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玲
摘要:認知語言學的產生為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有效地解決了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自其產生以來,國外其它運用于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就層出不窮,隨后這些研究被成功地引進到國內:有的直接陳述國外研究成果,有的運用相關理論解決問題,并提出有效的學習策略。本文簡要歸納了近10幾年來國內對于認知語言學理論在二語習得中應用的主要研究動向,以期在成果中吸收精華,發現問題,不斷地完善二語教學。
關鍵詞:二語習得;認知語言學;國內研究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語言研究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傳統的行為主義、天賦說已不能解釋很多語言現象和規律,很多語言學家紛紛開始尋找新的理論范式,認知語言學,作為其中一支,從此逐步興盛。然而它并非單一的理論,而是集多個理論方法于一體,從不同的方面對語言本質和規律進行解釋,它的理論精髓在于強調人類認知的體驗性,認為人類語言本質上也是體驗性的,也就是說,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和客觀世界不斷互動的結果。認知語言學的產生與發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生成語言學不能回答和解決的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其它交叉學科的發展,同時也為語言教學方法和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對二語習得的研究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長期以來,由于一直在一語習得的框架下,二語習得研究總是在生成語言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但對于習得中存在的問題,如習語、不規則句法的習得,生成語言學無法進行解釋和指導,在此情形下,認知語言學理論運用與二語習得也成了必然之事。其次,理論最終都要運用于實踐,語言研究最終也是指導語言教學,所以認知語言學理論也將必然服務于二語教學及其研究中去。本文旨在對最近幾年來國內“認知語言學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的文獻資料進行總結比較,概括出不同認知理論以及模型對二語習得研究和實踐中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在眾多研究的基礎上,歸納出問題,拋磚引玉,以期更多的學者關注認知語言學應用于二語習得的研究,從而提高語言學習和教學。
二、國內研究狀況簡述
.近幾十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在國外的迅速發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很多學者也逐步將其引進到國內,并試圖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朱燕[1]在其論文中詳細地總結了國內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現狀,自上個世紀80 年代以來,就有桂詩春,束定芳,沈家煊等從不同層面對認知語言學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很多關于如何將認知語言學應用于教學的文章,但對于如何將其與第二語言習得相結合,應用到教與學的實踐中,還需要時間去慢慢專研。雖然以上所提研究在論述認知語言學發展的同時也明確了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趨勢,在二語習得研究中也提到了與認知相關的教學理論,但并沒有涉及到認知語言學與二語習得相結合。不過總體上它們為認知語言學應用于二語習得作了鋪墊。國內在引進認知語言學理論后,關于如何將其應用在具體的二語教學過程中,很多研究對其進行了探討:夏曉燕[2]運用原型理論,圖式理論,隱喻,詞匯化,論述了如何提高二語習匯習的水平:她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從這個范疇的詞匯著手,了解掌握它們的意義,功能,用法等,進而習得其他相關詞匯,促進閱讀與寫作。在詞匯習得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運用圖式理論,鼓勵學習者通過聯想創造與詞匯相關的一些貼近生活的事件場景或語境,盡可能多的寫出與所學詞匯相關的詞,老師適時進行補充,這樣可以將詞和語境自然地聯系起來促進詞匯的認知和記憶。再者,通過圖式聯想,某一語境下所需的已儲存在大腦中的詞匯都將被激活和聯結,學習者就可以從上下文或語境中通過已有的信息猜測或推斷生詞的意思。基于隱喻,學習者可以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將所習詞匯進行認知投射,觸發其他與之相關義項的發生,以至習得更多的詞匯,提高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夏的此篇論文雖提供了認知語言學理論運用于二語習得的證據和可行性,但沒有從就具體的操作層面對二語習得提出指導,對于每個理論也似有蜻蜓點水之嫌。
