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橫店擁有我國著名影視基地——橫店電影城,同時吸引了具有影視背景的青年男女前往。憑借其豐富的影視周邊內容、多元化的直播表演方式以及即時互動性等特點,短時間內獲得了大量網民簇擁。本研究主要了解橫店地方性網絡直播文化的發展歷程,探索橫店直播主播部落格的身份認同及其亞文化特征,同時反思其精神文明建設層面的局限性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網絡直播;泛生活類直播;身份認同;青年亞文化
一、引言
網絡直播已成為我國互聯網的熱點現象。目前,學界對網絡直播的研究已有建樹,特別是探索其現象火爆原因、受眾特征、平臺傳播特征以及此現象背后的倫理道德方面,然而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沒有深入地方特色,對地方性直播群體網絡文化表征進行深入探討,本文希望針對地方性網絡直播現象進行深入探究,以彌補研究空白。
二、網絡直播發展現狀
(一)網絡直播的界定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自2016年開始,我國網絡直播形成井噴式發展。作為新型媒介形態,網絡直播以網絡平臺為途徑,逐漸形成以兩微一端、APP為主的網絡直播陣地。目前,我國學界尚未對網絡直播進行官方定義。當前,網絡直播行業正呈現三方分化的形態,包括固定空間內的秀場類直播、固定空間內游戲直播以及新誕生并迅速崛起的泛生活類直播。本文主要針對新興的泛生活類直播為研究對象。
(二)泛生活類直播傳播現狀
泛生活類直播的崛起標志著網絡直播正式進入全民直播時代。主播們(直播者)之前在固定場域生產的視頻內容多以才藝表演、游戲直播等內容為主,而泛生活類直播內容多是呈現聊天、吃飯、觀光等生活類活動,一直播、花椒直播等APP平臺是他們的主要陣地。在泛生活類直播傳播內容方面,呈多樣化和碎片化。我國泛生活類直播主播主要分為尋求陪伴型、放松消遣型、追逐潮流型、游戲電競型、消磨時間型和追星型。同時,恒大in直播場域從特定直播間搬到了大街小巷,只要有手機網絡的地方,主播們都可以隨時開啟自己的直播。在網絡時代,受眾可以自主參與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人們都可成為主播,通過直播平臺生產個人視頻內容,并能通過直播鼓勵機制中的觀眾打賞迅速變現。普通草根有機會通過展現自己的才藝、顏值、機遇等變成網絡紅人。
(三)橫店地方網絡直播特征
直播興起之后,表演型人格密度最高的橫店,很快就出現一批批拿著自拍桿的男男女女對著鏡頭說話和表演。筆者發現在橫店直播現象與其他城市相比更為普遍,已經形成橫店除影視文化以外又一特色文化。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一種網絡傳播新形態的出現都會帶來大量年輕的簇擁者,他們能夠快速學習并運用技術和功能,產生出以該文化為表達方式的網絡文化。
從地方發展上來看,橫店東陽橫店在過去20年時間里,從一個工業小鎮成功轉型為引領國內影視旅游發展的“中國好萊塢”。如今橫店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和結構調整的攻堅階段,形成了以影視帶動其他產業同頭并進的經濟發展格局。橫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本地和外地人才的支持。影視、旅游行業從業者及影視群眾演員是橫店經濟的推動者,大量聚集在橫店,其中擁有表演技能以及表演型人格的青年者居多,逐漸成為街頭表演文化的主力軍。
從地方直播產業發展來看,浙江金華市區和東陽橫店影視城的泛娛樂產業全國知名。金華互聯網視聽產業占全國市場的30%以上;作為互聯網視聽行業的直播行業,在金華地區中,9158、齊聚科技、熊貓互娛位居全國視頻直播行業前列;5173是全國最大的游戲服務商之一,億博集結號娛樂中心高居全國熱門游戲平臺下載榜單前列。金華的直播產業為橫店直播文化打下了硬件基礎。
三、橫店直播主播群體的亞文化特征與身份認同研究
(一)自我表達新舞臺
