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藍 金燕 張娟
【摘要】隨著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整體推進,獨立學院正處于轉型發展和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高校實施各項改革,著力建設新型應用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不僅要實施金課標準的課堂英語教學目標,還要在獨立學院轉型發展期探索更具應用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煉大學英語課程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余燕,藍金燕,張娟,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引言
近年來,各獨立院校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以滿足產業變革對技術人才的需求。2016年,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要利用好課程這一載體,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該綱要提出大力推進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挖掘各門專業課程隱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在教學各環節“潤物細無聲”,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因此,獨立學院轉型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的建構具有非常迫切而現實的意義。
一、大學英語課程現狀
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主要集中在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能力的培養,而獨立學院改革的重點在于突出“應用性”,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仍然傳統而單一,教學的內容與其他專業學科內容的銜接性不夠,難以實現讓學生以英語為工具去學習實用性的職業理論和技能。其次,大學英語課程主要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這個階段正是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趨于定型的關鍵時期,而教材內容基本是英美國家文化為核心,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關注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忽視了大量西方思想和文化對學生的道德判斷、價值觀產生的重要影響。教師重智輕德、重語言輕文化,思政意識不強,思政輸入嚴重匱乏,導致學生受到過多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削弱對母語文化的身份認同。顯而易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既需要符合應用型高校的發展方向又擔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只有將應用性大學英語教學和思政理念有效融合,同向同行,充分發揮課程協同效應才能達到智育與德育的雙重目的。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課程思政”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中,尋求各科專業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并且有效地將專業教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科教學。雖然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不同的學科,但有較多的共性,具備較強的可行性。
首先,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屬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高,二者都肩負著培養人文素養的任務。文秋芳教授在《新時代高校外語課程中關鍵能力培養》中提道:高校外語課程應該與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接,該《課標》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實到四個核心素養上,其中,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解析包含“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等。“語言能力”蘊含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有助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和思維方式、開展跨國交流;“文化意識”即“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該內涵體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有助于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思維品質”有助于學生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三個核心素養具備較強的育人價值。其次,文秋芳教授對2017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意見》提出的關鍵能力培養進行了解釋,認為高校外語課程關鍵能力培養的最后一個要素是價值觀。她指出該價值觀是指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其中包含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她認為我國高校外語課程需把握學生價值觀的正確方向。因此,高校外語課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具備較強的協同效應,能夠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將“中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此外,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學時較多、歷時較長、輻射面較廣的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龐大的教師隊伍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證思政功能的穩定性與持續性。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建構
1.提升英語教師個人素質,樹立思政理念。在獨立學院轉型期,應用型的大學英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在語言技能上,更要在學科內容上提升自我,跨商科背景、雙師雙能型教師更能適應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需要。一方面,教師可以從自身出發,縱深發展、協同發展相關職業技能,提升自己的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學英語教師和其他學科專業教師的優勢,將課堂教學的內容、項目活動的設計與其他學科接軌,在學科交叉點上研討和整合資源,利用英語語言工具實現學科知識的遷移,形成良好的應用性教學生態循環。與此同時,大學英語教師應當提升課程思政的意識,樹立思政理念,重視教學中的德育功能,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當好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并運用英語積極傳播中國文化,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中西制度比較、文化比較、價值比較、道德和信仰比較,正確看待文化差異,樹立文化自信。教師應盡量挖掘課程里蘊含的思政元素,有效地開展思政教育。