對于各個理論的具體詳細的運用,最多的見于隱喻在二語習得中應用的研究,本文主要總結了四篇有代表性的期刊,簡述隱喻在促進二語學習中的作用,主要是在詞匯習得方面的應用。束定芳曾指出,隱喻可以給予詞匯句子新的意義,可以讓人用新的視角看待事物,隱喻理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為語言教學研究提高了積極的指導作用。蔡權龍[3]在其論文中提到了隱喻處理和話語交際,假設語言能力也包括隱喻能力,那么,研究者可以對目標語進行觀察,然后確定,在習得的過程中,是否會出現一些隱喻的處理特征,繼而斷定隱喻運用的可能性。一旦論證,我們就可以建立認知語言學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框架。較之夏的理論,他對隱喻進行了全面的定義,包括從語言性和概念性兩個方面,還論述了其功能與機制問題,對隱喻運用于二語習得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證據。而在具體的運用中,他引進了卡梅倫的方法框架,表現在二語習得框架中為:學習目標,外理方法,可學性。將二語習得機制與隱喻處理機制聯系起來是這篇論文的一大亮點,有力地支撐了二語習得需要一個隱喻與二語習得理論相結合的操作框架。周敏[4]、何霞[5]、王亞麗[6]三人對隱喻在二語學習中詞匯習得的促進作用作了解釋,通過運用隱喻,可以理解詞匯意義,拓展詞匯量,還可以理解記憶多義詞,促成新詞的產生。這一理論及方法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有重要的啟示。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探討隱喻在二語習得中的運用。除此之外,左改玲[6]成功地將圖形—背景理論引入了二語習得。在學習過程中,語言學習者或多或少會受到內部狀態和外部環境的影響。內部條件和狀態由很多因素決定,包括動機、學習策略、性別和個性等,而外部環境則由課堂、教學策略,社會家庭環境等。內部條件中,學習策略、動機是動態的,時間變化,策略亦變化,所以它是屬于圖形,而其他因素則是背景。在外部因素中,課堂環境,教學方法也由于其動態性構成了突顯部分。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意識到學習過程中的突顯部分,適時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活躍課堂環境,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下習得語言。二語習得者本身也應端正學習動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某種程度上,這篇論文較之前的期刊至少在一點上有所進步:以往主要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對二語習得現象進行解釋以期得出一些新的理論指導,而此篇論文在于明確圖式---背景理論與二語研究的切合點,然后從學習者和教師兩方面出發,強調了兩者在學習過程中各自應做的工作和努力,對課堂互動教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隨后,李小華、王立非[7]在構式語法理論框架下,探討了二語習得,強調了在二語習得中構式理論的重要性、構式習得與二語習得的關系以及如何習得構式的途徑和對二語教學的啟示。Langacker 早在1987年就給構式下了定義,將構式語法研究范圍進行了明確,主張語言符號具有映射客觀世界的相似性,指出意義是構式形式與功能的統一表征。它更加關注人們學習和使用語言的客觀現實,要求學習語言從意義、使用出發,而不是僅僅關注句法規則。因此,在其指導下,在人類學習語言的初始階段,是以認知為出發點,以親身感受來習得一些在生活中出現頻率高的習語或生活化的慣用語,然后儲存于記憶。人類就是這樣不斷地從記憶中提取舊的言語重新構建,以適應當下語境。構式的習得首先要不斷重復單詞的組合,然后將其和語境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學習者能夠將一些語塊串成句,表達一些簡單的概念。一旦在長期記憶中儲存相似的例子,然后就可以抽象出它的共性,學習到它的概括意義,最終就可無限遞歸性地使用從未聽到或說過的構式,習得與目標語相近并切合的完整的構式。雖然,一語和二語的習得都是構式的習得,但是,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是屬于隱型學習,而成人由于受到已存在的概念知識的影響,其二語習得更偏向于顯性教學。因此,構式語法對二語教學提供了一些啟示: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語言形式和意義同時習得,重視歸納教學法,將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結合起來運用于實踐,遵循二語構式習得和發展的路徑和規律。
三、結語
以上論文從不同側重點指出了認知語言學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和重要性,也系統性地介紹了對國外認知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但都沒有從宏觀及微觀方面指出兩者結合后的對各自產生的效用及結果,都只是探索性地預測。隨著此研究的不斷發展,此中未解之謎也會一層層撥開,而具體細節,現如今研究成果還尚不能解,有待在此領域內的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Langacker,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um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57.
[2]朱燕.認知與二語習得理論國內外發展趨勢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4):14-17.
[3]夏曉燕.認知語言學理論在二語詞匯習得中的運用[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39-41.
[4]蔡龍權.隱喻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外國語,2003(6):38-45.
[5]周敏.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與英語詞匯教學[J].高等教育,2011(5):21.
[6]何霞.認知語言學對中學語匯教學的啟示[J].新課程研究,2007(10):25-27.
[7]王亞麗.隱喻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4(11):197-198.
[8]左改玲.淺議圖形—背景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讀與寫雜志書,2010.
[9]李小華,王立非.第二語言習得的構式語法視角:構式理論與啟示[J].外語學刊,2010(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