自我表達是網絡直播主播與用戶之間形成社交關系的核心。有研究表明,大量的社交需求會促進人的自我表露。泛生活直播主播通過直播與用戶形成社會交往、信息獲取、自我實現等復雜多元的心理訴求,通過有意識地表演和做秀吸引觀眾。
筆者了解到,橫店直播者,除了具有影視職業背景的群演橫漂,還有一群是外來務工者。抽樣調查結果中顯示中有過半數(68.8%)主播為外來務工兼職零工者,單獨一個人來到橫店奔生存,沒有家人陪伴,且大多數人沒有伴侶,不同于都市人自我實現式的經濟壓力,他們生活中多是缺少社交和陪伴等情感需求。這一群橫店直播者們的直播內容以自我表演為主,他們裝扮成影視劇里的人物,或者是拿著音響話筒進行歌曲舞蹈。
移動直播平臺為社交與自我表露的互促機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網絡直播是一個舞臺,橫店主播通過網絡媒介展示才藝、獲得關注,以此尋求陪伴、彌補生活乏味、豐富業余時間。直播盡管不能從源頭去滿足他們線下社交需求,但能在線上分散人們注意力,短暫地逃避現實壓力。
互聯網的發展讓具有地方特色的亞文化傳播成為可能,也令亞文化族群的身份建構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中外學者在亞文化研究中選擇的研究對象多是小鎮和城市沿著農村到城市這一序列分布中可區分、有意義的對象。作為互聯網新型傳播形態的網絡直播,逐漸成為研究青年亞文化重要的渠道。本研究以橫店網絡直播文化傳播者的直播者作為研究對象,從微觀的角度探討橫店地方性亞文化特征及直播主播的身份認同。
(二)“景觀”“疏離”式亞文化精神氣質
互聯網是青年表達自我的平臺。為青年建立“亞文化”社群提供了空間,是網絡媒介使用對青年群體最重要的意義。互聯網技術讓群體在互聯網體驗過程中能動地進行文化翻新,形成了各種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獨特亞文化現象。“新部落”被認為與青年的舞蹈、表演、消費和狂歡有關,有阻斷、打破主流社會各種標簽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取向的作用。直播技術所蘊含的亞文化特質被青年群體接受并使用,是一個虛擬空間的“新部落”。
作為一種新的亞文化部落,橫店直播間具有明顯的“景觀”“疏離”等亞文化精神氣質。“景觀”理論來自赫布迪齊,意為一種有視覺沖擊力的“奇觀”,人們通過制造這樣一種“景觀”來吸引社會注意,獲得周圍的認可,借此回應自己現實中的無力無權狀態,這是一種期望獲得關注的“表演”。橫店網絡直播者來自全國各地,因生存發展聚集于此,以類似街頭藝術、行為藝術化的的表演形式,在街頭制造移動“景觀”。在調研過程中不乏看到一些直播者穿著濟公、孫悟空等影視人物服裝,直播該表演人物所在的影視劇中故事,傳遞一種即時的、發生中的移動“景觀”,以期獲得社會關注。此行為不僅對傳統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解構,還建立橫漂集體歸屬感。正是這種超越其他媒介方式的場景體驗和共營情感,能讓直播主播們獲得認同和關注。
一部分橫店直播者“服化道”齊全,那些個人的、夸張博眼球的、無意義的鏡頭充斥直播過程,甚至有表演者拿著音響放著冥曲,表演祭拜儀式。他們在內容創作上不斷顛覆主流價值觀,不同于主流視頻的敘事機構和視覺呈現方式,形成了獨特的直播青年亞文化。這種文化傳達了橫店直播亞文化人群對主流文化的疏離,反映了鄉村小鎮互聯網亞文化與社會都市主流文化之間形成的一種對抗,這種對抗性是一種常態。
(三)橫店網絡直播者的身份認同
1.身份意識來自對橫店的認同
認同來源于西方,源自于個人對自身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和追問。身份認同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可作為人們自己對自己生活的一種態度,有認知層面的認同。用戶在選擇觀看他們的直播,會因為他們是“橫店”的主播這樣一種特殊的身份,這種身份跟影視、娛樂、明星相關,用戶希望通過他們滿足自己在影視娛樂的參與感。有主播表示自己在直播時,會認為自己是演員明星,自己進行的直播事業是追逐他們自己的演員夢,會對自己是橫店地區主播的特有身份而自豪。在認知層面,具有強烈的與影視、娛樂相關的自我標簽意識。
