園環境建設的保障
1. 加強領導,齊抓共管。學校切實加強對環境建設的領導,悉心研究,精心部署、健全組織機構,強化領導責任。校長親自抓,把校園環境建設納入建設與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保證經費投入, 保證建設進度,保證建設實效。
2. 重點突出,力求突破。校園環境建設已有成效的學校進一步提升品位,不斷打造精品。初具規模的學校,進一步科學規劃,增加投入,優化學校環境,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爭取達到更高標準。一般學校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本著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校園環境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3. 整體推進,確保實效。校園環境建設注重科學性和經濟性,反對盲目攀比和照搬照抄,總結維廣成功經驗和做法,形成以點帶面的良好局面。環境建設上避免“千校一面”,力求有自己的特色和高點。學校從實際出發,根據既定的目標,通過實實在在的建設,優化育人環境,發揮校園環境熏陶人、教育人的多重功能,努力提高學校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