2.修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完善教材。首先,教學大綱作為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在編寫和修訂的過程中,需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應用性大學英語教學中加以明確和細化,開展對各單元思政元素以及教學方式的討論,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國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潛移默化、滴滴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其次,教材是課程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資源。目前,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和題材涉及面廣,大多數教材選取的內容基本都是英美國家的原生態文章,而《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和《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三版打破了英語教材“英美文化”單一化的局面,不僅在“量”上面增加了中國文化的元素,還在“質”上增加了中國特色元素,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提供了隱性條件。盡管如此,大學英語課程的教材仍然需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積極開發符合本校應用型高校校情和時代特征的校本教材,優化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教材育人“設計師”的功能,激發教師作為育人“工程師”的主觀能動性,對教材進行調整和完善,將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精準對接思政點。
3.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學英語可以開設相應的公共英語選修課,例如“英美國家概況”“中西文化對比”“中國文化典籍翻譯”“國學雙語賞析”“中國文化”等,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其具備求同存異的素養和中國立場,樹立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夠用英語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輸出中國文化。在教學方法方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渠道可以更加多樣化和時代化。借助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慕課、微課平臺,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利用QQ群、超星學習通App等其他網絡資源在生生、師生之間展開話題討論和辯論,開展教學管理、心理疏導等活動,從而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吸引力。
4.搭建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首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英語類相關比賽,例如: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寫作比賽和閱讀比賽,以及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翻譯比賽、百萬同題作文比賽等,借助這些賽事了解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動態,融入國情,強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在校內舉辦外語話劇比賽、外語歌曲比賽、達人秀、雙語朗讀者活動等,讓學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對比中正確認識文化的多元性、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在校外英語志愿者活動,了解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發展動態,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國內國際形勢,從而實現滲透育人的目的。
四、應用性大學英語課堂思政案例
結合天府學院應用型獨立學院的定位,本校大學英語采用側重應用的教學方法的同時又重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第七單元Making a Living和《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3》第四單元Whats the big idea?為例,將“謀生”這一單元的核心內容:“推銷員的職業生涯”和“有何高見”這一話題下的“產品、消費、市場營銷”等內容整合,形成一個顯性應用知識技能和隱性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教書育人專題:“推銷員與謀生”,將語言知識技能目標、應用性教學目標、能力與素質目標和思想政治目標貫穿其中,構建應用性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模式。做法如下:
1.回顧第4單元“感恩”、感謝信反饋,培養感恩、家風建設、家國情懷;2.課前預習《綜合教程》7單元Text A推銷員的人生、觀看原聲電影Door-to-Door,利用原聲電影聽的輸入和課文自學,分析兩個版本的人物特征并寫感想,培養分析、甄別、歸納信息的能力,強化“敬業、誠信、友愛”核心價值,多維度思考時代變遷對職業生涯的影響(SPOC網絡平臺、超星學習通討論區);3.通過“產品與消費”的聽、寫、說訓練,明晰英美國家語言特征以及英美國家與中國經濟和消費差異,培養批判性思維、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樹立文化自信;4.拓展市場與創業話題,小組討探討自主創業的前提與準備,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引導他們做職業生涯規劃并強化奮斗與終身學習觀;5.在市場營銷案例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跨學科遷移能力與思辨能力(消費心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美學、數學)等跨學科綜合應用能力,培養合作與交流、德才兼備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意識;6.總結歸納營銷策略、語言知識點、謀生的必備技能,通過學生報告、教師講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育敬業精神,強化“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這一思政點;7.項目作業部分引導他們利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市場與營銷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職業觀。最后以小組撰寫英文銷售策劃書、小組課堂營銷課業展示(比賽)來評估本專題的產出效果。該案例以聽、說、讀、寫、譯的方式步步搭建詞匯、詞組、句型為基本框架的語言教學模式,并層層推進推銷員個人素養、謀生技能、職業生涯規劃,取得了智育與德育的雙重效果。
五、結語
在獨立學院轉型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應在訓練語言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英語和其他專業學科的交叉點,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發揮學科的遷移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跨學科思辨與創新能力,從而輔助其他經管類外教課程和雙語課程教學。恰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通過線上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職業觀,最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2(1).
[2]文秋芳.新時代高校外語課程中關鍵能力培養:思考和建議[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8,8.
[3]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新比教研究,2018(11):84.