2.暫時、雙向的新身份認同
個體在社會中自我表達受所在環境影響較大,如教育環境、收入、階層等。橫漂直播主播多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在社會中未受過高等教育,通過各種兼職謀生。每一場網絡直播間的存在,都已經形成以興趣為導向的垂直交互,他們通過直播建構起一種自我成就式的身份認同。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社會認可度低;但在直播場域中,可利用評論、打賞這種具有肯定意義的社交方式,與相同興趣愛好群體共享情感體驗,建構臨時、短暫的新身份認同,在“看”與“被看”的主客體關系中實現心理上的“同類交互”。在調研中發現,一些主播表示在直播時有一種被“捧著”的感覺,但是關掉直播回到現實生活中以后,這種身份感和認同感逐漸消失。這些愛通過網絡表達自我的網絡主播既是體驗主體,又是日常直播的觀看客體。在互動中,通過觀看和被觀看行為分享著彼此看似相同的情感情緒,在鞏固自信中,建構了一種暫時性、自我成就的新身份認同。
四、對橫店直播現象的反思和建議
(一)避免內容低俗化和同質化
內容導向偏低的狀況在當今互聯網環境中任何一個新媒介里都存在。泛生活化直播內容存在同質化,充斥著無聊經濟、網絡直播亂象叢生。文化工業帶來網絡經濟發展,當娛樂文化成為產業,內容逐漸以用戶興趣為導向。一些直播在追求流量時,在短時間內模仿和復制一些成功的網絡推廣案例,不斷推出同質化內容,橫店地區也不例外。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關明星回酒店的直播內容傳播,起初是一些主播嘗到甜頭,隨后其他主播相競效仿,當地賦閑者也會因為獵奇之心加入進來,形成一種“病毒傳播”。
(二)實現網絡直播與特色小鎮建設的優化融合
筆者建議在今后,金華市東陽政府或文化相關部門可引導直播者在網絡直播中增加有關特色小鎮的內容,豐富內容多樣性,突出小鎮定位,巧打與影視相關的互聯網旅游品牌。
打造橫店特色的互聯網旅游品牌,可借助橫店影視城影視場景資源,譬如明清宮苑、清明上河圖、圓明新園等地,充分發揮直播優勢,有組織地號召直播者在直播中扮演影視劇角色,打造線上“互聯網+泛生活影視娛樂現場”。令這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在直播中大放異彩,吸引鐘愛影視劇的受眾關注,形成全國獨一無二的影視表演直播,擴大橫店旅游宣傳力。以此方式刺激游客旅游直播,形成二次傳播。整合優化特色小鎮的品牌形象,尤其在視覺上、人文上、感官上加以融合,以娛樂化形象傳達給游客,讓更多的主體參與到直播中來,做文化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
參考文獻:
[1]趙夢媛.網絡直播在我國的傳播現狀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學刊,2016(16).
[2]艾瑞網.2017年中國泛娛樂直播用戶白皮書[EB/OL].(2018-05-31)[2019-11-05].http://www.iresearch.com/report/.
[3]張寧,蘇幼真.網絡直播間:新部落的建構及其亞文化特征[J].現代傳播,2017(10).
[4]徐朝輝.數字社會:金華昂首挺進一線城市行列[N].金華日報,2018-11-17.
[5]朱羽君.中國應用電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社,1993.
[6]陳霖.無法忽視的另外一種力量:新媒體與青年亞文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唐凡舒(1992—),女,漢族,四川達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社交媒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