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珍羅爾依
摘 要:政治認同是政治學理論研究的核心課題,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系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統一與穩定、對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的話題之一,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奠基石。
關鍵詞: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辨析
一、政治認同的概念
政治認同由政治和認同兩個詞合成,要明確政治認同的涵義,重點是明確“認同”的涵義。“認同”的英文是identity。“identity”,一詞起源于拉丁文idem,是相同的意思。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同一性,即兩者之間的相同或同一;二是獨特性,它表現為在時間跨度中所體現出來的一致性和連貫性。“identity”在英文中有多種含義,它既包括心理認識上的一致性及由此形成的關系,又包括客觀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特性。“認同”在《辭海》里中有兩層含義:一是認定、同意;二是個人在感情上喜歡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因而在行為方式、價值標準等方面模仿,而使本人與他人或團體趨于一致的心理歷程。“認同”是人的心理活動,西方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將之看作“是一個心理的過程,是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范與面貌去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1]。弗洛伊德把認同當成一種過程性心理問題來描述:“首先,認同是與一個客觀對象形成情感聯系的最初形式;其次,它以回復的方式成為利比多式對象聯系的替代,就像是將對象注入自我之中;再次,它可能引起種種新的感受,即自我與性本能所吸引的對象以外的某些其他人同享某種共同品格的感受。”[2]亨廷頓對認同做了文化關系維度的認定:“任何層面上的認同,只能在與‘其他—與其他的人、部族、種族或文明—的關系中來界定。”[3]國內學者徐賁教授在《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中對認同的內涵做了詳細地說明,他認為:“認同一詞的名詞形式(identity)可以作三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同一性或等同,即某種具有本質意義的,不斷延續或重復的東西。第二種解釋是確認和歸屬。第三種解釋是贊同或同意。”[4]政治認同是社會政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上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政治認同是獲得政治合法性的前提,是維系政治穩定的關鍵,是構筑民眾政治保障的手段。
二、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關系
江宜樺認為文化認同是“基于次級成員身份(如教會、親教會、學校……)而對次級團體所產生的文化認同”[5],是“一群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歷史傳統、習俗規范以及無數的集體記憶,從而形成對某一共同體的歸屬感”[6]。政治認同的主要源泉是意識形態、社會公正以及經濟發展;文化認同的主要源泉是每個人生于斯長于斯的民族文化[7]。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都具有動態性的特點。華爾采認為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并不必然互斥,文化認同可以幫助較具族群感的人找到心靈的歸宿,要防止文化認同演變為狹隘的部族主義;政治認同是任何國家存在的基本條件,但是我們不必以積極的同化政策威脅弱勢文化族群的生存,我們事實上可以讓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并存,并且讓它們產生良性的互動與滋長。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文化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基礎,文化認同的弱化可能導致政治認同的式微,文化認同的瓦解意味著政治認同的崩潰。政治認同是文化認同的一個方面,政治認同的強化必然需要文化認同的支持。政治認同對文化認同具有反作用。高度的政治認同促進文化認同的強化,分崩離析的政治認同阻礙文化認同的發展。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三、政治認同與民族認同的關系
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提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通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8]古希臘學者首先使用“民族”一詞,并開始論述了民族的特征。在辨析政治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區別時,左玲認為民族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基礎,政治認同是對民族認同的升華,政治認同是歷史的、實踐的、多維的過程[9]。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是統一的辨證關系,政治認同的基礎是民族認同,民族認同的升華是政治認同。政治認同和民族認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的政治認同和民族認同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增加國家的“軟實力”,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感召力,在多民族國家樹立高度的政治認同感。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
四、政治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
不同時代和社會對國家的界定不一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國家是政治統治制度和公共權力載體”,另一類認為“國家并非政治和法律話語之中心”[10]。在政治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方面,李素華認為國家認同側重于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決定國家認同的因素主要是人們的出生地、國籍、傳統文化以及民族認同。政治認同則側重于對某國執政政治權力的認同,其獲得,主要源于該政治權力的理念性資源意識形態、制度性資源社會公正以及功績性資源經濟發展[11]。政治認同與國家認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在于政治認同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內容之一,政治認同的構建有利于國家認同的形成,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區別在于政治認同側重于民眾對所在國家政治權力的認同程度,而國家是個政治概念,國家認同就側重于民眾對所在國家政權合法性的認可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五、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辨證關系
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相輔相成,各自滲透,相互影響。政治認同的鞏固離不開文化認同的加強。對于“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內在關系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講,直接關涉到“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這兩個重要理論問題。在現實性上,文化認同總是與民族認同聯系在一起,而政治認同則更多地與國家認同如影隨形。文化認同是國家(政治共同體)認同與民族認同形成良性關系、保持內在張力的重要中間環節。政治認同是進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教育的前提,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依賴于政治認同,政治認同促進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發展。
六、結語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抉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夢寐的奮斗目標。我國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少數民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41%。對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關系的正確處理始終是關系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一項主要任務。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告訴我們,各民族要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依存,不斷深化中華感情,不斷加強相互團結,不斷強化國家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奠定牢固的基礎,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的不斷進步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在各族群眾中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與時俱進,常學常新,樹立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共同理想。
參考文獻:
[1]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認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金燕.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認同[G]//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國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美]塞繆爾·P·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4]徐賁.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M].臺灣:臺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6]復旦大學歷史系.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認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田中浩,和田守.民族和國家的國際比較研究[M].西安:未來出版社,1997.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斯大林全集(中文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9]左玲.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留學生群體政治認同的生成機理與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16(10).
[10]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1]李素華.政治認同的辨析[J].當代亞太,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