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遠
摘 要:鼓吹樂是一種傳承兩千多年的古老樂種,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繁衍、變異和完善。而魯西南鼓吹樂不僅應用在婚喪嫁娶民俗儀式中,還被應用在各種各樣的宗教儀式中,是山東民間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通過追溯魯西南鼓吹樂的歷史脈絡,展現其發展演變的軌跡。
關鍵詞:魯西南鼓吹樂;婚嫁儀式;歷史變遷
一、秦漢時期的鼓吹樂
對于鼓吹樂的歷史起源,學術界眾說紛談。本文認為鼓吹樂的雛形大概出現在西周時期。在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已經注意到將禮和樂結合起來,將歌舞融入到祭祀祖先、天神的神圣儀式中,這就直接導致鼓吹樂的產生。鼓吹樂當時只是單獨地運用于宮廷皇族之中,并未廣泛流傳于民間。
自西周嶄露頭角后,鼓吹樂便在秦漢時期走向興盛。漢朝是一個社會經濟都非常繁榮的朝代,而鼓吹樂強大的表現力更能夠展現出漢朝的氣象恢弘,因而為漢朝統治者所喜愛。鼓吹樂自成一個系統,朝廷專門設置部門對其進行管理。秦漢時期的鼓吹樂因場合不同、樂器配置、功能不同而分為鼓吹、橫吹、云吹、短蕭鐃歌等。鼓吹樂被統治者主要用于展現自己的威風、歌功頌德,用于軍樂、朝會、宴飲、祭祀、喪葬禮儀中。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鼓吹樂的形式和功能仍然承襲漢時的傳統,但是,它已經不再像漢朝時那樣隆重、盛大,只有將軍、諸侯才能夠享有。這時的鼓吹樂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有所變化。這一時期的鼓吹樂主要用于如下4個方面。一是給賜。這時的給賜對象也沒有漢時那么高貴,比較寬泛。二是儀式用樂。這時的鼓吹樂有所變化,其中增添了一些樂器,但還是儀式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三是軍樂。當時國家動蕩不安,軍隊是一個國家的仰仗,這一時期的鼓吹樂繼承漢時的功能,一方面發揮它鼓舞士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四是祭祀。在祭祀的過程中,鼓吹樂的作用一直沒能夠衰弱,占有重要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亦是如此。
二、唐宋時期的鼓吹樂
隋唐時期的鼓吹樂仍沿襲舊制,并未有太大的變化,鼓吹樂仍是深居宮廷之內,為達官顯貴所享用。但是盛唐之時,各民族大團結、大融合、大交流空前頻繁,這也導致大唐時期的文化走向巔峰,鼓吹樂作為文化里的一個重要成分而走向一個發展的高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鼓吹樂開始應用于婚喪儀禮之中。宋元時期,在經過盛唐這個文化巔峰之后,宮廷文化開始萎縮,市井文化開始逐漸發展、興盛起來。昔時鼓吹樂的顯赫早已褪盡,樂律大損,樂工不足,鼓吹樂面臨著被廢棄的危險。但它并沒有枯萎,鼓吹樂開始走向民間,走進百姓的生活之中,向著民間發展。這一時期,鼓吹樂還是有著宮廷的高貴,依然是身份的象征,并沒有改變那種皇家軍樂的氣質。
三、明清時期的鼓吹樂
明清時期,鼓吹樂已經廣泛地民間傳播開來,昔時的宮廷雅樂如今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這一時期,嗩吶開始在鼓吹樂中占據重要位置,這一樂器的加入,更能夠增加鼓吹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其成功的走入各種民俗活動之中,不僅應用于宮廷衙門,還應用于民間的婚喪嫁娶、迎神賽會上。鼓吹樂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薪盡火傳,千百年來,在不同朝代,不同環境下能夠因時而變,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形式。魯西南鼓吹樂在民間別具一格,據嘉祥縣縣志記載,1582年(明萬歷十年)嗩吶吹奏技藝譽滿京城的樂師趙庭音,隨戶部員外郎張倫到嘉祥大張樓于廟定居,趙庭音親自辦學收徒,教授吹奏鼓吹樂的技法,是嘉祥樂師的始祖,開創了魯西南鼓吹樂的流派。鼓吹樂的形成不是固定或者即成的,而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融合,最終形成如今響徹大江南北的鼓吹樂。
流行于全國各地的吹打音樂都是來源于鼓吹樂,在古代,它以獨特的風格和悅耳的聲音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所傾倒,并且專門設置樂坊來專研這種鼓吹樂,可謂盛極一時。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充滿了許多新奇的東西。鼓吹樂也在這種環境下沖出了宮廷的封閉,走向民間,與流行在民間的各種習俗相互結合在一起。透過鼓吹樂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部不斷變化、不斷適應的歷史。在每一個階段,鼓吹樂都能夠改變自身,適應時代的潮流,符合人們的要求,使自己的根基能夠扎得更牢固、更結實。
四、婚嫁儀式中的魯西南鼓吹樂
自古以來,婚禮是一個人一生中較為重要的儀式,其儀禮頗為繁瑣。鼓吹樂在婚禮中初次應用最早記于隋唐時期,當時由于鼓吹樂仍然是宮廷雅樂,一般都是達官顯貴所用,在民間并未普及。而鼓吹樂真正在民間婚禮上嶄露頭角,是在明清時期。在魯西南地區,在婚嫁儀式中必須要有鼓吹樂班這一傳統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婚嫁中有“六禮”之說,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雖然現代的婚禮儀式較之古代的婚禮已經大為簡繁,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著古代的禮數,再加上各個地方的婚禮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婚俗。
一是響棚。在婚禮進行的前一天,主事的人家就會到鼓吹樂班社商量事宜,然后請到家里,開始吹奏鼓吹樂,一般要吹奏較長時間(大半個晌午)。這樣吹的作用是能夠讓全村人都知道這家人要辦喜事,吹奏《開門》等。
二是請主。這個儀式比較重要,由本村中年老主事的院長,以及自己的家長陪同,到自己家的祠堂內祭拜,以示自己將成家立業,傳宗接代,奏《五字開門》等。
三是上陵。拜完祠堂里的祖先后,還要去自己家的祖墳上祭拜。每個家戶乃至幾個家戶都有自己家的祖墳,一般都在五代以上。拜祭祖墳的目的是將這個喜事告訴給自己已去世的祖先,以求他們保佑幸福平安,再次是請他們回家探望探望,奏《小開門》。
四是拜莊。這個習俗是在主事人的陪同下,新郎官親自到各家各戶去磕頭,一般是自己家周圍的鄰居,以及和自己比較親近的親族。一般去磕頭的人家都會給一些禮錢,奏《快開門》。
第二天是婚嫁的重頭戲,主人家一般很早就開始忙活起來。收拾東西,打掃院子,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客人。到了六點左右,鼓吹樂班社早已準備就緒,這時會即興演奏一曲《百鳥朝鳳》。然后來幫忙的人陸續到來,等到人大致到齊時,主人家會準備一席飯菜。到了8點左右,迎親的隊伍集合完畢,開始浩浩蕩蕩的出發。一些迎親的禮數及吹奏曲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